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在清代官箴文化的有关表述中,民本思想的文化认同不仅需要道德的说教、良心的检点,更需要对现实利害关系的时时考量。这些考量既来自清代仕者对个人身家性命之犯罪成本的权衡,对其政治利害博弈的成本计算,又源于官员在应对自身行政考成问题上所感受到的对亲民政治功效的深切认知;而其保富思想所发生的内涵转化,更是清代官员立基于济贫、财政等经济、社会问题,以及行政、风俗等政务经验所作的多层总结及深层考虑。得失权衡成为推动传统为政者进行民本文化认同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2.
吕祖谦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主张保民安民的施政之道,阐发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重民思想,"勤政为民,加惠百姓"的爱民思想和"取民有制,富民强国"的裕民思想等。吕祖谦的民本思想具有显著的特征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对后世民本思想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民本思想的历史沿革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民本思想发端甚早,在殷周时期就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经过先秦、秦汉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发展到了极致。文章在对民本思想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做了简要的评价,认为民本思想虽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也存在着自身的缺点。一是思想家对民本问题的重视并不是自觉的,而是和农民战争息息相关;二是思想家关注的主要是如何安定君王天下,而不是维护民众的利益,君主仍是万民之主;三是思想家头脑中的“民”,首先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作为个体的“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一方面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形成,另一方面又以民本思想考察历史的更替,探讨民与国家治乱及朝代兴衰的关系,揭示统治者以民为本治国兴邦的意义。他从历史考察中认识到:统治者治国要合乎民心,顺应民意;其施政要安定民生,不与民争利。司马迁的民本思想与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传统民本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在特定历史阶段,明清民本思想发挥了积极的社会作用,同时为新时代的来临做好了思想准备。因此,对明清民本思想进行研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论民本思想的历史嬗变与时代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它萌芽于西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战国时期,而后又经过长期的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顶峰。它的内涵随着历史时期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嬗变。在新时期,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深刻把握传统民本思想的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更新和改造,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实现了民本思想的时代创新。因此,系统地梳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其嬗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渊源、历史脉络、主要内容、价值意义四个方面探究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的体系化建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的文化源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民本思想体系化建构历程,创新性地形成了人民至上论、人民主体论、人民民主论、人民共享论和人民评判论的民本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体系化建构有益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成果,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人民主体性原则,有利于建构系统化、理论化的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的一块瑰宝,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贾谊继承了先秦的民本思想,并在总结秦亡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体系,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文章从民本思想的最初产生、儒家的民本思想以及法家的民本思想出发,全面地讨论贾谊对这些民本思想的继承;并从中看到贾谊对民本思想从概念、民本的内容以及对民本的利用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老庄的民本思想张金岭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至春秋战国渐成一股思潮,历经整个封建社会而不衰。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转折时期,它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近代民主思想的内部基因。民本思想于是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最强者,在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论及民本思想,学术界每引述《...  相似文献   

10.
唐宋是岭南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岭南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化、教育文化和商业文化等三个方面,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落后于北方,唐宋政府对岭南开发的重视、北方移民的大量南迁以及谪官在岭南的贡献则是唐宋时期岭南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民本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基础和历史作用。从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概述了民本思想的形成、转化和超越,并对民本、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略加分别和定位,以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民主制度的进程中,吸取历史的精华,借鉴历史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宏观上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民本思想的发展,将其分作周初、春秋、战国、西汉、东汉五个阶段。作者认为其发展轨迹是从“敬天保民”思想向“民为神本”、“民为君本”、“多元民本论”直到“君臣法令之功必效于民”为核心的“民为国基”。文章还探讨了先秦两汉时期民本思想对往后历代封建王朝政治思想模式乃至于社会改良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它吸收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有益内容,马克思主义对其作了更好的发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和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为民的施政方略,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国家理念无一不是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展成熟的民本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历经春秋、汉唐时期至明清时代发展到理论巅峰.民本思想围绕以民为本,主张爱民、富民、教民、恤民,对封建统治者和官吏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民本思想孕育的土壤,其理论产生的直接动因是封建专制政治下统治者对"民"鄙视和惧怕相结合的矛盾心态,其思想发展也不能逾越专制制度的权威.同时民本思想的实践没有超出君主专制政治的时代限定.民本思想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两者有着内在的契合关系.民本思想和法治时代政治思维的民主、法治有着内在的冲突,因而需要辩证地批判吸收.  相似文献   

15.
考察中国"以民为本"执政思想的发展脉络。将其划分为被动天命观、基于主动天命观的民本执政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民本执政思想等3个历史阶段。通过基于主动天命观的出现解析了民本执政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通过"天命-民本"的矛盾运动,解析了基于主动天命观的民本执政思想的没落;通过中国共产党民本执政探索的4个阶段分析,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民本执政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民本执政思想植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植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植根于代表占中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利益的工人阶级立场,植根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意志的断言。  相似文献   

16.
儒家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内容。自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来,历代的儒家学者都或多或少继承了这一民本思想的传统。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应有的积极意义。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许多被后人传颂的清官、好官,就是身体力行儒家民本思想的典范。探讨儒家民本思想的思想内容和历史意义,无疑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是有现实的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准确地体认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性质,研究其发展的最高境界明末清初的民本思潮就更有价值和意义,选取该时期的民本思想集大成者王船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本还原和中西比较的分析方法,得出民本思想即使发展到极致,其思想动力仍来自于传统,其认识与民主思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终究未能进入"近代"的门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民本哲学尤如一条红线,几乎贯穿于始终,它既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治国之术,又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传统哲学思想,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弘扬中国传统哲学,而且对于我们今日有着更加重要的借鉴作用。一、中国传统民本哲学源远流长,它起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汉唐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宋、元、明、清臻于完善。在殷代就出现了民本哲学思想的萌芽。《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罔不唯民之承”。  相似文献   

19.
清代官箴是彼时为政官吏的宦海指南和行为规范,其中对为官者提出了颇多道德要求,而"清廉"一端是其再三申述的政治伦理.如何做到官员的清廉,清代官箴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途径:力倡清廉思想,营造风清气正的官场氛围,如倡导节俭,抵制贪渎,反对奢靡;极力培养与清廉相关的官德修养,如仁慈爱民、秉公去私、戒骄戒怠、慎独自律等;主张在处理政务和人际关系中要注意践行清廉智慧,无论是对待上级、同僚、下属,抑或家属,都能时刻保持清廉的观念与行为.清代官箴中的清廉之道对于当今反腐戒贪不无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重视民众的力量和作用是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保民富民安民恤民以及廉俭和惩治腐败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所衍生的思想内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党和政府为了遏制和清除腐败,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反腐败,吸取了民本思想的精华,同时剔除其糟粕;变革民本思想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本质,确立人民利益至上的反腐败价值追求;否定民本思想君为民之主、权在民之外的观念,体现群众监督政府的人民民主制原则;摈除民本思想的明君、清官意识,坚信群众是清除腐败的根本力量:从而实现了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