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默会认识论视野中的“在世”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寓居就是在世”这个命题,波兰尼把默会认识论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联系起来。从默会认识论的角度考察海德格尔的“在世”思想,可以看到,海德格尔的“能在”观念把knowing how提到了存在论的层次。其用具的“上手”状态可以用波兰尼的两种意识的理论加以清晰地阐明;其“在世”思想则从根本上瓦解了传统认识论分离的、表象式的知识构想。在波兰尼传统和现象学传统之间建构一种对话关系,既有助于展示海德格尔“在世”观念的认识论潜力,也有助于阐明现象学传统可以为推进默会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能受“很”修饰的“有X”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能受“很”修饰的“有X”结构为例认为:1、对立的两极现象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联系现象,构成一个连续统。用过去的“离散”观念研究语法有极大的弊病,应采取“连续”的观念来研究语法,2、共时中蕴含着历时,通过对共时的逻辑上的研究,可以寻找出历时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论“仁”与“爱”——儒学与情感现象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玉顺 《东岳论丛》2007,28(6):113-118
作为当今西方世界的一种前沿思想,舍勒的"情感现象学"乃是基督教文化传统在当代哲学中的一种典型形态。正如儒学以"仁"为核心观念一样,情感现象学以"爱"为核心观念。因此,在儒学与情感现象学的比较中,这里比较儒学之"仁"与舍勒之"爱":舍勒的"爱"是奠基性的,而儒学的"仁"则是本源性的;舍勒的"爱"是精神人格性的,而儒学的"仁"则是生活情感性的;舍勒的"爱"是在者性的,而儒学的"仁"则是存在性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阐发的“意向性”思想;海德格尔由“意向性”到“超越性”,实现了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现象学的发展,其真理观也达到了胡塞尔真理观不曾到达的高度;马克思的“实践”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实现“超越”的坚实基础,而海德格尔的“超越性”思想则客观上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马克思的“对象性”观点。  相似文献   

5.
“涉身能动性”是查尔斯·泰勒哲学人类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批判“自然主义”理论错误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它最初源于泰勒借“前客观世界”概念对梅洛庞蒂现象学的整体性解读,其核心内涵在于强调人类本质上是一个涉身能动者。在泰勒看来,“涉身能动性”概念对阐释现代主体性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事实上,凭借对“涉身能动性”的思考,泰勒从批判现象学转向了一种基于哲学人类学立场的“本体论式”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6.
从赫拉克利特美学思想中“火”的观念来审视希腊文明中的人文精神,“火”的观念是主体理性思考的产物,它意味着人类生存发展回归到人的主体性和完整性上;从马克思“关学和历史的”角度看“火”是审美创造意识的体现,“火”反映了赫拉克利特对人的生存目标和生存状况的审美创造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静 《学术研究》2023,(4):170-176+178
罗兰·巴特的“中性”一词源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诸多语言学家的影响,目前学界讨论较多的是索绪尔、布龙达尔、叶姆斯列夫、格雷马斯等,但实际上本维尼斯特对他的中性思想启发最大。回顾中性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罗兰·巴特的“中性”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希望达到的视野或方向:一是用话语取代语言,以期实现个人自由之欲;二是打破一切二元对立结构,去除隐含的权力。本维尼斯特有关话语和人称的研究,为巴特的“中性”思想提供了最有力的语言学支持。  相似文献   

8.
郭萍 《东岳论丛》2022,(8):78-87
冯友兰以“理”为归旨的自由观念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真际自由,即由觉解达到的“极高明”自由境界;二是实际自由,即在尽伦尽职中保持“道中庸”的自由之路。其问题在于:“理”是“不着实际”的“空底观念”,由是真际自由超脱于任何价值之外,趋向既无所肯定、也无所否定的价值真空,而无法为现代自由提供价值根据;同时实际自由否弃对现实伦职本身的新旧是非进行辨别,以致无从明确现代自由的实践方向。究其根源在于:冯先生受制于现成对象化的思维模式,错将传统哲学的形式化、概念化作为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根本。因此我们需要走出“概念游戏”,投身当下生活,在切身的共同领会中探索能够确证和维护现代价值内容的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而且是杰出的美学理论家。虽然他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传世,但是,他却有意识地通过他的《红楼梦》来展示了他的非常丰富卓越的美学思想。如果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再再强调、反复论述,并在《红楼梦》的创作实践中始终贯彻如一的“真”、“假”观念是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的话,那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作为全书“立意本旨”来加以强调的“色”、“空”观念,则是作为他的美学思想的“真”、“假”观念的具体发挥。  相似文献   

