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旅游形象是检验和衡量民族地区创建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依据。以黔东南州为例,利用Tripadvisor网站的英文评论数据为样本,通过KHCoder软件对入境游客的民族村寨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旅游认知形象感知主要表现在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服务和旅游环境氛围四个方面;入境游客对适度开发的原生态民族村寨评价较高,对过度商业化以及旅游供给不足的民族村寨评价较低;民族村寨国际旅游形象感知曲线呈现出幂函数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长尾"分布。据此,要树立包容性发展理念,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同时,要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借助链式多重中介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研究数据,旨在探究新疆入境游客旅游参与、旅游体验、目的地形象感知、满意度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链式多重中介模型以旅游参与和旅游体验为起点,情感形象、认知形象与满意度为中介,形成影响行为意向的路径结构.研究表明:新疆入境游客旅游参与和旅游体验对满意度和目的地形象感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情感形象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满意度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阐明了游客参与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和传导机制,对新疆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和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运用网络文本内容分析法研究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选取朱家峪古村作为案例地。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以及各旅游网站,获得关于朱家峪的网络评论347条,游记8篇,利用文本挖掘软件提取出游客对朱家峪感知形象的60个高频词汇,将其分为动机与行为、景区环境、景区景点、休闲娱乐、旅游产业要素等5类。研究发现,游客对朱家峪的旅游形象感知多倾向于积极方面,"闯关东""古村落"是最深刻的印象,消极感知来自于门票价格、旅游设施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旅游基础设施的改造、古村文化的挖掘、营销方式的创新、服务人员的培训等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自编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评价调查问卷",调查韩国团队游客对杭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价。结果表明:韩国团队游客对杭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总体评价比较高。在对杭州旅游目的地形象各因子的评价上,韩国团队游客对杭州的"自然资源"、"历史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认可度较高;对"旅游活动"、"娱乐和夜生活"的评价相对较低;50岁以上组群对杭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受要好于年轻组群;回头客与初次客相比,对杭州旅游目的地形象有更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国家形象是国际营销领域的重要概念,目的地形象是旅游领域的重要概念。对于旅游目的地和产品而言,想要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具有战略意义和竞争优势。但国内对国家形象与更小尺度的目的地关系的实证研究极少,本文以这两个领域为研究对象,在归纳总结已有相关研究的前提下,阐明两个理念定义以及维度的特征,并提出整合这些变量的旅游意向模型以及相应的五个假设。研究发现:对于认知形象以及情感形象而言,国家形象带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并且对认知形象的影响要大于对情感形象的影响;潜在游客的旅游意向受到他们对目的地感知力的直接影响;相较于目的地的影响力,潜在游客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可忽略。  相似文献   

6.
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是旅游市场营销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用户生成内容的发展为旅游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来源。以国内5个旅游社交网站的游记文本为数据源,借助ROST CM、Gephi和ArcGIS等软件,探究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空间特征:游客感知北京景区空间结构发展不均衡,中心聚集效应明显;(2)时间特征: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重点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3)演化特征:游客感知景区聚类程度整体有所增加,游客感知景区呈由中心向郊区扩展趋势,文化旅游成为新趋势;(4)大事件后的积极效应会对目的地形象产生影响,但存在一定的时效性;(5)游客对北京目的地形象的情感感知呈现积极情感为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旅游者对于一个目的地的知识、情感和全球化印象形成的主观表达。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走访来调查分析桂林旅游目的地感知情况,根据游客对27个因子的期望值和感知值得分,并绘制形象直观的IPA图,发现桂林在多数因子上的实际感知得到了游客的肯定,这些主要涉及自然风光、社会安全、生态保护等方面。但是在交通便利、住宿软硬件条件、景区卫生、饮食管理方面的监管力度上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和期望值。这就为桂林旅游目的地形象未来的工作重心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网络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本研究以2023年3月—5月抖音、微博、小红书、Bilibili等4家社交媒体平台用户评论为样本,利用Python技术进行数据爬取和可视化分析,探索游客关注、情感、评价和消费偏好。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用户对“淄博烧烤”的关注呈整体上升趋势;态度以积极为主,性别差异和年龄层次影响用户情感;正向评论主要关注店铺推荐、烧烤文化、政府举措、居民好客、城市借鉴、集群社交、旅游种草和回忆唤起;负面评论聚焦于游客行为、当地人感受、旅游高峰期压力和商铺负面评价。研究发现为促进淄博旅游可持续发展、推动目的地营销、塑造良好城市形象、让城市迸发出更大发展潜力提供了数据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心理图像理论及SOR理论,对两种旅游目的地形象(朴素形象与再评价形象)的差异性进行检验,并研究了游客的情绪唤醒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类型和拥护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谣言和游客对谣言的个体涉入程度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类型对情绪唤醒影响中的潜在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朴素形象和再评价形象存在显著差异,再评价形象对情绪唤醒和游客拥护具有更积极的作用;情绪唤醒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类型对拥护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无论谣言存在与否,情绪唤醒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类型和拥护之间都起部分中介作用;谣言弱化了再评价形象对情绪唤醒的积极影响;游客对谣言的个体涉入程度越低,其对再评价形象的情绪唤醒影响越大,反之,个体涉入程度越高,这种影响越弱。  相似文献   

