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皓  刘文博 《人口研究》2022,46(1):37-53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使用嵌套Logit模型,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位,以流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讨论流动人口的流入地选择机制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流量样本与存量样本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且部分相同变量对两者具有不同作用;流动者个体所能切身感受到的社会经济回报在流入地选择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地级特征变量和个体特征变量的交互作用表明地区层级特征对流入地选择机制有异质性影响。结论认为,研究流动人口的不同问题时先要考虑使用流量样本还是存量样本;社会经济"预期回报"而非纯粹的"预期收入"是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流入地选择是流动者基于个体特征、结合流入地特征而做出的综合性的理性决策。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空间OD模型和“六普”人口省际迁移流数据,研究中国人口省际迁移流的地缘效应、驱动机制与男女差异.文章得出的主要结论:(1)中国人口迁移流内含显著的空间依赖,其中迁出、迁入地独立的空间自相关效应促进人口迁移,而迁出地-迁入地交互的空间自相关效应阻碍人口迁移.(2)总体上,中国人口省际迁移流受迁出地推力作用弱于迁入地的拉力作用,表明人口迁移更多是出于对迁入地的“美好预期”,而非对迁出地的“过度抱怨”.(3)人口迁移流的驱动机制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迁移流受驱动因子的影响强于男性,女性的失业风险、就业歧视更为明显;男性在人口迁移的空间选择上受空间依赖的影响强于女性,这与性别禀赋和社会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人口迁移流动的不同形式及其演变趋势、中国国内人口迁移整体强度的国际对比、人口迁移流动的微观生命过程、以及人口循环流动的发生发展机制和近期演变等4个方面回顾了国际上对人口迁移流动演变趋势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并根据从中获得的借鉴和启示对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未来走势做出判断,认为目前我国人口在区域和乡城间迁移流动的减缓更多预示的是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改变,而不是其整体规模和强度的下降,后者还有着相当大的上升空间;今后仍不可忽视针对迁移流动人口的各种公共服务的转移、接续问题,并要根据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在城市间和城市内部迁移流动上升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地改进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4.
将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城市特征数据进行匹配,使用非线性分层模型分析了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个人基本特征、经济状况、流动特征对户籍迁移意愿存在单独的影响,流入城市特征不存在对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直接影响,但通过流动人口个人层面特征跨层交互作用于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有子女随迁和在流入地居留时间越长的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越强,流入地的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越好越会强化这种倾向;已在流入地购房、受教育程度越高、女性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更高,流入地的人口规模越大越会加强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5.
资本形式、国家政策与省际人口迁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文章运用条件罗吉特模型(CLGT),从省际迁移人口迁入省份选择性的角度,分析了省级社会经济因素和个体因素对不同性质的省际人口迁移行为的影响作用;讨论国家与政府在控制和引导人口迁移流向与流量时的政策问题。作者认为,国家宏观投资对中国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宏观调控是部分失效的;三种资本由于各自目的不同,对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引导作用也不尽相同;省际迁移者对迁入省份的选择是个体在自身特征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状况的调整与适应。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发展与挑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对改革开放30年来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流动人口对全国养老保险制度收入的贡献率,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基本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对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基金流的影响,指出在目前社保政策下,流动人口所在的打工地社保制度将获益,流出地将受损,流动人口的养老权益受到极大侵害;人口流入地的获益是以流出地的地方性财政补贴支出为代价的;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等原因,流动人口只能回到流出地养老,流出地承担的这个养老债务最终必将由中央财政来承担.为防止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倾向,以适应流动人口参保,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九十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各种人口调查资料,对90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进行了定量描述,并利用人口迁移模型对省际间人口迁移量的要因进行了计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长期迁往乡外、县外的人口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并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扩大;②在迁移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迁移人口的迁出地结构和流向都在发生变化;③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但总迁移人口中迁往省(市区)外的比率却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④省际间人口迁移量的计算分析结果显示:省际间的人口迁移量主要受迁移人口存量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的相对差异只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非决定因素,距离的远近和成长率水平的相对差异分别对省际人口迁移量有负面和正面影响,但并非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周皓  雷琳旋 《人口研究》2023,(6):107-125
出生地信息是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信息之一,可用于判断终身迁移人口。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时期-队列和省际差异为分析视角,从迁入与迁出两方面,描述了全国及各省份人口省际终身迁移的宏观水平、流向以及年龄模式的现状及变化。研究发现,终身迁移是历史时期移民运动与当前人口迁移流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带有的历史印记会被当代趋势逐渐湮没,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终身迁移的空间分布在稳定中呈现出迁出地扩散和迁入地在集聚中扩散的特点;中国人口仍相对凝固;队列分析表明终身迁移具有时间累积效应,且与生命事件密切关联。出生地信息具有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口径的研究视角,应加强迁移流空间扩散趋势、双向迁移流的存在条件与因果机制等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现状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追  陈艳 《西北人口》2013,(6):56-59,63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双方均产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人口迁移和流动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新疆一直是人口迁移活动频繁的地区。本文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近年来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的现状进行了翔实的描述,评价了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的效果,指出了省际人口迁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建立新疆人口省际迁移的协调机制、采用灵活人口政策吸引外省优秀人口和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三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成年子女的流动对其经济支持行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调查"数据,综合其中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流出地及迁移过程的相关信息,对迁移所带来的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行为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流动人口的迁移方式以及在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相关社会、经济背景均会对他们的养老行为产生深刻影响;迁移在提高流动人口经济赡养能力与维系其对父母的传统养老责任方面存在冲突—在流动人口的经济状况获得改善的同时,他们与流入地社会的融合削弱了其原有的养老意愿。研究还指出,就外出者在流出地所处的大家庭而言,他们与父母之间仍旧延续了传统的代际互惠和交换模式,成年子女之间保留了资源分配优化的群体合作分工方式,外出成为调节子女之间养老分工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规模的省际人口迁移流动已持续近20年,省际迁移流动人口在迁入地的驻留前景问题日趋紧迫。本文就省际迁移流动人口在迁入地的待遇、处境、心态进行了分析,指出该群体对迁入地来说仍为一个生硬嵌入的社会阶层,并没有融合为当地社会稳定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及今后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为了定居的目的越过一定地界的移动”①,人口迁移分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两类。按照我国户口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还需随迁户口。人口流动是指人们越过一定地界的移动行为,但不改变定居地和不动户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对子迁出地、迁入地和流出地,流入地的经济社会变化以及人口自身的发展都有广泛影响。 人口迁移既是指人们为了定居的目的越过一定边界的移动,那么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距离有远有近,迁移界限的确定因国而异,没有统一标准。根据我国社会习惯和户口管理条例的规定,一般把居民迁出原居往的城、镇、乡、社,迁入其他城、镇、乡、社,并且随迁户口,称为人口迁移。本文着重概述建国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过程和特点以及未来人口迁移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家庭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航空  李双全 《南方人口》2010,25(6):40-45,53
家庭流动会在未来一个时期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本文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的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程度和区域差异从实证的角度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化存在区域差异,部分流动人口家庭是通过在流入地生育孩子组成。针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给流入地和流出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客观地看待。  相似文献   

