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首次以党代会报告的形式提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民生建设理念,而在经历了疫情大考后的中国社会中探索其实现路径就成为重要的现实课题。论文从“内卷”角度尝试切入,以“人—文—城”的逻辑进行研究,提供基于深圳实践的方法路径,即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社会共同体营造以及城市文化品位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品质”打造。  相似文献   

2.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是党代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党代会最高领导机关作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党的20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改革开放以来即召开了9次,形成了9个政治报告。从报告的背景看,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党代会报告都打上了不同时期的烙印;从报告的起草看,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党代会报告都是发扬党内民主的典范;从报告的主题看,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党代会报告都反映了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从报告的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党代会报告都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的象征;从报告的内容看,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党代会报告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是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伴随党的事业发展而不断健全完善,正确学习领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精神是学习党代会精神的集中体现。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9个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进行比较,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理解党的初心使命,从而自觉为实现党确立的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3.
“形势与政策”课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中具有显著的课程优势。这种优势集中体现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性质定位、内容定位、目标定位和方法定位与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基本要求相吻合。这种优势的逻辑机理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基本要求高度一致,课程逻辑与党的二十大报告理论逻辑相互融通。这种优势的实践路径是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形势、重大战略、目标任务与基本要求,从而准确把握党治国理政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及其实践本质。  相似文献   

4.
俞祖华  王疆辉 《东岳论丛》2024,(1):12-25+191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分别从中国现代化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视角提出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均生成于改革开放初期。两大话语有“分”,有着相对独立的酝酿、生成、建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后大致呈现为出场——退场——重启的脉络,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已到了40余年后的中共二十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语词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报章后,很快即被写入十三大报告,并一路攀升为高频使用的热门词。又有“合”,体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与实现伟大梦想“关键在党”表述上的“四个耦合”。有必要在整合以往现代化话语(“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民族复兴话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基础上,建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5.
李光炎 《广西社会科学》2007,(11):I0001-I0002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门有一个部分提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历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所没有的。外国媒体纷纷对此作了报道,《亚洲周刊》更是推出一组封面文章,总题目就是“中共十七大主打民生牌”。党的十七大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反映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把工作立足点定位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第一次。在我国,“民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种主流的理念,对“民生”的关注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党的十七大,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高度凝练地用“六个必须坚持”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的六个方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两个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站在新世纪高度,把握时代脉搏,高屋建瓴,立意深远,是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报告》的标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画龙点晴地提到“新”字。据统计,“新”字在《报告》中出现了90多处,层层  相似文献   

8.
王盼春 《中文信息》2013,(9):159-160
2012年度,“梦”字当选为这一年的年度汉字。“中国梦”这三个字,从十八大到两会都出现在了举世瞩目的场合,也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上。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说:“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实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观看《复兴之路》后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地探索,求解放、求独立、求民主、求科学、求富裕等一个个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正>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实行的原则.对民主集中制的含义,毛泽东同志早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就精辟地把它概括为:“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在之后的近五十年里,这个著名的概括虽然经历过几次变化,但其基本的意思和辩证的关系始终未变.事实上,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民主集中制基本上是以“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样一种模式运作的,人们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也基本上是以这种模式为范畴的.但是,自1986年12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和1987年11月党的第13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决定,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换届选举和党内选举中采用差额选举以来,在换届选举问题上开始出现“两次民主集中”现象.什么是两次民主集中?简言之,第一次民主集中,即前民主、前集中,是党组织在换届选举前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和征求各方面意义,考察筛选,研究确定党委关于人选意图的过程;第二次民主集中,即后民主、后集中,是党代会或人代会换届选举中酝酿讨论候选人并对确定的候选人进行选举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目前我国地方各级党代会和地方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基于对新时代背景下治国理政大方略和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的深刻思考,以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为切入点,先后组织开展了五次党内集中教育,探索出常态化制度化的党内集中教育新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提出了“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新征程上,必须加强党内集中教育,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术界肩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在21世纪“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大使命,基于一个“反思的问题学”视域:要准确揭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出场、何以发展的现实根基和出场语境,用时代精神、时代内容、时代风格、时代形态、时代话语与时俱进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深刻解答21世纪的系列时代问题。一是要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使之成为能够引领从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奔向新科技革命的强大潮流的思想旗帜;二是要深度展开全球资本新变化原因和本质的哲学—经济学批判,深刻把握全球大变局的走向,科学解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三是要把握从“观”到“体系”建构的思维转换,全面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四是要以“反思的问题学”实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自觉,推进研究范式创新与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2.
王彦威 《南方论刊》2023,(8):27-29+33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安排。结合二十大报告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可以认为:“共同”即“平等”,“共同富裕”的“共同”所规范的不是作为总体的人民的富裕,而是人民中的不同成员可以按照合理的标准“平等”地实现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指向共同富裕的平等的系列论述,展现了解决平等问题的现代进路与国际视野,从平等的底线性诉求即全国人口全部脱贫、核心性诉求即确保机会平等、拓展性诉求即推进公共服务与政治平等、理想性诉求即最终实现按需分配等四重维度展开,呈现为深刻完整的逻辑结构。深入学习报告精神和有关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树立理论自信,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  相似文献   

