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岱年是20世纪30、40年代创造了中西融合的哲学体系、自成一家之言的少数几位中国哲学大师之一。张岱年试图在中国传统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土壤中生长、发展出现代新唯物论哲学体系,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独辟蹊径的探索。张岱年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现代西方哲学和其他人类智慧成果,把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他所倡导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和主导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流合一”、综合创新之路,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史中虽然未能充分实现,但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是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意识。其关键是确立列宁提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坚持为前提,以实践为基础,发展的实质是自我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切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哲学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在政治经济学部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深化了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深化了列宁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陈金美 《江汉论坛》2005,4(8):61-64
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创理论,恩格斯哲学、列宁哲学是对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它们既具有“个性”特征,又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相一致。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是批判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和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要改革理论体系、关注时代性问题、加强“文本”研究、与当代西方哲学“对话”,但必须坚持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有了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理路,我们就能实现“返本”与“开新”的统一,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此种解读已经陷入困境。本文指出这里的所谓“困境”是某些解读者由于脱离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本意去解读而强加给它的,同时,也使这些解读者自身在学理上陷入困境。困境之一是迷失于“语义丛林”,借用语的混乱而曲解具有明确规定性的“实践唯物主义”;困境之二是借助“文本横出”,即把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境中撰写的著作同质地对待,任意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作,以“实践人本主义”理解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从两头批判“实践唯物主义”;困境之三是“对话失语”,在倡导和实施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西方现代哲学对话的过程中,逐步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话语,特别是使之脱离“新唯物主义”的规定性;困境之四是陷入“经院争议”,脱离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罔顾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现实性,在思维甚至语言范围内争论、辨议。本文认为只要真正尊重文本、立足实践、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本质和明晰话语,那么,我们就可以摆脱人为“困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5.
《终极关怀论———人的哲学之悟》是陶富源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的人学建设与人的发展”的结题成果,也是他继《形上智慧论》、《实践主导论》之后又一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人的实践角度来理解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关于人自身一般本性的科学”的实践人学观。全书浓缩了作者长期潜心哲学研究的思想智慧,展示了当代学者对我国人学建设的深邃洞察力,是一部体现时代精神、学术含量…  相似文献   

6.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它内在本质的要求。而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就要把握住它发展的特点,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坚持为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殿堂中发展哲学。现在提出“坚持”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我们的哲学研究中似乎还未完全解决。有些同志在讨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时,常常使用“变革”的字眼。诸如“哲学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蓬勃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新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为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有利的国内外文化环境与契机。新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基本趋势与特征:即具体形态的丰富多样性、强烈的理论实践性、在新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性和中国化的民族性。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总结发展着的实践经验;坚持开放性发展原则,以开放性态势吸取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主体性原则,构建新时代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8.
略论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本特征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一种超越近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现代哲学。它是以“实践”为基础 ,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 ,以“政治批判、文化批判和道德批判”为基本内容的实践哲学。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思想前提;辩证的发展观和对立统一规律是科学发展观确立的辩证法基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是“人是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它的提出、内涵及其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对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省委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以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指导实践,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大跨越”、“加  相似文献   

11.
毛崇杰 《云梦学刊》2009,30(3):38-44
我国美学家蔡仪反对价值真理以主观价值取代真理的客观性,并且他坚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批判了以“实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所谓“新马克思主义”以及一种“人类学本体论的实践哲学”。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理论在哲学形态上表现为一种“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邓小平更注重对哲学的运用和发展,尤其是对以矛盾规律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运用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坚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点论和重点论、普遍性和特殊性三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创立,实现了整个人类哲学思维的深刻的变革,哲学的发展因此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笔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贯穿着两条基本的理论线索:第一,是整个人类哲学思想体系的“转型”,即“知识总汇”的、“科学的科学”的旧哲学体系这种“全部以往所理解的哲学”的终结,以及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为主旨的新哲学形态的出现;第二,是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转型”,即从以说明物的存在的客观性为中心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向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出发点、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的转变.完成这两个方面的转变,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伟大变革的基本内容,也是构成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哲学体系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形态”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任务。把“坚持和发展”看作两件事,从序列关系、加和关系理解;或者离开新的哲学探索,抽象地谈论“坚持和发展”,都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只有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高度,进行有材料有观点的创造性思想劳动,才能够“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在系统分析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诉求基础之上作出的重大战略指引,是对我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的深刻回应。它以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论为哲学基石、以统筹兼顾的系统观念为方法论依托、以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为根本价值取向,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意蕴。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引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新发展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彰显出了巨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一决定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当前,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淡化乃至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倾向:有些人公开反对或不赞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当代视野中的实践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的发展 ,知识经济和虚拟实践的兴起 ,引起了当代实践形态的变革 ,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则赋予人类实践新的理念和价值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实践之中。关注和研究当代人类实践的新变化、新特征 ,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入“当代”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提出和探索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需要从“问题中的哲学”升华出“哲学中的问题”。“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的关系,既是重大的“哲学中的问题”,又是对我们时代的“问题中的哲学”的升华。探索“哲学中的问题”所蕴含的“问题中的哲学”应当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9.
张岱年在中国新哲学建构方法上所提出的“综合”之说,本质上是“创造的综合”。张岱年关于建构中国新哲学的“综合”之说受张申府的“三流合一”说所影响,是对张申府“三流合一”说的深化和发展。张岱年关于建构中国新哲学的“综合”之说有一个发展、深化过程:从以新唯物论为基础“综合”新唯物论和分析哲学以建构新哲学,到以中国哲学的精华为根基“综合”中国哲学、新唯物论和分析哲学以建构中国新哲学,再到以中国哲学的精华为根基“综合”中西哲学之优长之处,吸收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熔铸理想主义精神的“创造”的“综合”,最后归结到建构新哲学的方法和建构中国新哲学的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字上下功夫。这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关节点和重要环节,也是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所证明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