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凯特·肖邦关注已婚女性的生活、感受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她们热爱并追求不同于传统的新生活,因而她的小说后来被评论家称为"新女性小说".本文以《觉醒》为例并结合相关作品来分析肖邦在此期间作品中妻子的命运,指出爱德娜的死亡实际上代表了妻子形象在肖邦最后写作生涯中的发展敢于追求自我.  相似文献   

2.
陈梅 《社会科学论坛》2006,62(24):182-185
凯特·肖邦的作品以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故事结尾耐人寻味受到读者的喜爱.她关注已婚女性的生活、感受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本文以《黛西蕾的婴孩》《一小时的故事》为例并结合相关作品来分析肖邦作品中妻子的命运,指出黛西蕾、马拉德夫人二位主人公的死亡实际上代表了妻子形象在肖邦写作生涯中的发展从无视自我到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3.
陈梅 《社会科学论坛》2006,(12):182-185
凯特·肖邦的作品以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故事结尾耐人寻味受到读者的喜爱。她关注已婚女性的生活、感受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本文以《黛西蕾的婴孩》《一小时的故事》为例并结合相关作品来分析肖邦作品中妻子的命运,指出黛西蕾、马拉德夫人二位主人公的死亡实际上代表了妻子形象在肖邦写作生涯中的发展:从无视自我到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4.
同前代的话本及话本体小说相比,明清世情小说在艺术上有了质的变化发展,其中一个主要表现是作品中主体精神的日益强化。这种主体精神在小说创作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小说序跋中作者对创作心理的夫子自道;作品中自传因素的出现;小说主人公的理想追求。由于主体精神的增强,明清世情小说在内容方面,社会批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表达对人生反思的倾向;在艺术追求方面,不少作者求新求变的意识相当明确。世情小说主体精神增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基本的是创作方式的变化,即由世代累积型向文人独创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李丽娜 《理论界》2009,(4):172-173
肖邦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中的民族因素、爱国主义思想一直都是音乐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但除了民族性,作品中的悲情因素也是肖邦创作的重要方面。笔者将从肖邦的悲情因素与创作道路、悲情因素的整体特征以及悲情因素的溯源分析等方面对肖邦作品中的悲情性进行解读,力图从文化、社会背景、创作特征等方面对肖邦悲情性因素进行整体分析。笔者认为,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悲情性在音乐学研究领域作为一种新鲜视角,值得当下学界进一步去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琦 《南方论刊》2012,(2):99-101
曹文轩继承了古典主义一脉的创作范式,但“古典”并不能概况其全部美学追求,其对文学“形式”的追求形成了其小说一个最鲜明的特质。本文从悲剧快感、贵族趣味、语言嗜好三个方面论述了曹文轩作为古典主义者如何将其“形式”嗜好投射到小说创作中,并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对“形式”的过分追求,导致其作品相较于前辈的京派大师显现出不自信的气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小说的审美追求深受平衡哲学观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作家在构思小说时自觉地追求统一的整体思维,注重作品的社会性与思想性;安排情节时强调动静结合,淡化矛盾冲突;在结构布局上追求首尾照应及大团圆的结局,从而达到重建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铁云婵 《南方论刊》2007,(1):105-106
肖邦的作品从来不是复调音乐,而是带“伴奏的旋律”。他最重要的旋律创作特点是在音乐中声乐性和器乐性的完美结合。可以说肖邦在他的成熟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件是凭借传统技巧和曲式写成的,他的独创性是那样的强大,每一句都有其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肖莉 《北方论丛》2015,(5):57-62
新世纪以来,“80后”小说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语言学—文艺美学双重视域下的“80”后小说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和审美追求,这是对传统美学范畴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对文学语言的独特贡献。本文选取“80后”作家代表性作品,探讨“80后”小说语言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以<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享誉文坛,但他的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已经在早期小说<邂逅集>中充分地显现出来.作品通过对普通人的平凡命运和生存状态的描述,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从他们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中发掘民族心理的深刻内涵,表达对自然和谐的人生境界的执着追求.由于他的人格理想和生活趣味与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以及集体无意识具有隐秘的深层联系,所以汪曾祺小说具有强烈的魅力和持久的影响力.那种浸润作品的淡淡的苦涩,以及淡定自如的叙述风格,形成了汪曾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1.
(一)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小说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都有异常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也因为他的作品在艺术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理解鲁迅小说的独创性内容,始终是和理解一个新的艺术时代的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鲁迅是一个新人。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不仅一般地体现为一种艺术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为一种人生的选择。鲁迅将小说创作理解为一种与自己的生活理想的实现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生形式,他把自己在历史和现实关系中所承受的全部负荷和追求,都转换成了艺术的追求,把自己全部人生的热情和追求都投入到焕发生命力的艺术创造活动中去。他的小说创作带着强烈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张雷 《阴山学刊》2001,14(1):92-94
肖邦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与思想都献给了钢琴艺术的音乐家,在他创作的所有钢琴作品中,其思想性、艺术性、技巧性开创了钢琴艺术的一代先河.由于肖邦的坎坷人生,作品中所贯穿的爱国主义精神及爱国主义激情,更是为后世的音乐家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彭家煌是“五四”优秀小说家之一 ,其小说追求单纯、凝练与丰富、含蓄相统一的美学特征 ,此外 ,客观冷静的写实笔调与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交融及作品浓郁的喜剧色彩与幽默成分也体现了他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4.
刘荣林 《云梦学刊》2005,26(5):80-84
小说创作要追求文化精神与哲理意蕴的美学表达,如果说小说的文化性,使小说创作得以深刻,那么小说的哲理性则使小说创作更具普遍性。小说创作或以深度见长,或以广度见长,或二者兼而有之,如果一篇小说的这两个方面都不具备,那肯定是不成功的作品。新时期来,我国小说创作的哲理性表达有着突出的范例:一是在自然风光的描摹中隐含哲理;二是在当代神话叙述中潜隐哲理;三是在深邃文化意念中展示哲理的因子。  相似文献   

