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不包括“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人可以与国家工作人员一起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单位不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组织形式的复杂化及社会主体形式的多样化,有必要对一些特殊主体、特殊行业收受贿赂行为的界定进行深入研究。村基层自治组织人员应包含村党支部成员、村民小组成员,符合法定条件的可以成为受贿罪的主体;村基层组织临时聘用从事相应公务的人员,同样可以构成受贿罪;在社会转型时期,新闻媒体单位的多样性及新闻记者身份的复杂性,决定了对新闻记者收受贿赂的行为应具体分析;医生利用处方权收受回扣的,应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相似文献   

3.
渎职罪主体是渎职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和刑事责任的承担者,在渎职罪的认定和处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在此探讨渎职罪主体的有关问题,并就教于同仁.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将刑法规定的渎职罪的主体分为标准型和准用型两种,标准型的渎职罪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准用型的渎职罪主体是指"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准用型的渎职罪主体是标准型的渎职罪主体向外扩展的结果,从理论上说,这是渎职罪主体认定中的身份说向职责说或者公务说转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田凯  李书兆 《中州学刊》2002,(1):191-193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渎职犯罪主体法律规定的缺陷和不足,对依法从事公务这一渎职犯罪的根本特征和我国执法主体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对渎职犯罪主体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职务犯罪的几个问题初探万翮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利,故意或过失地侵犯国家管理公务的职责与威信,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各种犯罪的总称。我国的职务犯罪大约有18个罪名,约占我国刑法罪名总数的17%左右。由于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72-177
以刑事措施打击职务犯罪的首要任务在于犯罪圈的划定,也即职务犯罪结构的构建。鉴于刑法基础理论对犯罪圈划定的重大影响,有必要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在职务犯罪结构中所起到的路径导向与结构支撑进行回顾与梳理。通过相互比较分析,主张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适当以主观主义思维来审视职务犯罪圈的边界与样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日趋猖撅,实践证明遏制职务犯罪重在预防,预防职务犯罪已经成为新时期司法机关面临的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笔者欲就职务犯罪的源流规律、建构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机制的思路发表一家之言。 一、职务犯罪的源流规律 毋庸置疑,标本兼治乃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正道所在。而  相似文献   

8.
王英杰 《理论界》2005,(2):86-86
一、当前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的管理模式及纰漏当前对于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的管理,采取的是由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统一归口受理、管理的模式。对此,《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六章第一节及《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中均对举报的线索如何受理、管理、备案等作出较为具体的规定。勿庸置疑,举报中心统一归口管理的模式具有管理规范、利用充分等优点。但笔者认为上述规定显然并不全面完备,因为它只是针对来源于群众举报的线索作出的规定,而忽略了对犯罪嫌疑人检举、揭发的线索及办案人员在查办案件中获取的线索如何管理进行规定,存在较大纰漏,也…  相似文献   

9.
戴仁荣 《理论界》2012,(12):44-47
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是工程建设人员在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的反社会行为。研究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需要首先研究犯罪人的心理,从心理角度审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以确定犯罪人的人格障碍,进而解决人格障碍所引发的犯罪问题。防控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重点就在于对工程建设人员的职务犯罪心理各种诱因进行干预,具体可从完善相关制度、增加超我的监控职能以及培育法治信仰等方面展开,最终根除工程建设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陈庆安 《中州学刊》2006,2(5):104-106
公务犯罪的主体除了自然人之外,还应当包括单位。单位虽然在犯罪意志产生的形式和罪过形式上与自然人不同,但仍然具备作为公务犯罪主体的资格和行为能力。单位作为公务犯罪的主体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要件,而准确划定单位的范围则是司法实务中认定公务犯罪的单位主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高新平  王晓伟 《东岳论丛》2012,33(12):168-172
职务犯罪初查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初查的制度建设相对于初查实践活动严重滞后,职务犯罪初查面临着法律地位不明、初查功能不足、初查方式匮乏等现实困境.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职务犯罪初查的功能和作用,有必要加快对初查制度的建设,明确初查的法律地位,设置合理有效的初查权,同时也要加强对初查工作的监督.  相似文献   

