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西格蒙德·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积极地把这一学说应用于宗教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从而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无神论学说.由于弗洛依德把宗教归结为情感心理的产物,在这方面可以说他是施莱尔马赫和费尔巴哈的继承者.同马克思一样,弗洛依德也受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影响.正是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才导致了弗洛依德早期的激进的无神论思想.  相似文献   

2.
依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以客家文化心理为个案,分析在无意识中内化了的、心理最底层的文化心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认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从生物学的角度诠释了文化心理的构成以及存在差异的渊源,揭示了影响外语学习外显行为的内在原因,对外语教学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弗洛姆生于1900年,自1932年起生活在美国,开始是一个正统的弗洛依德主义者,但主要是以心理分析的文化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而闻名的。这个学派跟弗洛依德的传统几乎是背道而驰,所以这个学派在人类学、文化理论乃至精神病理论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弗洛伊德学说的基础。弗洛姆可以被认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亲属,不仅因为他属于法兰克福研究院,而且从他所写的著作中来看也是这样的。他跟法兰  相似文献   

4.
荣格突破了弗洛依德心理学上的"无意识"理论和文艺思想上性意识的局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艺批评理论,对文艺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源于"集体无意识"的文艺思想从意识决定意识的哲学观念出发,存在着唯心主义创作论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从文本分析到镜像分析——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分析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是电影理论现代转型之后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电影理论从经典镜头叙事理论向文本符码分析、文化分析转向的一个结果。它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雅克·拉康的镜像分析理论为重要理论资源,根据无意识理论、释梦理论和镜像理论,通过对电影文本的象征分析,来寻找深层的无意识文化心理。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与意识形态批评密切相关,它对当代文化理论、女性主义批评、观影关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理论基石,茨威格的小说创作明显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茨威格研读弗洛伊德的著作和学说,其创作深受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学家茨威格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一样,对心理学和心理分析有浓厚的兴趣。这种影响在茨威格的小说创作中有较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及其形成背景石德生荣格庞大的思想体系是构建于集体无意识学说之上的,那么什么是集体无意识学说呢?集体无意识学说是指人类的心理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意识,是指人能直接感受到的心理层面,即我们所能意识到的...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通过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提出了“爱欲解放论”。这一理论不仅在西方社会,而且在我们国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不少人把它理解成一种主张“放纵性欲”的理论。其实,这是误解。本文根据马尔库塞提出“爱欲解放论”的主要著作——《爱欲与文明》中的论述,对它作出介绍和剖析。“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马尔库塞认为,精神分析学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学,而且是一种哲学,其主要哲学价值在于向人们揭示了人的心理结构的秘密,并由此在一种新的的意义上规定了人的本质。他的《爱欲与文明》一书的副标题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哲学探究”,所谓“哲学探究”,就是通过剖析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提炼”出人的本质是“爱欲”的思想。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他在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的底部,发现了一个一直被人忽视的“无意识”领域。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基础上,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理论.哈代的小说《远离尘嚣》正是一出主人公由于性格和社会原因遭遇苦难、毁灭而重拾目标的悲喜剧.文章拟从荣格集体无意识角度分析和探讨了集体无意识对《远离尘嚣》中悲剧发生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挖掘了这一悲剧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10.
对传统的西方文化而言 ,尼采、弗洛依德无疑是具有反叛意义的人物 ,他们各自建构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2 0世纪是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嬗变的转型时期 ,尼采、弗洛依德的学说 ,适应了这个时代的需要。本文考察他们的学说对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现代作家在思想和创作等方面的影响。但由于中国一些研究者和理论家的文化保留态度 ,直接影响着理论的转型和创造。从而导致这些学说在中国的命运既是曲折和多劫多难的 ,但同时又是丰富多采和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代后殖民文学中无意识叙事话语成为中心,从后殖民批评理论来看,即是后精神分析的语言结构无意识论,法国后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学说中提出,无意识语境存在于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之中,伴随人的想象级、符号级与现实级等不同阶段,无意识具有语言结构。这种无意识语境观念改变了传统叙事学理论的理性中心主义,特别是在后殖民作家的作品中,成为不在场的故土情怀叙事,而无意识话语的无序性与分裂则成为对殖民历史的回顾与批判。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学说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 ,其人生哲学对当时和后世都有重大影响。孟子从性善论这一理论前提出发提出了理想人格和人生价值的学说 ,对民族心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也有消极的影响。对这份历史遗产进行评估 ,对我们建构一种新的人生哲学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罗杰斯和弗洛依德所代表的两大西方心理学派的人格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评价。文中重点分析了两人对意识与无意识关系的不同认识以及对人性的看法所持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并分析了时代背景和哲学思想对他们各自理论发展过程的影响。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指出了罗杰斯和弗洛依德都以孤立的个人作为心理研究的出发点,不能揭示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尽管他们在特定环境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各自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试图建立完整的人格理论体系,并用以指导改造社会的病态人际关系时,必然会遇到不可克服的理论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批判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倡导集体无意识理论,重新划分了人类心理结构,并具体运用到了审美和艺术的分析之中,成为了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他的具体贡献在于:其一,把文学艺术和审美现象植根于集体无意识之中,强调了历史积淀的原始经验对于审美活动(特别是文学艺术活动)的决定性作用。其二,具体阐述了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始意象和幻想而显现为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并由此揭示出艺术的社会意义。其三,在心理类型学的构想指导下,揭示了艺术创作中两种模式以及两种审美心态。其四。揭示了无意识的象征或符号化在艺术中的根本意义。其五,具体分析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一些代表作品,揭示了其中深蕴的无意识内涵,加深了人们对现代主义艺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传统文学政治话语功能的淹没性浮现,这与他钟爱的"平面化写作"、"赤裸地展示性爱"共同形成其接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影响的三大板块.弗洛依德学说对张氏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的性恋小说多写性压抑、性变态及性意识的潜在流动,写人物纵欲时的焦躁与解欲后的迷惘并由此摆动于生与死的两极之间,这些都暗合了弗氏理论.  相似文献   