15.
马识途的小说创作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虽然他不愿意谈论他的作品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风格。他只是谦逊地表示,他正在努力追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他甚至还曾质朴地把他的《夜谭十记》、《三战华园》等作品称之为“新评书”、“新传奇”,说它们不过是“我摆的一个龙门阵”,“一个革命斗争故事”。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对他的作品的赞赏,使我们觉得有必要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剖析一下他“继承了我国的小说传统”,“用摆龙门阵的方法”写出来的小说,为  相似文献   

16.
试析《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飘>是一部以美国内战为背景,描写当时南方人民生活的小说.本文通过对作品中主人公郝斯嘉追求爱情、金钱与事业,并对当时的男权社会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和反抗的阐述,来进一步探究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因,认为其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经历为激励女性追求独立和获得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善恶报应与女性关怀 从刘清韵的聊斋戏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清韵是晚清著名女戏曲家,她以毕生精力从事戏曲创作,留下了丰富的戏曲作品,但却未引起世人的关注。笔者在全面梳理其作品的基础上,拟就其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试图通过其聊斋戏与小说原著的比较,阐述女作家独特的善恶报应的道德观以及对家庭完整的追求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把通俗小说基本上等同于白话小说 ;一是视通俗小说囊括全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这就带来了概念和研究上的混乱。考察白话小说的文人化和文言小说的通俗化轨迹则发现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既不等同于白话小说 ,也非涵盖所有古代小说。判定小说的雅俗分野应考虑到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品的传播范围、读者的文化审美水平等综合因素。通俗小说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以娱人为目的 ,审美上追求世俗化 ,传播方式的商业化  相似文献   

19.
哈代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常常被称作"性格与环境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宿命论和悲剧色彩。本文从哈代的生长环境、教育过程和社会背景入手,简要分析了他的部分作品中主要人物在维多利亚时代旧有习俗观念和制度下,为生存和幸福而挣扎、奋斗、追求、幻灭;并从其生活的时代和作品出发,通过对其社会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思考,对哈代的悲剧思想和社会观进行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20.
周水涛 《江汉论坛》2003,(2):106-108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建构的三大特点。一是多向的文化思考:审视农民文化、反思传统、追求“诗意的生存”是文化思考的主要指向。二是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意蕴建构:多元文化的共存为新时期乡村小说创作提供了多种文化依托及文化选择的余地,从而造就了作品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文化类型的多样性,而大众文化的兴起又带来了作品的文化品位的变化。三是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展示:地域文化审美意识的确立是地域文化展示的关键前提,先后兴起的乡村小说文化群落的创作在地域文化层面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从地缘角度切入的文化展示深化了作品的文化探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