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古希腊哲学中 ,从泰勒斯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美尼 ,赫拉克利特到恩培多克勒 ,阿那克萨戈拉 ,再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 ,都对始基问题作物质性阐释 ,并以此为切入点 ,在人类认识史上开启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文章试图在概述基础上 ,阐明其演变的内在逻辑 ,从而揭示其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石昕晖 《南都学坛》2003,23(5):95-98
早期希腊哲学从巴门尼德到智者派的发展,是希腊哲学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巴门尼德开始,经过恩培多克勒等人的“拯救现象”运动,到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显示了围绕本质与现象关系而展开的哲学发展轨迹,蕴涵了以后哲学发展的萌芽,对研究理解整个西方哲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原子论哲学是古希腊罗马唯物主义的最高表现形式,原子本体论是其基础。伊奥尼亚学派开创了古希腊罗马唯物主义先河。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奠定了原子本体论的基础,德谟克利特以原子和“虚空”解释万物的产生,创造了原子本体论,伊壁鸠鲁对原子本体论作了补充和发展,卢克莱修又对原子本体说进行了古朴的论证,从而使原子本体说真正形成。原子本体说形成的这条基本线索,基本上反映了古希腊罗马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赫拉克利特是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家,他把自然界及其规律作为认识的对象,肯定了认识对象和内容的客观性。巴门尼德明确地把思维与存在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来,对认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恩培多克勒提出的“流射”说,可以说是早期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论,明确地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蜡块”说,认为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展开的唯名论对唯实论的斗争中,把人们的眼光从天国引回到现实,这对于近代认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其山水情怀的外溢,是其内在生命的自然延伸。盛唐气象的时代精神,主体人格的独特灵魂,让李白的山水诗具有壮阔美、冲突美、崇高美特征。诗人在其山水诗中无论是生命激情的宣泄,还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沉思,或是与自然山水的物我同一的扣谐,都是诗人自身的生命底蕴的强烈体现。  相似文献   

6.
盛唐诗人王维深得江山之助,他的诗可谓集山水田园诗大成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诗人在审美观念上比前代人有一个质的飞跃,本文试就此略述管见。一、形神兼备山水田园诗在描绘外部自然景物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形与神的关系,是重外部形貌,还是重内在精神,或者...  相似文献   

7.
情境是生活原情、原境在艺术中的再现或表现,情节是生活的矛盾冲突在艺术中的再现或表现,情境是艺术情节展开的场境,情节展开又使情境具有生命灵性。毛泽东诗词善于创造设构情境情节:青年时期的诗词主要凸现诗人人生理想与社会的冲突;革命战争时期的诗词主要表现革命者与天、地、人的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与革命时期主要抒写诗人和人民战天斗地的情境,以及与霸权主义冲突斗争的情节。由此得出结论:毛泽东诗词美在冲突,其本质是人的本体力量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8.
远山境界     
古代有许多诗人在其诗作中,或借远山以寄怀,开阔胸襟,超脱尘世;或假远山以明志,抒发抱负,激励进取;或托远山以明理,阐述人生哲学。这种化山水之景为诗人心灵之境的情况,有人称之为“远山境界”。 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乡,过着一边耕耘一边读书的隐居生活,认为自己好比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从此可以在大自然里自由自在。他的这种生活情趣和思想境界,全部凝结在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里。南山就是庐山,位于诗人故乡柴桑(今江西九江县西)之南。“见南山”,自然是远望庐山。他常在远望庐山之中怡然自得,心旷神怡,全部身心融汇于辽阔、幽远、浩渺的大自然怀抱,一切世俗烦恼荡然无  相似文献   

9.
忠贞与背叛是多恩爱情诗的两大主题,这一矛盾的爱情观有其深刻的爱与宗教根源。多恩宗教生活中背叛与皈依的经历使他一生都处于心灵的矛盾与冲突中,但是多恩始终都没有停止对宗教和爱的追求,他的爱情诗表达的是诗人由男女间的情爱进而体验到神人之间的圣爱的诗意理想。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建立了“数”这个基本哲学范畴和以数为中心的哲学观。他认为数是万物的始基或本原。数既是万物的生成要素,又是万物的构成形式。一方面从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入手考察世界万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又把数和物割裂开来,并且神秘比附把数推广到全宇宙包括人的社会生活。他的哲学思想表现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自发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二重性,集中地反映出科学思维萌芽与宗教神话幻想的联系。毕达哥拉斯去世之后,后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分裂。费劳罗斯和蒂迈欧斯继承和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二元化哲学,形成了后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内部二元论最后倒向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开了柏拉图“理念实体论”和亚里士多德“纯粹形式论”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先河。而阿尔克莽、辛巴索斯、恩培多克勒、爱克方特斯继承和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因素,形成和发展了后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内部的唯物主义倾向,成为德谟克里特为代表的原子论唯物主义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诗人徐玉诺善于采用类如超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无意识的直觉写作与非物化倾向的心理描写来表达对现实生活、乡土世界或自我意识被摧毁的忧虑,其文本也因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冲突与张力而别具特色。他的一些"梦幻"之作,既反映了诗人在现实主义深切关注与现代主义诗性追求纠结下为新诗文体与效用方面所做的尝试,也为我们呈现了公共修辞语境下诗人是如何曲折出了独有的私人修辞。  相似文献   