16.
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在神话原型批评中意义重大。文章以英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拜厄特代表作《占有》中的一则童话《水晶棺》为例,以集体无意识为理论基础,通过与其他文本的对比以及对《水晶棺》新视角的探讨,分析集体无意识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可以看出,作家在作品中有意识地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集体无意识使经典得以延续;另一方面,个人有意识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自我分裂主要呈现为两种形态 :当人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物发生矛盾冲突时 ,便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 ,产生一种存在性不安 ,表现为精神分裂性 ;精神分裂性状态发展到一定程度 ,便进入精神分裂症状态。前者是一种正常的精神现象 ,后者则是一种非正常的病态现象。作家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描述人物的自我分裂 ,由此而创造出性格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殖民主义虽已成为历史,但殖民化时期产生的精神殖民和知性殖民已经深入到前殖民地文化的各个方面,促成了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殖民。文化殖民的核心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无意识。尽管文化无意识是一个产生意识形态的思想机器,但它在本质上是一个中性的文化心理结构,由此产生的意识形态内容会因人种、国别、族群、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并对跨文化研究`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对这一深藏不露的文化心理结构进行深度概念性探索,可以为世界范围的去殖民化提供理论洞见。  相似文献   

19.
荣格心理学的现象学构成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格将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种“禅触”,即触及本质的动态方法的内容。荣格心理学的理论特色正在于它的触及本质和动态方法。因此,荣格心理学才能跨越时间和空间(文化),极具原发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出于对精神现象及其复杂性的高度尊重,他采取了“现象学的”态度,对无意识的梦幻和想像进行直观,认为无意识或精神的本质是集体无意识或原型。尽管荣格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家,但荣格心理学与现象学却有一种很明显的内在联系,现象学的构成识度正是荣格心理学具有上述特点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为我们理解文学起源和读者接受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领域。他相信一部文学作品是作家无意识心理的外部表达,艺术创作就是作家自己的白日梦,是他内心深处无意识欲望的变相满足。从生理层面上降低了文学本质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这无疑是对西方文学传统中文学起源论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精神分析从心理无意识的角度对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作出新的阐释,有助于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言的“卡塔西斯”,并且扩充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阈”、“文本召唤结构”等术语的理论内涵,从而赋予它们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