10.
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说,严重混淆了超越的两种主体,即“天”是外在的、超凡的,而“人”的心性或理性是内在的、超验的。“感通现象学”的问题意识仍然是康德与牟宗三的问题意识;而其观念背景,在西方哲学中是近代“认识论转向”以来的主体性哲学,在中国哲学中是主张“心即天”“性即天”,因而“以人代天”“以人僭天”的宋明理学。因此,作为“感通本体论”的“感通现象学”其实并非现象学,而是一种前现象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黄光秋 《北方论丛》2016,(5):160-164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对立”的声音越来越强,制造“对立”自有其原因、实质和方法.论证“同一”存在较大的难度,但是,也不失可能性.让我们有所思考的是,是否存在一种思想,它能够代表和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这种思想“同一”则整个思想关系“同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分析该思想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可以得出它代表和体现马克思主义这个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是同一、一致的.他们都是“决定”论者.从该思想的形成史来看,他们是“同创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元骧 《文史哲》2005,1(2):45-52
“审美”(鉴赏判断)这个概念按照康德的本意,是通过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使人超越利害关系的束缚,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把人引向“最高的善”。这是直接针对自启蒙运动以来科技理性肆虐、人文理性沦落而发的。但由于康德的先验论哲学思想以及在方法上所采取的“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的局限,最终导致他不可能完全解决两个世界的对立。我们应该在肯定康德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回避它的思想局限,从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关系着眼,正确理解审美在扬弃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无限与有限、超验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对立,以及审美在使人进入和谐统一境界、实现精神上的自由解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批《西厢记》受佛学禅宗影响甚深 ,金圣叹用“赵州无”公案阐释了艺术创作中超越艺术构思之“有”“无”的充分自由的特定创作规律 ,并由此揭示《西厢记》所潜涵的超越意识观念之“有”“无” ,从而达到无住无念 ,精神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的思想意旨 ;用佛禅的虚空、梦幻观念解析了《西厢记》人生如梦及追求随缘任运的人生境界的思想内涵 ;用“极微”论等阐释了《西厢记》小中见大的创作方法。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艺术解析是立足于作品实际的科学阐释 ,而对思想的解读则完全是出于寄托人生感慨的自我需求  相似文献   

14.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米·杜夫海纳(M·dufrenne),其基本的现象学美学思想系统地反映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中。杜夫海纳研究“悬搁”、“还原”、“意向性”理论,主要吸收了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一书的思想,他对胡塞尔后期先验现象学和早期心理描述现象学的不同有细心的把握,他在主客体二元对立之中趋向于“主体与客体一起构成一个完整整体。他同意梅洛·庞蒂的看法,认为感觉引导我们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主客体互为存在条件,主体依赖于客体,客体也依赖于主体。他坚持唯实论却又认为审美对象的物的存在依赖…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与量子力学之间争论的实质是两种科学观的较量,而科学家至今无法对二者进行盖棺论定则源于人们对科学本质属性的困惑。科学是西方主客二元对立思想的产物,科学的发展又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对立。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很难对两种不同的科学观念进行公平审判。现代科学观遭遇的困境表明,未来的科学观必须超越传统主客对立的僵化思想。只有如此,科学理论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可以为今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倪梁康认为,“纯粹”概念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有明确的定义,它不仅指纯粹数学所具有的那种纯粹性,而且还意味着纯粹反思的纯粹性。纯粹的和不纯粹的现象学,代表了目前现象学研究界的两种思考方向。刘永富则通过对“怎么才算现象学的视域”、“怎么才算现象学视域中的纯粹”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前提性问题的澄清,认为“现象学视域中的纯粹哲学”就是关于所可能知的一切归根到底只能如何的思辩的学问。陈家琪讨论了胡塞尔所坚持的“纯粹意识哲学”的信念,特别是他有关“生活世界”的论述,并在康德所区分的“通俗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以及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强调直观与描述是否可能把哲学的“通俗概念”(非学院派)与“纯粹概念”(学院派)重新统一起来的问题。张再林以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为入径,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性进行重新发现与梳理,希望有助于中国古典哲学的正本清源,并为回归一种更彻底、更根本的“不纯粹”的“生活世界”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把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作为“人的科学”时,通常会面对两种置疑:一是海德格尔式的人道主义批判,二是阿尔都塞式的“无主体”的历史过程。但马克思的“人的科学”是其“历史科学”的“事情本身”,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经过了“无人身的理性”到“作为本质的人”,再到“现实的人”及其全面展开的三个阶段的现象学还原,因此,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革命真正地“深入到了历史的本质性一度”。  相似文献   

18.
以现象学的方式来“解释”《论语》第一章;即“解开”传统框架的束缚和强制导向,“释放”出“子曰”语境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味,以显示境域中的“无限”。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接轨的思考□邱振常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严肃乃至圣洁的话题,只能用一种字正腔圆的声音来谈论它,任何不够纯正的声音都将视作噪音———也许问题正在这里。当一种事物,限定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不能从各个方位立体地去看,不允许同邻近的事物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有没有“自然法则”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法则”观念是科学思想与法律思想的共同基础。李约瑟先生分析了东西方“自然法则”观念的差异,认为这是导致两者在科技领域或领先或落后的重要原因。本文探讨了中国式的“自然法则”观念的种种特征,分析了它们在科学思想及法律思想方面的独特表现,这为解释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法律思想的进步与落后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