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马克思的历史尺度理论同他晚年关于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联系起来考察,是一个艰深而有魅力的课题。张奎良同志的《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一文,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马克思晚年除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尺度外,“又把人道主义视为历史发展的尺度和契机”,“社会主义不一定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卡夫丁峡谷’确实是可以跳越的。”对此,储小平同志的《马克思的历史尺度与东方社会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2.
按其本来面目认识事物,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准则。根据这一准则,不能将法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法的阶级性本质是毋庸置疑的,但法还有其共同性,法正是阶级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笔者曾在《法的共同性初探》一文(载《社会科学》1983年第9期)中对上述观点略加论述。尔后,田培炎、沈国明同志分别在《也谈法的共同性》(载《社会科学》1983年第12期,以下简称田文)、《评法的共同性》(载《政治与法律》1984年第1期,以下简称沈文)中,对拙作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田文与沈文虽不无合理因素,然而也多有误会与曲解。为澄清问题,对法的概念和本质作出合乎其本来面目的正确认识,笔者拟进一步展开论述,兼与田、沈二位商榷,并就正于广大法学理论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楼培敏同志: 看了你和魏敦庸同志写的《西方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研究》(载1980年第6期《社会科学》)一文,使我开阔眼界,得到启发。“人把自已的灵魂寄托于产品,就意味着失去了自己的灵  相似文献   

4.
我在《关于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评价问题》(载《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以下简称《评价问题》)以及《现代西方哲学》一书绪论中,就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和评述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过一些看法。《学术月刊》1983年第4期发表了陶济同志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针对我的《评价问题》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现在我结合对陶文的评论,再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读了黄(木丹)森同志的《以<哲学笔记>为根据的唯物辩证法蓝图》(《人文杂志》1983年第1期,以下简称《蓝图》),窃以为比高清海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学术论坛》1982年第6期)又前进了一步。深望继续前进,努力完成改进哲学体系的任务。 这前进的一步主要表现在: 1.《哲学笔记》这个根据地、出发点选得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本身的发展史看,马克思的哲学主要是通过《资本论》表现出来而传给后世的。恩格斯主要忙于论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国内思想理论界出现了一股谈论"人道主义"的热潮,有的作者甚至主张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道主义的最终实现.这些同志往往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寻找理论根据.我们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写作《手稿》时,按其思想发展过程来说,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哲学的消极影响,但即使在这时,马克思也并不象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实际上,《手稿》中"人道主义"一词,是在特定意义上使用的,它的含义既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概念,认为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曾经肯定地谈到了人道主义。说当时马克思所理解的人,已是现实的,社会的、历史发展的人,和他后来所讲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直观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致的。认为早期的马克思就超越了费尔巴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这种观点,其实国外早就有人在提倡,在宣传。我认为,《手稿》对于人的认识,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这大有讨论的必要。一、从马克思当时的思想和以后的自我评价来看  相似文献   

8.
刘福堂同志在《试论达尔文进化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见《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二期,以下均简称刘文。)一文中,针对哲学界三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的传统观点,通过对达尔文进化论问世的时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间以及达尔文进化论最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影响的时间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传统观点的内在矛盾,提出了“达尔文进化论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基础”的观点(引自刘文,以下均同,不另作注),对此,我们表示赞同。但是,刘文在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二年,国外首次全文发表了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一发表,立即轰动世界并引起了激烈的论争。论争的重要问题是:《手稿》中关于人、人性的异化和复归等人道主义思想,是不是马克思的成熟的思想?人道主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现沦体系中应占据什么地位?它和现代西方流行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有何区别? 对这一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马克思是一个杰出的无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在《手稿》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一贯的光辉思想。我们一定要继承《手稿》中这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恢复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光辉。 然而教条主义者却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性质,他们以《手稿》是青年马克思的不成熟的著作为借口,认为它带有明显的费尔巴哈哲学人本学的痕迹,马克思后来抛弃了《手稿》中的思想,成了一个只讲阶级斗争、不讲人道主义的暴力革命论者,所谓人,人性,人道主义诸范畴,都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与马克思主义无涉。我国十年动乱期间,左倾变为极左,理论界谈人色变,“人道主义”成为禁区,四人邦操纵的舆论工具围剿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0.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研究人的理论的关键问题之一。黄枬森同志的《关于人的理论的若干问题》一文(载1983年4月6日《人民日报》。以下简称黄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不少误解,因此在阐述人的理论时,也有许多可商榷之处。本文仅就黄文中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提几点不同意见,以就教于黄枬森同志。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否中断黄文在论述和评价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时,只孤立地考察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异化思想,既没有提到这以前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更不提这以后成熟的马克思著作对异化理论的丰富、发展和运用。这样就造成一个误解,仿佛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讲过异化理论之后就中断了,它在成熟的马克思著作中已被全面地抛弃了。黄枬森同志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当然不会不知道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他的早期著  相似文献   