13.
叶坦 《学术研究》2023,(10):78-84
在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中,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居于首位,不仅因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而且更因其经历了几千年历史发展的证明。迄今为止,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大河中唯一赓续绵延、源远流长的文明形态,其能够数千载一脉相承,必有一以贯之的核心内涵传承延续,也有与时俱进、不断鼎新的新要素持续融进。考察中华文明连续性有各种不同角度或视域,本文重点梳理分析流传千载、跨越时代的“以民为本”理念,并对其发展演进轨迹与治理绩效进行历史考察。这一理念贯穿于中国历代政治治理和经济政策之中,成为创造出灿烂的经济文化并很早发达于世界的重要思想源流,也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民为本”向“一切为了人民”超越升华,“人民至上”成为“以民为本”理念的新境界,这赋予优秀传统理念鲜活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了过去十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实践,描绘了未来发展目标。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直到党的二十大,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不断深化发展。从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中探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可以看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国家产生与职能”学说、“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与国家”理论、“三个共同体”理论以及“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与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述。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的深刻要义,为新时代做好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正确把握“四对关系”是开创这一主线工作新局的内在要求。西藏是党和国家边疆民族工作治理的重要区域,肩负着拱卫我国西南边陲的重大政治责任。如何理解“四对关系”的内涵,如何正确把握“四对关系”的必要性,如何正确把握“四对关系”的路径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作为哲学战线上“三次大论战”之一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在我国已经进行二十余年了。二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粉碎了“四人帮”、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的思想和理论、政治和经济各条战线开始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又使党的指导思想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理论战线出现了新气象,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必须努力学习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且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全面而系统地总结找们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概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从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关于问题导向重要论述赓续了科学的理论方法、汲取了深厚的历史滋养,厚植了鲜活的工作实践,围绕根本问题导向、时代问题导向、价值问题导向、全球问题导向、作风问题导向提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原创性命题,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把握问题导向,需要做到以“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研究问题,以“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发现问题,以“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分析问题,以“坚持自信自立”的原则解决问题等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五年;是我省综合实力提升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益较多的五年。五年来,我们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开拓进取,团结奋斗,胜利完成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9.
像党的十九大报告一样,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但前者的重点在于阐明这一思想的主要理论观点,而后者的重点则在于强调这一思想确立之后的全面贯彻落实和实践指导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重大政治与政策议题做了系统深刻的阐述,不仅构成了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意涵的世界观方法论视角下的概括阐发,也是对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引与实践规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四川社科界》2007,(1):8-12
200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即将召开.省社科联也将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省社科联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增加亮点,积极推进和谐社科界建设.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以新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的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