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大科学观是在当代大科学形成和发展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对当代大科学的哲学反思,是立足于当代大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时代性发展。一句话,马克思主义的大科学观是马克思科学观的当代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透视当代大科学的大视野、大观念、大思路、大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发展上,马克思主义的大科学观具有以下一些基本规定。一、马克思主义的大科学观是关于当代大科学的系统观当代大科学深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整体化特征,突现了当代科学体系的系统性质。与此相适应,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2.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居于首要地位,是贯穿于整个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线索,是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以"实践"的本质内涵为出发点,探究其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可以说,脱离了实践观,就如同削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将轰然崩塌。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现代性主体形而上学的阿基米德点是从抽象的自我出发证成人的主体性,那么,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代表的客体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石则是从绝对的共同体出发证成人的社会性,结果造成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与主体形而上学和客体形而上学把一种实体化的本体(自我或者共同体)作为其理论基础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真正的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能够克服传统本体论哲学所造成的主客体分立的理性主义弊端,扬弃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二元对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考察当代西方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论争提供了新的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80年代在我国哲学界开展的实践问题的讨论 ,提出了“实践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超越论”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不乏深刻与睿智 ,但也不难看出以往对实践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缺陷与不足 ,因为这些观点基本上还是局限在传统实践观的基础上 ,将马克思的实践观仅仅归结为生产实践 ,而没有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实践观变革的内容 ,没有说明马克思实践观同传统实践观的原则区别。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实践观 ,是对道德实践观与生产实践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王平 《江汉论坛》2004,1(1):59-6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具有世界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确立,标志着整个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只有从世界观的高度来理解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历史观和思维观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之所在。实践观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实践思政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还是从教育实践哲学的角度,都印证了这一观点。做好实践思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与"三全育人"有机结合;要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为抓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以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推动实践思政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作为实践育人成效,实施多维评价。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所进行的讲求方法的活动.实践本质观和实践人本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本质问题理解上的历史变革和历史创新的精神实质.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必须运用实践本质观与实践人本观相结合的方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观和人本观内在地结合起来,以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从客体、客观性方面理解事物的本质和从主体、社会性方面理解人的本质,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观和人本观相分离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拉布里奥拉曾用不同的术语指称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这些术语也最为集中地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他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能够如实地解释社会生活进程的历史理论。同时,他也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而这正是它区别于传统哲学的地方。拉布里奥拉以"起源"的方法,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理论的"自足性",批判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危机"。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渊源、实践观的范畴,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及其价值意义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继续研究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前景作出了积极展望。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论述了社会发展问题的本质、主体、内涵、规律和目的等重要问题,回应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经济、政治和社会挑战,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11.
李杰 《兰州学刊》2006,1(6):15-17
本文根据近年来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主要概括了关于该问题的实践本体论维度、人的存在和发展维度、思维方式维度和范式维度。虽然学者们的研究维度不同,但也基本达到了一些共识,比如: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哲学观的一次根本性变革;马克思的实践观视域是现实人的生活世界;人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发展;要真正发展马克思的实践观,还要回到当代现实生活世界中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科学技术动力观"为构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它全面、深刻地把握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多重职能,树立起"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大科学观;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拓深形式。"科学技术动力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开创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有效契合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主义对文明的实践本质和辩证意义的科学规定来看,“文明和谐”是指通过合理、公正、科学、有效的途径来调整社会共同体内部的交往活动和调整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使社会财富积累、交换、分配和消费各环节得以协调运行,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内心世界各种精神状态得以和谐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成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互动的过程,是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除了在整体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引导人们考察人类文明的演进之外,还在“文明和谐”的不同层面给出了具体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关于“文明和谐”的基本观点主要集中在社会自然统一论、世界一体论和社会系统论上。  相似文献   

14.
实践与自由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哲学家们热切关注的问题,对哲学家 来说,“实践” 与“自由” 始终是两个具有诱惑力的概念。因为哲学家自古以来关注着人生, 因而也就关注实践与自由。实践融涵着自由,追求自由的境界,是实现自由的有效途径,实 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可见,实践与自由具有内在的关联,怎 样理解实践也就怎样自由,怎样理解自由也就怎样理解实践,不同的自由观决定不同的实践 观。  相似文献   

15.
江玉安 《中州学刊》2007,18(5):115-117
公平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把公平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提出要通过消灭私有制来消除产生不公平的经济根源。经过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公平观正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观,以实事求是精神为精髓,与实用主义的实用原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是实践判断与社会真实一致、社会发展与人民意愿一致、主观要求与客观实际一致、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一致的一种大真实、大趋势、大道理和规律真实,而实用主义的实用原则体现的则是一种极端功利主义的价值诉求.坚持新闻真实,必须从理念层面、文本层面和效果层面的递进关系中去追求观念真实、微观真实、宏观真实、抽象真实和本质真实.按新闻规律办事,才能够真正建设一个公信力强、文明和谐、与时俱进、富有创新能力的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统一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条晰理清地阐释了青年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历史价值,指明了青年的发展和教育方向,对当代青年教育具有显而易见的指导性和实践意义.当代青年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引,重视青年价值,肯定当代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青年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提升当代青年的综合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构建良好实践平台,为当代青年创造丰富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实践观是有相对区别的两大重要理论部分,二者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关系。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体系来看,唯物论是建立在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实践观是唯物论的逻辑起点。离开对实践的基础作用的科学理解,就无法合理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幺能克服旧唯物论缺点而建立彻底的科学形态的唯物论。  相似文献   

19.
孙奎刚 《兰州学刊》2004,1(5):58-61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 ,实践概念是其核心概念 ,实践的观点是其基本观点 .实践具有创新性、自然界定性、社会界定性及其辩证统一性。与之相应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体现为实践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科学观主要特征为创新性、整体性、有机性。从这种角度审视科学观 ,突破了传统科学观面临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的困境 ,有利于人们超越现代“二元论”的科学与社会观 ,对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有着积极的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20.
一百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评价存在着正确与不正确、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他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种马克思主义观主要体现在要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