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1):82-84
当前,全球化、多元化和“网络公民”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带来了新的思考。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忠诚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而从文化层面构建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国家信念,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3.
继承和创新红色记忆是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铸魂育人的任务,增强大学生红色记忆的认同,有助于大学生准确把握规律,自觉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通过加强大学生对红色记忆的知、情、意、深、行,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深化对红色文化记忆的发扬,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大学生对国家认同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对我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的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对传统和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消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影响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冷战结束后,文化成为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软实力,文化认同成为世界关系重组的重要依据。全球化的趋势、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等是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主要原因。制度认可、国家提倡、名人效应、商业影响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认同的外在路径。在全球化语境下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的是与文化的单一化趋势抗争的精神,以及发自内心地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改变以科学为单一衡量标准的文化观念,建立每一个民族都应当拥有独一无二的和富有个性的文化的意识,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个性得到认同的基础上,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成文化无意识,这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认同和传承的内在路径。 相似文献
6.
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文化属性相对于意义的其他来源占有优先地位。文化情境是政治认同孕育的源泉与土壤,管窥专制型政治文化、全能型政治文化、消费型政治文化、民主型政治文化对政治认同的文化预制,省思审问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文化应对,提出宪法爱国主义之文化主轴、中国梦的共筑之文化引领、主体叙事确立之文化归宿是形塑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7.
红色标语是一种具有政治教化属性的传播载体,与革命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红色标语的意识形态教化功能,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动员时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权组织和法律制度建设,使苏区红色标语规约在革命意识形态下,同时努力做到红色标语形式的通俗化和内容的日常化,再凭借红色标语独特的表达技巧,最终顺利将革命意识形态传输给广大民众,由此获得了民众对革命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进而实现了苏维埃运动中最广泛的民众参与。革命年代红色标语在动员民众上的成功运用,是中国共产党从稚嫩走向成熟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培育学生理想信念的主阵地,在运用红色文化培育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着重阶段性轻持续性、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强化、大学生自身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较低的问题。因此,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这些问题,以达到运用红色文化培育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宋玉静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2):84-87
在中国共产党与马列主义结合顺应了中国发展历史,带领中华民族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出来的红色基因与我国优秀文化进行了高度融合,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包含有无产阶级理论思想、优秀的革命传统、高尚的道德品质等等。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应当继承红色基因,坚持红色基因的继承性和变异性的统一,严防红色基因出现任何突变,把握红色基因的无产阶级发展方向,以便使得红色基因可以始终引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0.
11.
如何包容文化差异,寻求共同价值,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是所有多民族国家在推进政治认同时必须面对的问题。查尔斯·泰勒立足于加拿大的政治实践,敏感于认同与承认的关系,剖析了平等承认的政治的两条进路及其政治认同危机,进而在完整刻画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回答了"国家是为了什么/为了谁"的问题,确立了他独特的政治认同理论:一方面,国家被视为一种集体能动性,其成员把它认同为自由得以辩护和实现、共同的文化认同及共同善得以表达的地方;另一方面,与之相应,成员既达成自由共识(国家容许"第一层次的多样性"),又以多元的归属方式获得政治身份(国家容许"第二层次或深度的多样性")——或直接作为个人权利的载体或作为民族共同体的成员而成为加拿大人。泰勒的政治认同理论为我国广泛凝聚共识,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乌迳古道位于广东省南雄市东北部,是连通粤赣、对接海陆丝路的重要通道。古道域内留下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经乌迳古道转战赣南、粤北的“红四军黄木岭脱险地纪念碑”“油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水口战役纪念公园”“油山会师旧址”等红色印记,这些红色印记铸就了乌迳古道的红色文化。铭记红色印记、赓续红军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有着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族群认同是对自身身份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族群认同的本质与心理基础。客家的文化认同通过客家文化结构中的文化要素进行表述,认同作为亚文化的客家文化正是对于中原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对客家族群自身历史记忆与价值体系的认同。客家文化运动,则是客家族群认同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红色是根植于中国人民骨子里的一种颜色,红色基因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是当代青年人的时代使命,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和富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李文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92-194
通过对福建省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实证研究,以不同家庭状况、年级、专业等为微观变量来分析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发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化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调查显示近年来其教学和学习情况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分析高校思想理论课的具体目标,指出在实践目标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从政治认同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实践证明:公民政治文化与国家认同有着天然的契合,政治文化转型有利于增进国家认同,而"民族政治文化"不利于国家认同。面对现代化、全球化、风险化的时代趋势,新疆传统政治文化面临挑战与危机。从民族身份向公民身份的转型是解决新疆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社会建设的最终载体是社区建设,而社区民主则是社区建设的保障前提,作为一种非国家形态的民主,社区民主的特点在于其直接来自于社区成员的认同,这一认同的心理基础就是社区政治文化。文章结合实证调查,分析了目前农村社区政治文化呈现的特点,并对构建当前农村社区政治文化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红色校史是生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文化资源。高校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校史,因地制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化对党史校史的认知,厚植爱国爱校情怀,进而投身建功报国实践。高校应持续探索将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路径,加强理论研究,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实践渠道,协同多方合力,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一直面临着重经济轻文化的尴尬境遇,对于文化价值、文化认同问题极少涉足。触摸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在每一种文化的底蕴深处都有一层内核,即价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诉求,更是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价值内涵,努力寻求和谐文化认同,对于进一步探求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生成发展规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无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绍荣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2):17-21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创新的重要源泉,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其本质使然和职责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重要的德育功能。高等教育应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夯实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以活动载体建设为重点,高扬红色文化的育人旗帜;以进课堂、进网络、进生活等工作为根本,促进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