11.
读了江畅同志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道主义吗?——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质和核心》(载上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一文,深受启发,但同时又感到文中的基本观点及其论据值得商榷。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质和核心不能仅仅归结为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它有两个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方面,一个是作为最终目的的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一个是作为手段用来实现前者的条件以及实现条件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近年来理论界热烈讨论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新港》1981年第1期上发表的《关于人道主义》的文章,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人道主义学说,宣扬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这篇文章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根本原则,需要认真加以辨明。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1983年第九期刊登的《法的共同性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一文认为法具有阶级性这一根本属性外,还有“共同性”,并用“双重质的结构和功能作用”来分析法的质。《初探》所说的“双重质”,一是社会质,即“同一社会现  相似文献   

14.
近十几年来,人们一直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提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命题。一九七四年后,有同志还断定“两变”的提法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张江明同志的哲学小册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以下简称《发展》)“‘两变’的命题,表述了辩证唯物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完满解决。”(梁琼芳:《“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可以理解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以下简称《表述》,载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学术研究》)这更远远超出了一个认识论命题的范围。然而,这种提法究竟是否科学,这种认识究竟是否正确,我认为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评《劳动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学君河北大学刘永佶教授的新著《劳动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对长期以来存在歧义的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作出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就是...  相似文献   

16.
《人文杂志》1983年第3期“问题讨论”栏内,刊载了黄敏兰同志和拙作《马克思论原始公有制转化为奴隶制的规律和东西方奴隶社会所有制的本质》(载《人文》1982年1期)的商榷文章,该文题为《略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和东西方奴隶社会所有制形式——兼与佘树声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商榷》),因事关对人类社会史发展的有无统一性的理解,因而,笔者认为对我过去曾经提出的观点,仍有进一步加以阐述的必要,并以此作为对《商榷》的答复,是否有当,希望能够得到读者与《商榷》作者的指教。  相似文献   

17.
敦煌变文校勘零札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各地刊物上相继发表了一批补校《敦煌变文集》(以下简称《变文集》)的文稿,足见学术界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视,也是对于修订重版《变文集》的呼吁的积极响应和有力支持。笔者在完成拙稿《“亡空便额”校释质疑》(发表于《中国语文通讯》1983年第5期)、《敦煌变文校勘零札》(《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以下简称《零札》)和《敦煌变文校勘零拾》(《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以下简称《零拾》)之后,又有机会重新研读《变文集》和诸家校订著作,复得有关校勘的笔记若干则,爰作《敦煌变文校勘零札补记》,以供《变文集》修订的参考,并继续向海内外专家们求教。  相似文献   

18.
胡义成同志在《实践属性之再探索》(载《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胡文。)中认为,实践除了固有目的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等之外,还具有无目的性、生物性和被动性等属性;并由此提出了“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等命题。我们认为,作者提出的实践具有无目的性以及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和命题,是难以成立的。在此,愿将我们的几点看法,就教于胡义成同志。  相似文献   

19.
意识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成定论。康才洪同志在《论人的意识反作用问题》(载《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以下简称《问题》)一文中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意识反映和反作用的对象不是物质,而是具体事物,“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个命题不能成立。《问题》的意见,不敢苟同。其症结所在,是偏离了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论历史尺度的总体化——兼与一种“对立论”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在历史尺度问题上,有这样一种对立论:把生产力与人对立起来,并依此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对立起来。它认为“马克思主义以生产力作为衡量历史的科学尺度,而人道主义则以人为历史的尺度。”这种对立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怎样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怎样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尺度,怎样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过去的人道主义在此问题上的同异及得失,等等.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首先就是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