12.
对王统照欧游创作研究可得出与王一川研究王韬1867年游历欧洲论文的不同结论.第一,王统照寻求和倡导的是现代化与自然景物的调和之美.他认为荷兰许多地方是实现现代化与自然调和之美的范例.说明现代化与自然未必是对立或水火不容的.第二,在异国自然山水草木面前和全球性语境中王统照有两种身份.一是世界公民,一是中国游子.如前种身份占上风,则"此我"就是"我".如后种身份占上风,则"此我非我".第三,在21世纪,全球性语境必然带来更多的全球统一性,未必一定加重主体的内在冲突.从文学到文化,自然形象未必一定成为此我与非我、中国与西方、同一性与差异性之间激烈冲突的战场.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原子论的产生不仅有其思想根据、历史根据和学说根据,而且比恩培多克勒的“四根”和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都进了一步,从而更少“独断性”。“原子”是自满自足、自身不可再分化、自身同一的;”原子”的一切“运动”都是“外在”的,“空间”的。所以,“原子论”必须承认一个“无(原子)”的“空间”存在。文章由此深入探讨了古代希腊原子论的“原子”与“空无”观念。  相似文献   

14.
恩培多克勒残篇8的这个词在翻译上出现了两种看似毫不相关的翻译, 即: “ 产生” 和 “本质”。 本文希望通过希腊文 的三种中文翻译 ( “始基”、 “本源” 和 “本原”) 来分析。 我们这里实际上是要处理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的两种不同思路, 即: 本源论思路与本原论思路。 前者所理解的 具有时间上的在先性, 而后者的 则指称结构在先的存在。 落实到 一词, 前面提到的两种译法正好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家对 的这两种不同理解。 本文通过追踪这两种思 路, 一方面呈现 一词在中文翻译上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则借此梳理早期希腊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诗人王润华将自然山水看作他生命不能分割的一部分,他以其浓浓的乡土情感描绘南洋的一草一木,以深沉的庄禅意识创造自然山水的古朴意境,显示其自然山水诗冲淡自然而又细腻的风格。在搏捉山水自然的美时,努力挖掘其中的暗示与象征,表达他对生活的思考和人生追求。他诗的语新意妙与其别致的拟人和奇巧的比喻相关。他较多地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而较少汲取西方现代诗歌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16.
盛唐诗人岑参,以描写边塞的奇异色彩而闻名,而对其边塞以外的诗,人们却少有关注。实际上他各个时期的诗作,都很有特色。并且从他全部诗歌的创作来看,可以发现他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对“自然”风格自觉追求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不仅具有为人的发展提供理论导向的任务,而且承载着为人的生活提供确定性根基的理论使命。马克思哲学从现实个人出发,探讨哲学理论的历史确定性基础,反对传统哲学对绝对确定性的抽象追求,用辩证思维方式克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内在缺陷,阐释哲学的确定性追求与超越追求的辩证关系,在历史视域下继承和发展西方哲学对确定性的执着追求的理论传统,为人的生活提供具有时代特征的确定性根基。  相似文献   

18.
论叶赛宁诗歌的二元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现代诗人叶赛才的作品大多优时伤事,无论歌颂自然抑或慨叹人生都流露出深沉的忧郁、感伤。这种“绵绵不绝的哀愁”是世纪初俄国的社会文化、自然人生种种问题在他的灵魂深处激起的情感焦虑。这种焦虑,在其诗中则表现为自然、社会、人生多种元素的两两对应,即:诗人情感集中指向的事物总是成对的,并且其存在方式亦呈对应、对立状态,从而在诗中形成明显的、多重的二元对立。这些对立,是诗人内在的深层感情纠葛的外在显现。研究这些对立,可以发现诗人内心焦虑的轨迹。揭示其深层文化底蕴。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叶赛宁诗中最引人注…  相似文献   

19.
吟游诗人观可谓是惠特曼之诗歌创作之根基及精髓,这一观念对文学作品的构思与写作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性及现实指导意义。吟游诗人观之具体体现涵盖着隐喻化概念,两者息息相关,交融相承,构成了文学作品创作之完美篇章。本文将对其吟游诗人观之基本概念、对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性、与隐喻化概念的关系等进行简要的阐述及探讨,旨在点明惠特曼是自由、民主、大自然以及普通生活的热爱者及其歌手,让读者了解其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丰富思想、文化、时代内涵,达到让读者拓展自己内在的文化心理空间以及提高对生活及文学作品美之欣赏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在古典诗人中第一次将中国士大夫内在性格冲突中摆脱社会通用文化,寻求文人特有的精神家园的这一面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使之成为知识分子精神的一种象征,他的田园诗也因为表达了这种近年纯粹的精神乌托邦的理想追求,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奠定了一个永恒的艺术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