10.
以马蜂窝旅游网的游客游记数据为样本,通过文本分析法对碛口古镇游客感知形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碛口古镇游客感知形象高频词以名词为主,主要反映旅游吸引物、地方、特产及当地特征等,可归纳为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氛围、旅游服务与设施及旅游体验与评价4个维度,其中旅游吸引物高频词频次数占比最高,旅游环境氛围高频词频次数占比次之,游客对旅游服务与设施的感知主要体现在住宿上,对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度了解和正面评价。高频词语义网络中,“碛口”和“碛口古镇”形成核心聚集区域,“李家山村”和“黄河”形成次核心聚集,外围词汇主要涉及旅游吸引物、游客评价及地方等。情感分析中,游客积极情绪占比最大,消极情绪占比次之,且主要来自旅游服务与设施、旅游吸引物及旅游环境氛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以到海南的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游客的心理动机及其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反应情形,并了解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游客的心理动机及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差异。结果发现,游客的旅游信息大多来自有来岛旅游经历的亲朋好友,同行人数以2—5人居多,游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了解程度一般;从心理动机和对目的地形象知觉来看,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是海南的热带海岛自然资源,且"心理动机"与"对目的地形象知觉"二者之间显著正相关。提出供规划区域功能组团旅游的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12.
旅游是践行“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重要产业,适度旅游商业化有利于旅游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学界还缺乏旅游商业化测量的科学方法。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编码识别旅游商业化游客感知维度,借助混合研究方法编制游客视角的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评价量表,对陕西省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阳古镇和浙江省乌镇东栅、西栅景区781位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商业气息、生活气息、核心吸引物感知和旅游情感都直接影响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程度判定;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检验并确认了游客商业化感知的四维结构,发现历史村镇商业化感知可进一步提炼为文化交织、服务水平、本地生活等三个认知形象因子以及心理感受情感形象因子。以往研究大多强调商业状态影响商业化程度,本研究实证检验文化交织、本地生活等感知内容也是游客旅游商业化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能够在实践上为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旅游商业化管理以及企业经营提供指导工具,在理论上丰富旅游商业化、旅游感知与形象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以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分析游客的心理动机及其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反应情形,并了解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游客其心理动机及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差异。结果发现:1.游客的旅游信息大多来自有来岛旅游经历的亲朋好友,同行人数以2~5人居多,游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了解程度为一般;2.在心理动机方面,游客对"放松身心、接近大自然"的反应平均数最高;3.在对目的地形象知觉方面,游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有美丽的海景风光"的反应平均数最高;4.在人口统计变量方面,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教育程度会影响"基础建设与社会经济环境""身体动机""氛围"及"了解动机"等方面;5."心理动机"与"对目的地形象知觉"二者之间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对发展绍兴文化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的文化旅游已经从“参观学习型”“观光游览型”逐步成为“休闲度假型”,具有休闲、体验、感受、参与功能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渐成时尚,受到游客的青睐。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绍兴必须顺应旅游发展趋势,抓住城市特色,突出发展重点,有机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要素,努力实现绍兴文化旅游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5.
内容分析法在我国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容分析法近年来被引入我国旅游学的研究中,主要应用于旅游相关概念、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动机、游客满意度、游客心理、区域旅游发展、旅游营销、旅游研究方法、旅游安全等领域。今后,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内容分析法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1)与其他方法如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配合使用,提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2)内容分析法使用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6.
[摘要]基于旅游过程的研究视角,本文将目的地形象的契合性知觉、游客的旅途质量感知、服务质量以及旅游满意体验看作是目的地重游意愿唤起的内驱要素,并给出了基于丹巴甲居藏寨自由行游客的经验证据,结构方程建模的统计数据显示,四因素概念模型能很好地预测游客的重游意愿。因此对于业界的管理者而言,结合游客旅游体验的全过程来设计自身的经营策略尤为必要,它将激发出游客更为积极的旅游感受,对于游客游后的行为意愿也将产生异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广大的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地之间的形象遮蔽现象比较常见,破解民族地区的旅游地形象遮蔽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渝怀铁路为例,分析了渝怀铁路沿线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的四类主要形象遮蔽及其原因,创造性地提出西部民族地区铁路对于破解其沿线区域旅游地形象遮蔽的以下几种主要功能,即利用铁路的旅游资源整合纽带、线路产品策划的主线、快速廉价的游客运输工具和开行观光列车等功能破解其沿线区域旅游地之间的形象遮蔽.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多集中于生态观光与民俗风情展示,对城市旅游文化开发重视不够或深度不足的现状,以四川松潘古城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学、规划学、旅游学等学科理论,分析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历史及旅游资源优势:特殊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独特的古城形制;“和而不同”的人间家园;历史中争夺王权的古战场;茶马古道上的物资集散枢纽等。研究认为:作为民族地区的历史名城,它因集聚民族独特文化景观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应该注重从“文化”与“精神”两个层面深度剖析古城开发思路,遵循延续历史剖面与探寻共生空间两大文化理念,从人与自然共生、历史与现实共生、区域文化共性与城市个性共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生等几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发展与地区保护之间的“共生空间”。  相似文献   

19.
随着地方理论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个体福祉的广泛关注,地方与福祉的关系成为值得学界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旅游中如何提升游客福祉水平,构建目的地的地方意义,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昌黎碣石山为例,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与游客福祉之间的关系,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休闲游憩、情感认同等多个方面的地方意义出发,探究对游客福祉包括游客身心健康、环境与安全、人际关系、知识拓展和基础设施5个维度的影响,并构建了地方意义对游客福祉影响的模型。通过研究旨在为当地旅游管理和发展提出相应建议,创造和挖掘地方意义,提高游客福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入境旅游业中台湾客源市场的特征和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旅游客源市场对祖国大陆入境旅游业的发展有相当明显的影响。该市场具有散客比例不断增大、游客流向渐趋分散、中青年游客趋增、旅行路线缩短、停留天数减少、消费水平较高且对服务质量要求高的特征。台湾同胞来大陆旅游的目的将以观光休闲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