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袁武 《学术探索》2023,(1):46-52
冷战结束之后,非洲冲突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冲突多属国内冲突,且具有示范和外溢效应。联合国和西方国家在强制和平失败之后,逐渐减少了对非洲的军事介入。由此,非洲国家开始了自主解决本大陆冲突的探索。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率先开始对利比里亚内战进行了干预,之后对本区域的其他冲突进行干预,对自主解决本区域的冲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非洲联盟成立之后,开始了集体安全的建设。非洲联盟建立了“和平与安全”架构,并提出了“非漠视”原则,认为非洲联盟在特定情形下有权对冲突进行干预。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建设在非洲国家自主解决非洲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洲联盟和次区域组织成为解决非洲冲突中的重要力量。虽然如此,非洲在自主解决冲突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括资金匮乏、军事能力良莠不齐、恐怖主义的出现以及外部势力干预。这制约了非洲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非洲国家在冲突解决和集体安全的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非洲自主解决冲突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内驱”“内发”的现代化过程,是中国内部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自我建设过程,是现代化社会结构的形成过程。只有从这一角度来解读和平崛起,才能看到它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3.
陈以定 《江淮论坛》2012,(5):111-116
60多年来,中国外交话语从改革开放前的主权独立话语与国际斗争话语,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话语与国际合作话语的变迁,反映中国对“主权独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大国”多重身份变化的动态认知,体现了中国外交中“共处和平观”、“革命和平观”、“发展和平观”、“合作和平观”在不同时代主题与国际格局下的总体概况。  相似文献   

4.
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创新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冷战后区域集体安全的典型案例,旨在通过集体行动预防、管理和解决内部冲突的非洲集体安全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它突破联合国框架内的"中心化的集体安全"而形成一种"非中心化的集体安全";它将以和平强制行动为核心,使人道主义干预法律化、规范化;它通过启用早期预警与反应系统和非洲待命部队构建起冲突预防的运行机制等.但非洲集体安全机制在运行中亦面临合法性不足及组织能力和资源能力受限等现实困境.这些困境可以通过强化区域一体化培育更大的自主性和完善已有的"合作维和"机制予以破解.  相似文献   

5.
东盟"合作安全"问题论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合作安全”是冷战后东盟为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和区域形势而采取的一种全新的安全模式 ,东盟对这种安全模式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东盟内部各国的安全合作以及东盟与区域外部国家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等方面。东盟的“合作安全”模式虽然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就其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东盟目前的安全合作还处于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阶段 ,并没有达到为实现一个共同目的而进行功能合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邱丹阳 《学术研究》2002,(7):97-101
江泽民的新安全观 ,在安全主体上是主权安全 ,在安全内容上是综合安全 ,在安全途径上是合作安全 ;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和平的、合作的、普遍的安全观 ;它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发展道路”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的又一伟大创新,是实现新世纪国家发展目标的战略抉择。它以“和平”理念为基础,既体现了当代中国对自身角色、未来形象的定位,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本文就“和平发展道路”的要义、特征,践行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以及推进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重点三个层面对“和平发展道路”这一新世纪的国家发展宣言进行全面解读,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利益与共,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发展新型“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关系,对于解决南海争端、消减反台独斗争的后顾之忧、淡化东盟国家的“中国威胁论”、打破美国对我遏制的战略图谋以及拓展社会主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巩固我国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和维护有利的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推进中越“四好”关系发展,必须淡化大国意识,确立平等理念;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从现实出发,和平化解南海争端;加强两国全面、多边的合作,特别是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密切两党之间高层交往,深化治党治国经验交流,共同构建睦邻友好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要闻点击     
陈水扁的“两岸协商构想”陈水扁日前提出要在“总统”大选后,根据“一个原则、四大议题”与大陆进行正式谈判,包括签署《和平稳定互动架构协议》、互派常驻代表、互相承认管辖权等。“一个原则”指的是“确立和平原则”,其中又包括四点:确立共同维持和平的责任并寻求合作共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维护和巩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命运与共和谐关系的必然要求,它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可以让人们共建共享更加美好的“关系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场”于马克思对未来世界样态的伦理承诺,始基于世界历史性的个体存在,源自于“真正共同体”的本质存在,内在地隐含着共产主义美好生活的“将来时伦理承诺”。站在人类性、全球性和国家民族性维度上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蕴,可知它是对当代人类关于人类自由与解放思想的自我确证,是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重关系及平衡调节全球“个体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的现实指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发展的思想共识,真正转化为全球遵循的基本准则,那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独立自主的美好生活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应秉持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在坚守和平、公平、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中增强合作,推动建设和平共处的世界大家庭;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倡导和而不同的和合思维,推动建设平等尊重、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建立多边主义合作机制,构造多边利益共同体和多维度合作共...  相似文献   

