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今年东盟外长会议和中国与东盟10国的"10+1"外长会谈的关键议题之一,《南海行为准则》的协商和制定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的推动和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进一步缓和南海冲突、稳定南海局势,实现南海可持续发展,有关国家应当秉持开放态度,逐步营造有利于解决南海问题的积极氛围,尽早就《南海行为准则》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
南海争端解决机制法律框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尚不存在专门适用于南海争端的国际法解决机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的争端解决程序并非解决南海争端的最佳选择,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也未规定处理和解决南海争端的具体实施机制。面对南海争端的新近特点,当事方有必要在未来南海行为准则的制定中,从基本文件、组织机构、管辖范围、工作和决策程序、适用的法律、效力与执行等方面,作出法律框架上的安排,建立一种南海争端解决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该机制在和平解决南海争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和东盟已就"南海行为准则"的框架和单一磋商文本达成一致,正稳步推进案文磋商。2002年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实施过程中各声索国间争议最大的地理范围、法律地位、争端解决以及合作义务等成为"南海行为准则"案文磋商的争议焦点。从东盟与中国协商南海问题20年态度的变化来看,其立场受南海域外大国影响明显。目前,东盟各国态度虽逐渐明晰,但以东盟"协商一致"为原则基础的磋商机制折射出其对南海问题态度的不断微调;同时,部分东盟国家不断以国家站位单独提出谈判细则与条款,看似统一的整体又混入微小杂音。在中国倡导的"双轨思路"指导下,运用外交谈判与完善区域法律机制相结合的方法,恪守双边平等协商具体争端的原则,中国与东盟及相关国家就南海区域开发合作、法律制度构建以及海洋安全的共同维护等问题,依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习惯法以及双方认可并承诺遵守的其他法律规范,继续深入探讨并磋商议定"南海行为准则"案文的具体内容、范围、效力、争端解决方式并由此推进南海地区规则体系的构建,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5.
在规则驱动的全球海洋治理模式下,构建以国际规则为核心的区域海上搜救国际合作发展方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实践。20世纪末以来,南海国家积极构建区域搜救合作机制,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仍存在临时性强、规范性缺乏的问题。面临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海上安全威胁,南海国家需要逐步推动搜救国际合作的制度化建构。一方面,围绕南海搜救新问题,需抓住强化内部成员联系、弥合搜救能力差异、明确救援责任、关注战时搜救四个方面的建构内容;另一方面,参考其他国际海域搜救国际合作的制度化做法,选择适宜于南海的建构模式。综合考量南海搜救国际合作发展环境,采取“双边推动多边”的制度化建构模式是更为理性的选择。作为有能力且有责任的南海国家,中国应当从广泛建立双边搜救合作关系、激发国内立法对国际合作的推进效用以及完善自身南海搜救行动能力三个维度入手,积极发挥推进南海搜救国际合作制度化建设的中国能量。  相似文献   

6.
南海存在海洋划界的现实需要.南海行为准则作为划界前过渡时期的临时安排,具有实际性与可操作性,不危害或阻碍协议达成与最后界限划定,满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第74(3)条与第83(3)条的基本要求.将南海行为准则定性为划界前临时安排,能从根本上排除域外国家的干预,有效管控危机,保障各国的正当活动与经济利益,推动海上务实合作.但这一定性也给中国造成多重困境.对此,各国应基于谅解与合作精神,尽一切努力达成临时安排;善意履行义务,有效实施南海行为准则;平等、善意、合理地接受约束,实现南海资源和平有效利用,不阻碍各国未来权利主张与利益分配.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宣言》作为蕴含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的“藏宝库”和实现人类解放的“力量源”,不仅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来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破”与“立”中唤醒无产阶级意识,形成“批判的武器”,而且理性认识阶级利益不相容性、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武器的批判”。面对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复杂形势,“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将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远航。  相似文献   

8.
对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所作序言的研究共分三个部分:一、《序言》的写作缘起、经过与发表,较全面地探索了《序言》的写作背景:二、《序言》与马克思的俄国文献研究,把《序言》与《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和《致查苏利奇信》及其草稿联系起来研究;三、《序言》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周祥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有力地指导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至今仍有着无法抹杀的伟大现实意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球化是经济、文化、政治全方位的发展进程,其实质与动因一以贯之变化的始终;全球化的最终归宿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2009年4月3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发表正式声明,支持《土著人民权利宣言》。这一决定意味着澳大利亚在土著人权领域将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这是联合国在土著人权领域所取得的一次胜利;此举还将推动世界土著人事业的发展,并对其他目前仍对该宣言持反对立场的国家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之际,结合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等人的经典文献,探讨了《宣言》的理论价值:系统论证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全面论述了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道路问题;完整论述了无产阶级实现其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印行,这是首部在国内正式出版的中文全译本,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共产党宣言》为核心的革命理论形态衍生自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思想启蒙和政治动员。从政治话语体系与政治行动、政治结构互构的角度来看,《共产党宣言》作为时代的理论资源和概念工具,借助近代上海发达的媒体网络得以传播,成为政治话语和革命思想再生产的源头,并涵化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共创建时期,共产党人注重发掘和阐扬《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将原典的精神品格和哲思学理转化为组织创建、价值形塑、干部培养的精神源动力,并由此确立了“学习型政党”的特质,为理论创新及百年发展奠定了根基。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席卷世界的浪潮,引发了世界历史的巨大变迁,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思考。全球化的结果必然是两个"必然"历史结论的正确印证,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为汉斯.布利克斯博士2002年5月22日在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海洋法与政策中心和斯德哥尔摩大学法律系联合举办的《斯德哥尔摩宣言》与海洋环境法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演。讲演回顾了宣言出台的背景和一些谈判细节,并就《宣言》中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今世界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共产党宣言》中尽管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一概念,但实际上对很早以前已经开始并在20世纪后半叶迅速兴起的全球化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观点仍然是我们今天解读全球化的指南,在今天对于我们处理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实践是一艰难的历史进程。从实际发展来看,当今世界历史仍处于这一过程之中,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条件和因素都在积累,但远未成熟。列宁和斯大林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开创者,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对于人类历史发展来说,都是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7.
160年后,在新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语境中重读<共产党宣言>,我们应当高度关注其本真意义对当代实践的五大启示:(1)<共产党宣言>与时俱进的出场学视域的当代启示;(2)对资本全球化历史命运辩证分析范式的当代意义;(3)科学阐释无产阶级历史地位与使命的当代启示;(4)"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当代启示;(5)关于"本土化出场的差异路径与差异形态"的阐释对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19.
《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所阐述的一般原理对当代世界来说仍然具有科学的真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指导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继续革命和斗争的思想指南,而且也是指引我们继续前进的行动指南。《宣言》揭示了“新的世界观”的“一般原理”, 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认识世界的真理力量,体现了科学性;《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本质,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本体论的真理力量,体现了实践性;《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为人类求解放的政治立场,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为人民谋幸福的真理力量,体现了人民性;《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不断革命时代主题的真理力量,体现了时代性;《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时空观,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的真理力量,体现了创新性。  相似文献   

20.
201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17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根本标志,为共产党人加强党性修养奠定了应有的政治本色,是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的至尊宝典。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正磅礴发展的今天,重读这部伟大著作对于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增强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增强党的政治支柱作用、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定力和党的执政能力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