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包括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客观生活质量具体表现为居住状况、工作状况和权益保护、消费状况、婚姻家庭生活、社会交往、闲暇生活、健康状况7个方面,主观生活质量用生活满意度来测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城市农民工的居住环境较差、收入偏低且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婚姻家庭生活质量不高、社会交往主要局限于初级社会关系网络、闲暇生活单调、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城市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以生活内容诸项排列,从高到底依次为:婚姻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闲暇生活满意度、就医状况满意度、居住满意度、收入满意度。尽管城市农民工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有一定差别,但总体上感到比较满意。导致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较低的原因有很多,社会排斥是其中之一。城市农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后,遭遇了城市对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方面的排斥。要提高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须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建立覆盖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用工制度;积极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城市农民工的闲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08-2010年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数据(RUMIC),对农民工家庭收入不平等与消费不平等进行了测量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消费不平等高于收入不平等,而家庭收入和消费不平等存在明显的流动模式差异与代际差异.收入来源和消费结构分解表明,劳动收入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来源,而消费不平等的主要来源则为食品、衣着和居住支出.对基尼系数进行的夏普里值分解进一步显示:流动模式差异对农民工家庭收入差距有较大影响,而代际差异是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不平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和深圳655名农民工调查数据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课题组2001年对6232名农民工的调研数据基础上,本文对农民工在城镇的居住状况、定居意愿和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在城镇中住房水平总体偏低,群体内部居住条件出现分化;农民工聚居区域形成城镇社区的“边缘居住格局”;农民工有较强的进城意愿,其工资水平虽然在不断上升,但他们依然不具备进城定居的能力;住房问题阻碍了农民工进城意愿的实现;受户籍制度、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等限制,当前城镇保障政策并未惠及农民工.为此文章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农民工的消费水平对维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运用覆盖全国32个省区348个样本城市的2013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影响农民工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农民工的消费呈现“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滑性”的特点.此外,研究还发现,农民工的消费支出与代际因素、婚姻关系、家庭成员数、职业身份、学历高低呈正相关.研究进一步发现,如果能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农民工的消费支出会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家庭养老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关系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利用农户家庭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养老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养老对农户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有负向影响,且对中部地区的农户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影响要大于东部及西部地区;家庭养老对衣着、居住、生活用品、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支出有负向影响,对食品、医疗保健支出有正向影响,且对中部地区的消费支出类别影响大,而对东部、西部地区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6.
主要研究农民工的家庭禀赋和住房选择对其迁移意愿的影响。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农民工家庭禀赋对其城市迁移意愿具有显著且重要影响。第二,家庭人力资本越丰富,经济水平越高,农民工城市迁移意愿越强;家庭社会资本考察中,依靠自身能力寻找工作机会、积极参与流入地各项健康教育活动的农民工群体迁移意愿更强,流动时间越长、流动距离越近的群体社会资本积累越多,更倾向于城市迁移;参与城市社会保障类型越丰富,农民工群体城市生活的风险应对能力越强,迁移意愿会更强。第三,住房选择层面,在流入地购房、通过市场租赁住房和居住政府保障住房的农民工群体居留意愿强于集中居住于单位宿舍的农民工群体,在流出地购房会抑制农民工群体迁移意愿,结合经济资本的考察,家庭住房支出在家庭支出结构中占比越大,农民工的城市迁移意愿会更强。  相似文献   

7.