14.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2015~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省际差异。研究发现,近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宏观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造成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人口迁出省份昔日东迁人口“逆势”回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缩小,导致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呈分散化及其区域分布的均衡化。分析其影响因素显示,城乡收入差距等经济因素仍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最主要因素,但其作用已显弱化;空间因素的作用也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出现减小趋势;开放度等良好的市场化及人文社会环境已对迁移人口选择目的地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力。各因素对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存在明显省际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的经济发展:1995~2000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主要考察了 1 995~ 2 0 0 0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 ,发现省际迁移人口 (外来劳动力 )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 ,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 ,推动东部地带的GDP增长了 1 0 %以上 ,对东部地带GDP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 5 %。而且在东部地带 ,越是省际人口迁移吸引中心 ,迁入人口规模越大 ,迁入的外来劳动力对推动迁入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就越大。  相似文献   

16.
区域竞争下流动人口的规模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新定义了流动人口概念,并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实际规模及分布。广义流动人口包括离开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长期流入者和半年以下经济型短期流入者。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现有人口数据,我们发现经济型短期流入规模达1676.5万,占重要流入省市总人口比重的2%以上。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总数在1.5亿左右,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大约6844万。省际流动的流入地及流出地都比较集中:近3/4来自中南及西南9个欠发达省份,3/4流向经济发达区域广东(34.2%),长三角(28.5%)和环渤海地区(13%)。对珠、长三角的选择由距离决定:邻近省选择高度集中,等距或长距时则分散到两个区域。以上分布显示沿海发达地区对中西部人口的强烈吸引力,也反映出区域发展多极化后发达区域间劳动力需求竞争加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指流动人口,从流出地说,是临时外出的人口,包括离开户籍所在地较大尚未返回的人;从流入地说,是临时暂住的人口,包括一批人住本地,户口待定的人(也称无户口人员)。从流动状态上,又可分为在途流动的人口和滞留暂住的人口。但未包括当日往返参加集市贸易的人和已办户口迁移手续单程移动的人。  相似文献   

18.
以血缘和亲缘为基础的宗族文化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宗族文化不仅在流出地产生深远影响,还在流入地持续影响着流动人口的行为决策。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2017)数据,使用Probit模型考察宗族文化对流动人口创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出地宗族文化显著提升流动人口创业概率,其通过形成家乡社会网络和构建社会信任模式影响流动人口创业决策。进一步研究发现,宗族文化促进流动人口选择生存型创业,但是会损害机会型创业者的创业效果,城市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宗族文化的作用。应利用家乡网络社会组织平台,构建超越宗族内部信任的一般信任文化,积极探索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和正式制度优势互补的作用机制,帮助流动人口进城创业并实现创业效果。  相似文献   

19.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迁移流动人口在空间上表现出了不同特征,山东省处于中国的东部沿海,而且是一个人口大省,在人口的迁移流动上表现出了自己特有的方式。本文主要是以“五普”数据为资料,对山东省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分布、构成、迁移决策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目前山东省人口迁移特征作了近一步的社会背景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为基础,就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选择性、区域性以及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主要是受经济和家庭因素的驱动;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的地理空间特点,空间距离虽然与人口迁移流动有一定的关联,但在选择空间距离的测量指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交通时间缩短的影响;省际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因素中,迁移流动信息、收入水平差、人口数量差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流动的正向指标,而城乡分布和空间距离是影响人口迁移流动的负向指标。研究结果对于正确理解我国人口形势的过去和现在,科学地预见和适应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