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是将公平正义视作基础价值原则的现代化,受公平正义规范体系的规约、指引和评价,内蕴着公平正义叙事体系。基于对西方式现代化中分化、分裂和对立等矛盾的反思,中国式现代化自觉地以公平正义作为价值取向,在现代化中增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经济社会平等和分配正义等价值叙事。从宏观方面讲,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了共富共赢两类公平正义类型,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的阶级剥削和殖民掠夺等弊端。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平正义叙事不是采取纯粹的“哲学逻辑”和抽象的“解释逻辑”,而是采取通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建设、全球治理变革等方式解决公平正义现实难题的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公平正义叙事丰富了现代化的本质内涵,重塑了人类现代化的观念体系,使其具有了新文明意蕴。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肩负什么样的使命任务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飞跃。从历史探索看,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百年接续奋斗中达到认识的新高度;从理论创新看,中国式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开辟新境界;从实践变革看,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引领党和国家建设的新目标;从世界意蕴看,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进步和各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方案。新时代新征程,要从历史的深度、理论的厚度、实践的广度和世界的高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飞跃,不断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因而也必将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理论渊源。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主体,把人民至上作为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追求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形成,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理论涵养。中国式现代化以创造人民幸福生活为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把人民至上作为价值遵循,把基于人民需要变化的主要矛盾作为内在动力,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崇高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决定了它不只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现代化,更是服务于全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在革命战争中萌发、在建设进程中前行,在改革开放中腾飞,既遵循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也体现出很强的特殊性和超越性,蕴藏着深刻的历史逻辑。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变迁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近代中国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尝试的突破;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维度,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超越;从世界历史的维度,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塑造着新的世界秩序。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历史逻辑,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5.
陆静 《社会科学家》2024,(1):190-19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是关于我国最大政治的新论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高的定位和要求,具有重大创新意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意蕴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政治领导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现代化;在政治立场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在政治意义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升华科学社会主义时代活力的现代化;在政治战略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政治优势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克服西方现代化危机和迷思的现代化;在政治担当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新时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任务。从话语价值的维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有利于驳斥西方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诘难提供话语支持,为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良形象提供话语助力,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话语援助。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价值强调了举旗定向功能。从话语历史的维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等不同历史阶段的语境,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历史彰显了基因凝定功能。从话语实践的维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凸显摸着石头过河的群众实践和顶层设计的政党实践的有效互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实践体现了换羽新生功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三重维度构建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话语自信,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7.
徐坤 《人文杂志》2022,(3):13-2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在遵循人类现代化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又坚守中国本土立场,深刻扎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境况,彰显了深厚的哲学意蕴。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主题,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同时又立足于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展开“中国式”探索,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与方向,同时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始终以新的内涵彰显自身的生机活力,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守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坚守本土立场的基础上,又超越了单一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创造巨大民族性价值的同时,又呈现出强大的世界历史效应,充分凸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资本在空间中的无序扩张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空间维度的资本批判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命题。在空间维度,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要求空间治理必须深度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正义。在空间规划方面,我国强调空间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增殖;在空间界限方面,我国强调劳动者的权利而不是资本权利;在空间解放方面,我国强调差异化空间而不是同质化空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的现代化”具有其“特别性”。它生发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具体使用于1979年至1984年这一时间段的现代化相关政治话语中,是立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动荡挫折后我国坚定追求现代化的具体战略,强调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与中国实际。“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现代化谨慎探索的发展态度、实事求是与立足自身的原则遵循、调整起步的战略规划与理论发展。而历经四十多年的现代化实践与理论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现代化开启了新局面,体现为自信自立的科学态度、自我发展与世界视野的价值融合、伟大成就的现实取得与理论体系的成功构建。可以说,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升级转换,在发展态度、发展视野、现实与理论成就方面体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性跃升。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字的删除、这一话语的变动与转化彰显了我国现代化思想在理论层面的成熟与自信,表明了在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已处于我国现代化的成熟点与人类现代化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党坚持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在新时代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跃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独特的实践逻辑和发展内涵,必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原创性贡献,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新的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庄晰尧 《理论界》2023,(11):22-28
用马克思辩证思维来理解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透过现象把握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特征,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马克思辩证思维内容逻辑、实践逻辑和规律性与价值性相统一这三重向度。从内容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发掘并顺应了现代化发展的本质内容和必然趋势,那就是现代化必须是以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类本质为核心内容展开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地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向,逐步地摸索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规律,更是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价值性,反映了我们党的宗旨使命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连通  刘会强 《南方论刊》2023,(1):14-16+19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革命、建设、改革中实践创新得出的重要成果。在历史逻辑方面,我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百年求索,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基本内涵方面,党带领人民推进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协同发展,坚持文明发展整体性的同时也注重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在现实要求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需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精神要素的民族形式,也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必然产物。中国式文化现代化道路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应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出场、当下立场和未来现场的时间线索中,把握其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的价值逻辑。立足历史自信,应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史和发展着的文化实践成就,发挥历史主动,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根植文化自信,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以中华文明特性为根本,以“两个结合”为方法,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指引,扎实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力量和底气。聚焦文明自信,应处理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传统和现代、中国和世界、一体和多元、系统和要素四组关系,实现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时代升华。  相似文献   

14.
吕浩鹏  梁洁 《南方论刊》2023,(9):23-24+28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进程,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基于具体时期的具体国情,经历长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历史沉淀出的动态过程与理论,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这一理论视阈,从理论指引、现实导向和世界意义三重维度,深度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发展性、先进性和全面性,阐发其对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的遵循和彰显,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以往现代化模式在价值旨归上的高维超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中国式现代化肇始于党的初心使命、发展于党的百余年实践、形塑于新时代的中国语境。从二者的互动来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融入时代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丰富发展的实践基础。从共性特征出发,基于互动机理,可以看出,二者的同向共进需深化政党驱动的核心动力,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强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引领,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指引,统合中国语境与全球视野的话语创新。  相似文献   

16.
实现并不断推进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基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在坚持问题导向以推动改革发展中不断完善,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人民主导”,构成了对“资本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与“国家优先”的苏联式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人民优先”,也构成了对苏联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  相似文献   

17.
对人才的重视,既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出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我们提出的时代化要求。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全球现代化的发展共性中,更加侧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致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既是我国人才工作应对新的局势变化所作的自我调整,也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指导我国人才建设做出的实践变革。新时代人才理论的立场宗旨: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理析。理论架构: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才理论的价值与逻辑进路。未来指向: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才理论发展的三维向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人才工作发表多次重要讲话,并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新观点、新论断。人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应时代之变做出的调整,人才竞争新优势也将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范式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新理论凸显新时代的原创性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新人类学的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探索创新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创新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即新在中国特色和中国标准上,新在和平发展和开放共赢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独特性是由“中国式”和“新”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诠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过程,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超越,对人类文明形态的世界贡献上。  相似文献   

19.
白锐 《中州学刊》2001,(4):64-66
个人发展、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价值追求中的三个不同的层面,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发展构成人类解放的实质内容,而阶级解放则是其中的阶段性任务.  相似文献   

20.
王扩建 《江海学刊》2023,(6):135-141+256
回应性治理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的逻辑起点。回应性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高度契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从价值、技术和制度三个维度解构回应性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回应性治理的价值内核契合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元价值,回应性治理本身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具化;技术嵌入化解了回应性迟钝,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高效回应民众诉求;作为价值与技术的桥梁和互动的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回应性治理制度体系将提升国家组织自主回应民众诉求的能力,促进制度性资源的高效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