基于 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 2015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社会排斥角度研究居住隔离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居住隔离显著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居住隔离程度越高,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越低,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新生代农民工和在大型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群体中更为明显。居住隔离通过影响城镇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间接影响个体城镇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适应状况,进而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有效解决人口半城镇化问题和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提供重要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辽宁省回流农民工的微观调查数据,构建其就业选择的计量模型,以验证回流农民工就业是否存在"走廊效应"。研究发现:回流农民工就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走廊效应,回流前从事高技能工作者(包含销售和办事人员),回流后从事低技能工作的概率降低24.2%,而从事技能型工作的可能性增加26.1%。在城市务工中从事小摊贩或有固定店铺小业主职业者,回流后成为自雇者的概率增加34.3%;家中土地数、培训状况和回流地点对农民工体力劳动类就业影响显著,受教育程度、家中土地数、培训状况、回流地点和居住偏好对其技能型职业选择影响显著,居住偏好、培训状况、家中土地数和回流地点则对自雇职业选择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结构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因,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和协调发展。文章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通过消费倾向、消费弹性和基本消费支出等参数定量地考察了重庆市居民消费结构。可以看出重庆市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大,食品和居住在居民支出构成中占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住房作为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的物理空间和生活交往的社会空间,对其迁移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CLDS 2016年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河北省地级市的农民工个体、经济和住房三个层次的影响因素对其迁移意愿的影响作用,并验证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意愿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人口特征、经济层面、住房支出和住房满意度等住房因素对农民工迁移意愿有显著影响。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间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且表现出较大的代际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消费结构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因,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和协调发展.文章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通过消费倾向、消费弹性和基本消费支出等参数定量地考察了重庆市居民消费结构.可以看出重庆市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大,食品和居住在居民支出构成中占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计量模型研究了农民工的就业分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60%的农民工从事雇员类工作;暂时性失业或返农农民工的比例达15.53%;自我雇佣类农民工占比为25.06%;男性农民工处于较高层级工作岗位的概率更大;受教育水平能够显著提升农民工进入高层级工作岗位的概率,是农民工职业层晋级的重要决定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居住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农民工进入较高层级工作岗位的可能性更大;农民工的年龄与其职业层之间呈倒“U”型关系;影响农民工职业层晋级的因素会因代际、收入水平以及居住区域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基于797例兰州市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居住需求方面的特殊性以及农民工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农民工而言,"住房问题"的困境不在于找不到住房,也非居住条件难以忍受,而是住房如何与方便工作相结合。同时农民工的住房满意度取决于是否便宜和方便工作而非房屋条件。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就业性质、年龄与婚姻状况等因素影响其住房解决方式。目前状况下,市场机制已经在解决农民工住房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政府应致力于如何满足其特殊需求与完善市场机制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4.
居民消费结构是反映居民消费偏好、生活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而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性因素。该文选取2003—2012年兵团的面板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农牧工消费结构与人均纯收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受纯收入的影响最大。同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2013—2016年农牧工各项消费支出及收入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居住支出在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食品支出,交通通讯支出、医疗保健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设备支出受纯收入的影响较大,将成为兵团农牧工消费新热点。  相似文献   

15.
外来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好安居问题,让其共享城市化的发展成果,是各级政府努力破解的难题。文中以杭州为视角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农民工在居住方式、居住地域、居住条件、居住满意度等方面呈现一定特点;同时对各地政府在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方面所采取的保障性措施和经验进行梳理归纳,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差异,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时期城乡居民A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项目与支出总额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居住及家庭设备用品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医疗保健对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长沙市近郊农村农民集中居住状况的调查发现,农户集中居住后收入来源增多,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家庭生活支出随之增长,人际交往及思想观念等亦受到影响。农民对集中居住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高生活支出难以承受、公共配套设施不齐备、居住环境不好等。同时,集中居住过程中存在统筹规划脱离农村实际、资金来源无保障、补偿不到位等问题,据此提出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确保农村集中居住的资金来源;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数据,对消费结构进行聚类划分并将其分为3个阶段。在聚类分析基础上,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过程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出由低向高层次的发展趋势。并得出了在现阶段应该注重居住、家用电器、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的消费对扩大内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面对的新群体,其住房问题是现阶段城镇住房保障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事关中国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重庆市为例,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估计重点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属性、职业特征与居住方式3个特征维度对新生代农民工住房满意度的影响.数据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是否有子女、收入水平、进城务工时间、住房面积、居住形式、住房支出、住房配套设施和职住通勤时间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职业类别和是否缴纳住房公积金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住房满意度的影响不够显著.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进城,大多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廉租房内,形成了城市中的农民工聚集区,即棚户区.调查发现:居住在棚户区的进城务工人员总体生活状况较差,对于棚户区环境、自己的居住条件和社会的要求非常低.改善棚户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应三管齐下:一是加强改造与管理,强化棚户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立进城务工人员自治社区,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社区认同感和政治效能感;三是建立社区社工服务站,拓展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其城市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