12.
警察利用职务之便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是公安机关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从犯罪构成理论入手研究警察职务犯罪的构成特征,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警察职务犯罪的本质,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遏制和预防这一司法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在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诸多原因中,犯罪心理因素不可小觑。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主要有攀比心理、贪婪心理、特权心理、侥幸心理、从众心理。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主要是需要偏离、自我快乐原则作用、个人法律意识淡薄等内部动因以及权力缺乏制约等外部诱因。应加强对个人犯罪心理预防以及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等以抑制犯罪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王卉 《理论界》2000,(5):40-41
国家工作人员的立法演进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含义 ,在我国刑事立法上共有三次较大的变化。第一次是 1979年 7月 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1980年 1月 1日刑法典第 83条规定 :“本法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根据这一规定 ,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即为国家工作人员 ,甚至在司法实践中将公共汽车售票员、商店营业员等也视为国家工作人员 ,可见 ,其规定虽然简单 ,但外延太大。第二次是 1982年 3月 8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严惩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第 1条规定 :“本决定所称国家工作…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刑事犯罪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趋势,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的时期内,它会使我国犯罪总量有比较大的增长,并通过流窜犯罪、有组织犯罪、暴力犯罪、职务犯罪和高科技犯罪等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魏颖华 《河南社会科学》2011,(3):128-132,218
渎职罪主体的本质特征在于"从事公务",即从事的工作性质是行使国家公权、执行国家公务。这一特征也是渎职罪的前提条件,即要有"职"可"渎"。公务职责是分析、判断渎职罪主体资格的逻辑起点。对渎职罪主体资格的判断应当是动态的、具体的,仅仅具有公职身份尚不足以认定,还要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涉案公务职责、是否利用涉案渎职罪所对应之公职实施犯罪,以确定其所具有的公职与涉案公职是否具有对应性。  相似文献   

17.
论职务犯罪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务犯罪是指具备一定职务身份的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破坏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一类犯罪行为的总称。它包括非国有单位职务人员的犯罪和国家工作人员(含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本文从加强职务人员的道德教育和刑法知识的宣传教育方面,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作用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方面和依法严惩职务犯罪方面等探讨了职务犯罪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指的预防职务犯罪是指一切防止职务犯罪发生的措施、活动和过程,它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很早就引起了检察机关的足够重视,资料表明.检察机关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构有20多年历史了自1990年广东省化州县检察院成立”预防贪污贿赂犯罪中心”以来,全国检察机关相继建立起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构。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职务犯罪研究上的分歧 ,及我国行政改革的实践使公务员犯罪的概念的引入势在必行。公务员犯罪具有概念上的确定性 ,主体范围的明确性 ,典型性和代表性 ,有助于权力职能的明确等优点。在公务员犯罪认定上应实行主体限定性原则 ,行为相关性原则 ,行为违法性原则。在公务员犯罪的防控上 ,应实行多层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手中职权实施的犯罪行为,包括贪污、受贿、渎职、侵权等。当下中国正处于职务犯罪的多发期。这些职务犯罪不仅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给人民安康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必须严肃查处。同时,为了有效遏制职务犯罪,我们必须提高职务犯罪侦查的能力和效力,必须实现职务犯罪侦查的法治化、文明化、科学化、规范化。为了充分探讨这一问题,本刊编辑部特邀一批专家对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得到了一些对此问题素有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型实务工作者的比较积极的回应。为了更好地以学术之力审时度势促进司法改革特别是检察改革,本刊编辑部以《职务犯罪侦查改革》为总标题进行专题研究,试图从现代司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着手,就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本着百家争鸣的态度,本刊对于受邀专家的来稿,只要符合通常的学术规范,不论其所表达的学术观点如何,均一律照登,所以,本专题所有观点均不必然代表本刊之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