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金融危机肆虐、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多重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大。在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社会需求信息、掌握求职技巧,使高校毕业生人尽其才,实现高质量就业,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教育供求的角度分析,引起我国“知识失业”问题的原因是:教育扩张引起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等。对此,应深化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使教育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转变就业观念,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定向应用型人才;积极创设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软”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合理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  相似文献   

3.
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必须树立面向经济建设的观念,为 开拓、发展先进生产力服务;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观念,大力开发人力资本,着 力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着眼于建立学习型社会,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高质量的教育奉献给社会;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以创新的思维抓好 校内各项建设。  相似文献   

4.
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择业观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择业观”与他们最终的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2008届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心态问卷结果进行研究,并与他们最终的就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几个最主要的择业观念,从而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相似文献   

5.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由此相互交织而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关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紧密联系,同时也取决于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就业是民生的基石,深入研究营商环境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对于优化政策措施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政府角色”“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三个维度下的七个方面,探讨营商环境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及其提升路径,发现:营商环境对就业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高就业水平的组态存在三种驱动路径,分别为“效率-资源供给”推动型、“公平-法治环境”驱动型和“开放-市场公平”引领型。进一步分析表明:公共资源供给和市场公平在提升就业水平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发展起步较晚的地区,政府效率和政府关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发挥各地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实现高质量就业,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作用,共同推动区域营商环境的优化和就业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向“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在不断地加大扩招的规模。这些学生肩负着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期待,承受着来自经济、学业、就业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同时他又强调:“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②可以看出,马克思不仅强调自由发展的个人,并且重申自由发展的个人是社会历史的个人,是实践主体,而不是抽...  相似文献   

9.
从自主择业看高校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就业制度的改革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要求高校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营造素质教育氛围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关于高校扩招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的发展超过一定限度,即在一定时期发展规模过大,速度过快,会给社会、高校和学生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导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就业困难和质量下滑等诸多问题,使个人与社会陷入多重困境。要摆脱这种困境,我国高等教育应根据本国的国情,走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要解决毕业后就业与发展问题,就要更新就业观念,改变“从一而终”、“从公而终”、“尊卑贵贱”等传统观念,努力寻找自己与社会的结合点,树立“干啥就干好啥”的思想,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科技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学习管理知识、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等,以实现就业与兴国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2.
高校扩招所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问题,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缓解和解决的。对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开展创业教育;政府和高校应该积极扶持,拓宽就业渠道,广开就业门路;社会和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以创业促就业,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相似文献   

13.
如何理解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是研究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涉及健康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问题.多年来,高清海教授用“族群本位”、“个人本位”和“类本位”来界说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这既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错误概括,又是对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的曲解。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和发挥人的主体性是必要的,但却不能确立“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是与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去主义市场经济相背的。解决近些年出现的全球性重大社去问题也不是靠树立“类水位”、“类存在”观念,而是必须消灭产生全球性社会问题的祸根——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好职业理想和现实职业的关系,把职业理想建立在符合现实和社会需要,符合个人发展的基础上,只有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才能使自己顺利就业,只有转变就业心态才能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5.
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在2020年的“废而又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因势制宜的特殊政策行动。从贡献看,首开交叉学科复合型职后学历人才培养先河,满足特定时期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弥补改革之初高校跨学科专业设置不足,系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形式价值、目的价值和评判价值。然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亦因实施主体意愿参差而导致规模扩增缓慢,因就业市场的认可不足而造成高质量就业困难,因升学通道窄化阻滞而陷入教育吸引不够。后疫情时代的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政策目标实现,需从政策导向上放宽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办学准入,从政策激励上提高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就业认可,从政策协调上拓宽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升学通道。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大众所关注的话题之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差会导致社会发展速度变慢。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视角,分析目前社会中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现状及改变方式;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不充分问题;加强制度设计、营造良好就业环境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整体质量;以此满足当前高等院校针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改变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贾利军  徐韵 《南京社会科学》2006,38(10):129-13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导致高等教育的竞争愈发激烈。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社会在“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原则下对大学毕业生精挑细选。由此,一个直接反映高校办学效益、大学生竞争能力、社会市场对高校评价及其毕业生择取标准的评价参数便应运而生,它就是“就业能力”。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内涵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期能够对当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明确一个确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蕴含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面向社会服务能力、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促进学校自身持续发展的四重价值逻辑。在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国家创新战略牵引的顶级动力、招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初动力、地方企业发展促发的次生动力以及教师素质提升供给的核心动力催生而成的四层动力机制,影响和推动着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积极探索一条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新路径,以助力民办本科高校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正面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就业再就业压力非常集中.目前,就业市场上的产业结构矛盾已经传导到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改变,发展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感逐步形成.但社会遗留观念和机制仍存在.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就业需求是否适应?怎样衔接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成了一个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与社会需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有人提出,我国历来践履的是社会本位主义,它阻滞了社会的发展,作为对此的反对,他们提出了个人本位主义。这虽不无道理,但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我国几千年来走的是一条“官本位”的道路,我们党领导人民对“官本位”制度进行了冲击,建立了新中国。但是,迄今,在我国社会的深层结构上仍存在着“官本位”的印痕,在人们意识的底层,“官本位”观念仍占支配地位,在此,任何羞涩和掩饰都是苍白无力的。物质文明和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