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分析理论与批评作为 2 0世纪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传播中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 :二十年代是精神分析理论传播的初期阶段 ;三十年代是精神分析理论传播与影响的兴盛期。它在传播过程中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马广海 《文史哲》2001,(4):55-60
社会文化现象的心理根源、心理现象的社会文化决定、群体心理问题以及个性与群体或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精神分析理论中蕴涵的四大社会心理学论题。它们集中反映了精神分析社会学关注的主要领域及其方法论立场。对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社会心理学论题的梳理和概括,不仅可以系统地总结精神分析学派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贡献。而且,通过考察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的人文主义立场还能够给当代社会心理学以方法论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4):27-31
弗洛伊德的大部分著作都是艺术家灵感的源泉,西班牙画家达利是受其影响的杰出代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使达利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领军人物,特别是潜意识隐喻手法的使用,成为达利享用一生殊荣的看家本领。达利作品中的图像诠释有着文字无法替代的说服力,他努力消解或摆脱矛盾,以此来平复他内心相持一生的纠结。达利是弗氏理论在艺术界最有效的践行者,想了解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的人,最直观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析学的精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析学是从精神病学中孵化出来的一个变种。它包括了三方面的意义:一是治疗精神病的一种医学方法;二是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一种手段;三是一种人生哲学思考。精神分析学自其诞生以来,一直是争议最多的一种文化思潮。然而,在持久不息的争议过程中,精神分析学的某些精神已悄悄地渗透到几乎所有的人文和社会学科之中,自然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作为地域人群"集体潜意识"的地域"隐性文化".因此,注目"潜意识"问题研究且成果颇丰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方法,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便大有用武之地.其中,弗洛伊德的高足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对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克鲁克洪的"隐性文化"理论在被接纳入唯物史观框架后,也是研究中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者研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国市场形态发展阶段特征,运用普赖斯"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和关键词词频统计与聚类方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者研究发展脉络和理论架构。研究结果显示,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消费者研究发展总体可以划分为:萌芽期(1979-1992)、成长I期(1993-2001)和成长II期(2002-2009)三个阶段;当前消费者研究理论架构由六大分支研究领域构成: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心理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其相关研究、消费经济理论研究、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和策略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研究,围绕上述分支展开的相关研究构成了我国消费者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略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其基础理论包括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说、梦的学说三个方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核心是“无意识”理论,这一理论对20世纪的作家、批评家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数学焦虑理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焦虑的定性研究及实证研究二、数学焦虑定义的界定人类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关注自身的焦虑情绪了,但在哲学及心理学研究领域去研究焦虑的历史却不长,在哲学思辩阶段,丹麦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索仑·克尔凯哥尔(Kierkeggard,1844)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从哲学角度提出了最早的焦虑理论,他指出,焦虑乃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它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有关。自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以后,对焦虑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当首推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Frued)。弗洛伊德晚期提出的焦虑理论中,焦虑是自我试图压抑潜…  相似文献   

9.