11.
杨俊一 《文史哲》2001,(6):61-63
进入21世纪,中国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实践的发展,要求历史唯物论,“理论创新与时俱进”。这一理论创新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从“狭义历史唯物论”向“广义历史唯物论”的转换,即由“革命-突变的社会理论”发展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理论”。简言之,重构当代历史唯物论。 1.重构历史唯物论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建国初期的国际背景、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国际背景来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经成为…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的国际形势日益呈现出相互依赖的趋势,中国当前面临的安全困境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以及世界的稳定,因而我们需要进行不断调适以缓解此困境。这不仅需要中国自身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还需要将和平的信息传递给世界各国,使双方在共同遵循国际准则的前提下,加深相互认识和了解,促进合作,从而达到双赢。  相似文献   

13.
高质量共建是“一带一路”现阶段建设的目标,而高质量目标的实现必然是机制化,其具体机制建设亟待深入探讨。文章基于国际合作机制理论的分析框架,从观念、权力和利益揭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机制属性,并梳理和分析了“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的进展与不足。自“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以来,建立了磋商机制、协议机制、协调机制和辅助机制等多形式、多领域合作机制,但是未来“一带一路”合作机制需要更深层次的制度化建设。为此,结合具有“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双重属性的中国—葡语国家合作机制建设案例,考究了20年来中葡论坛合作机制的制度化建设特点与路径,为完善和深化“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的提供一种新思路,推动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海洋领域的深入运用,海洋的信息化、数字化成为海洋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海洋”势在必行。中国和韩国互为海上邻国,双方都有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和韩国已有的合作基础为两国智慧海洋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韩两国应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方合作体系,建设中韩智慧海洋三维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5.
《琼州学院学报》2015,(1):49-53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是中国在新时期扩大开放的伟大战略构想,也成为海南省继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后经济崛起的又一重大利好。研究认为海南与非洲经济合作的前景高广阔,海南有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比较优势,对非洲合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秉持“和平、合作、和谐”的新海洋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和法律意蕴,是国际海洋法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强化海洋多边合作,构建蓝色伙伴关系网络,同时也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改革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国际社会应携手应对挑战,加快凝聚共识,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增强政治互信,以蓝色经济为重点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以“法律合作”为重点改革和完善全球海洋法治体系,以“和平解决争端”为原则构建友谊之海,以“生态安全”为指南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因稀缺性引发的水资源危机使水资源问题“安全化”,国际社会对“水战争”或“水冲突”的担忧和恐惧正随之日益加深。近些年,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水纷争事件,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构建的重要因素,随着亚洲水资源危机的显现和中国实力的崛起,中国有必要也有能力在地区层面提供更多的区域性公共产品。中国在周边地区逐步开展了多层面的带有战略伙伴建设和公共外交性质的“水资源外交”,使之发挥着冲突预防,危机管理与促进区域合作的职能,凸显了中国在和平与稳定的周边地区构建中的负责任大国风范和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8.
战后,世界虽然从紧张走向缓和,从冷战走向合作,但地区性的冲突仍然此起彼伏,世界依然不太平,人类仍然处于为世界和平而奋斗之中。因此,战后成立的联合国也把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放到了首位,正如《联合国宪章》序言所述的“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并为达此目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和安全。”而在《宪章》第一条第(一)项更是明确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就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因此,实施维持和平行动也就成了联合国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从1948年联合国首次向巴勒斯坦地区派遣军事观察员至今已进行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前进方向。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渊源主要包括,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渊源;新中国的成立为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政治基础;改革开放夯实了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物质基础。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刻意义主要包括,开辟了新的现代化道路,为民族复兴指引方向;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平观,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展现了大党大国的责任担当,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一带一路”;维护国际社会公平正义,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统筹发展与安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  相似文献   

20.
刘辉 《学术论坛》2008,31(3):55-58
新时期,非洲已成为我国和平崛起的路径之一.随着中非合作的深入,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将遭遇多重挑战.文章以中国与苏丹的合作为例对此予以探讨.苏丹是我国对非战略的重要国家之一.双方关系发展良好,政治往来不断,经贸合作深入,石油合作势头强劲.中国在苏丹已经形成自己的海外利益区.苏丹由于达尔富尔等问题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5年南北停战协定签订后不稳定因素都会对中国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如何保护中国的海外利益,避免其来自外方各种势力的干扰,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中国政府在对非合作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