现代哲学批判话语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援引和吸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构成其独特的理论建构之路.因此,以具有代表性的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例,通过揭示哈贝马斯与弗洛伊德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展示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精神分析学的整合路径(从"反思"到"交往"),来洞察和把握现代哲学理路的这一演变特征及发展走向就显得极为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组织理论中 ,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就是假设人类的行为是理性的 ,因而对组织的研究总是局限于研究基于人类理性所产生的规范和制度。而自从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方法以来 ,很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这一方法来解释组织的行为 ,创立了精神分析的组织理论 ,其中 ,戴蒙德 (Dia mond)就是著名的代表。精神分析方法在组织理论研究中的运用 ,拓宽了公共行政研究的视野和思路 ,但同时也把组织理论从传统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 ,那就是过于强调人类行为的非理性 ,使得对组织的研究易于陷入不可知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被其继承者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的方法论价值的“哲学范式” ,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心理学和医学的范围 ,并且对整个 2 0世纪西方的文化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种科学方法或一种理论范式能够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必然与其所根植的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关联。中外学界对精神分析学与“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关系做了较多的理论探讨 ,但它与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传统———基督教有什么内在关系却很少有人问津。蒂利希在这方面所做的对比分析很有见地 ,能够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析学与社会生物学分别是20世纪初期和末期在西方比较有影响和争论的思想流派。它们对人性的生物基础、社会性等方面的某些论述虽然角度不同,却有着惊人的相似的结论,而且两者都经历了一个从纯粹强调生物因素到强调社会文化因素与生物因素并重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与精神分析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人的许多精神生活现象诸如性本能、梦境、性心理和 性变态等作了细腻的描摹和深刻的解析,用自己的艺术表现显示了他那突出的精神分析能力,传 达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包括精神分析学说在内的20世纪西方文化思潮交流、磨合的讯息。事 实表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学说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契合”关系,因而研究沈从文 与精神分析学说的关系,是解读沈从文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析批评话语在文学研究中呈历时性发展线索,表现为五个方面的精神分析批评话语的研究重心在文学要素中的转移及相关批评策略:以作者创作心理为对象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彼得·布鲁克斯的叙事情节;哈罗德·布鲁姆的后结构主义文本互文性分析;精神分裂分析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 ,以潜意识理论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教育观认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潜意识能量的积极引导 ,使人拥有幸福、完整的人生。引导的关键是形成强有力的自我 ,培养健康的人格 ,而这主要决定于儿童的早期经验。以人格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观认为 ,人格是知识学习、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应陶冶和诱导学生的非理性能力 ,将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文献学科建设与国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古文献学科的管理和划分较为混乱。人文社会学科应依据研究对象、研究者情况、研究目的与需求来划分。依此,古文献学与现当代文献应该划清界限,古典文学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应合并研究。那么,古文献学研究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古典文献理论研究、古典文献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保存和利用。而古典文献理论研究又包括狭义的古典文献学研究、古籍整理与研究之研究、古籍刊刻聚散研究三个侧面,古典文献整理和研究又包括传统文献整理、传统文献研究、特种文献整理和研究、少数民族文献整理和研究、古籍整理理论研究五个侧面,古典文献保存和利用又包括古文献保存和复制、古文献检索和利用、古文献学工具编制三个侧面。从另一方面讲,古典文献理论研究即传统文献学研究,古典文献整理和研究即传统的文史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保存和利用即传统的古籍保存和利用研究,它们都属于传统的国学研究。国学研究方法应创新,应建立文献考辨、求因明变、历史批评的三位一体的学术研究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俄狄甫斯情结与古典精神分析诸理论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狄甫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理论中最能彰显其古典精神分析气质的概念,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儿童的恋母情结,并以古希腊神话人物的命运为暗喻冠以俄狄甫斯情结之名。俄狄甫斯情结与古典精神分析领域的核心理论——性欲论、本能论、人格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儿童心理性欲发展必然性的产物,它的顺利解决将影响个体的性别认同及其对未来性对象的选择,因而对于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关春华 《理论界》2005,(7):194-195
超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思潮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其影响几乎遍及各个艺术领域。本文从精神分析理论入手,分析了超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指出精神分析学说对超现实主义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提出精神分析作品的概念,旨在与一般意义上的心理描写的小说有所区别,像精神分析批评一样,精神分析的作品也认为,文学像其他的人类活动一样可以体现潜在的动机和意义,文学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可以是无意识的过程,主张揭示文艺创作的无意识内容与特征,反映的多是压抑和受挫的主题。由于这种区别,精神分析作品表现出一些与一般作品不太相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析学属于深层心理学的范畴,它可以解决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魅力的深层心理问题。本文认为,艺术作品需要反映人们的无意识领域,从而引发受众的无意识体验,这样,才能发生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以前美学理论中提到的"魅力"一词成为一个泛化的概念,基本等同于"吸引力",无法揭示经典艺术作品具备长期生命力的根源。而直达潜藏的无意识层面的艺术作品,吸引了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作者的关注,才可以称之为"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