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唐代以来中国绘画的发展,以明代董其昌等人所言,主要有"文人画"与"非文人画"两大传统,即"利"家与"行"家.各家均按各自的传统不断演进.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绘画创作兼容"南、北"二宗,雅俗兼俱,"利""行"相渗,形成了"画格不纯"之局面.可以说在绘画史上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呈现出"兼总条贯,揽其精微"的局面,并影响到后世的绘画创作.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中国画史上,张大千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他的才华,不仅表现在绘画题材上,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神佛,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精;而且表现在他善于吸收历史上各家各派的艺术营养,“曾经我眼即我有”,他不仅说到,也确实做到了学谁像谁,可以乱真;难能可贵的是,还表现在他能集传统之大成,又能跳出传统,以西方抽象绘画技法创泼墨泼色之新风。 张大千尽管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全能画家,但是能代表他最高艺术水平的作品,应该说,还是山水  相似文献   

3.
唐朝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其后各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绘画在承接隋风的基础上日益发展,趋向成熟。人物、山水、阁楼、神佛均呈现出新的风貌,可谓画种纷多、千姿百态。画面造型精细优美而清新。以李思训为代表的山水画突破了唐之前的山水题材,从而奠定山水画这一独立流派;以张萱为代表的画物画以现实生活的写照反映了唐朝的艺术审美风尚。唐朝绘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画家阎立本(601—673年)陕西临潼人。出身贵族世家,曾作工部尚书,后至右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主要代表的山水画,其中的人物点缀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它一方面体现了山水画家隐逸出世的自然人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文人画士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期,由于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的市民阶层和有钱有闲的阶层剧增,他们需要大批的绘画装点门面,这无疑刺激了苏州--吴门山水画的发展.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四家"的出现,不仅打破了"院体"和"浙派"垄断画坛的局面,而且标志着明代绘画独立面貌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随着小说在明代的兴盛和小说观念的调整,明代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这种新文体,新的小说叙事理论真实性观念产生.真实的现实世俗世界在观念中被认可,成为有价值的叙事对象;明代文人士大夫认识到小说叙事的虚构性;叙事之真被认为是由文学虚构所营造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通过内视审美而实现,因而,明代文人士大夫认为由文学构造的真实比绘画和现实真实更具真实感;明代文人也认识到了在何种情况下会失去这种真实感以及如何通过一定的文学叙事手段使得小说叙事更为真实.这种新的叙事真实观念因而不同于传统的历史信实观念,它代表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叙事文体小说的新认识.这一观念的产生也提示着,叙事文学从传统的历史叙事逐渐剥离而走向独立.  相似文献   

7.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著作,其产生受到了当时思想环境的影响,彻底摆脱了“助人伦、成教化”的传统绘画理想,转而从山水中寻求“道”的真谛,成为绘画史上“艺术自觉”转变的重要标志,并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梳理其理论渊源,认为《画山水序》一文受儒释道三家影响均有,但其理论灵感激发则是当时玄风振畅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黄宾虹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称雄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山水画坛.他独领风骚的绘画形式与卓而不群的人文品格,诱后人不断浅析深究."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是黄宾虹先生在继承传统,追求画中意境及笔墨情趣,滋养自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悟性,积淀自己作品的深遂内涵的独到见解.他在中国二十世纪中叶的山水画坛上矗立起一座丰碑.其作品风格突出、强悍、内涵玄奥,以致后人不可企及,更不可逾越,也少有人能从中汲取精华.  相似文献   

9.
<画山水序>是宗炳绘画美学思想的结晶,也是宗炳绘画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虽然从文章体裁上来看,它是一篇有关山水的画论,但从论述的内容来看,它则是一篇集绘画创作方法和绘画美学思想的重要文献.<画山水序>中涉及的美学命题非常宽泛,其中"澄怀"说的提出便触及到了审美活动和审美心理活动中的第一环节--审美心态的营造问题,而宗炳所讲的在绘画创作和绘画欣赏中的"澄怀"就是一种审美心境,是整个审美活动能得以开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书法与绘画由于具备共同的内核而发生了融汇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书画彼此间相对于对方而言的边缘化存在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一致性.书画融汇现象在历史上早有出现,到明代(特别是明代中期)变得十分显著.从明代开始,为数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既参与书法活动,亦涉足绘画领域,绘画在社会范围内取得了与书法对等的地位."书画同核"的内在机理得以外化,书法与绘画呈现融汇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论,自晋代始创,至唐代而兴,宋元而得大阐发。其中,文人画论多受道、释两家影响,尤其以南宋元季以来,重意轻形几成极端。明代前期画家,以王履和明四家为代表,重开了重自然观察和形式创构的绘画精神,而且以自我身体进入自然,投射绘画为绘画精神的要义,因此构成了"形与身的突出"的新绘画美学主题。  相似文献   

12.
《芥子园画传》作为传统绘画的教本,是文人画家组织生产的结果,它代表着文人画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在金陵城里有着浓厚商业氛围的书肆书坊中出售。对《芥子园画传》的批评反衬了山水表达的模式化、雕版印刷的现实性以及绘画学习的方便性,它们将带来传统绘画的普泛化和浅俗化,是新的美学价值生成的契机。和传统的画谱相比,《芥子园画传》提供的学习方法可让初学者在短期内掌握绘画技巧和知识点,为登堂入室打下良好基础,它也有意识地连接到历史上名家的画法、画作,使文化资源的获取变得容易。通过借助李渔和芥子园品牌效应的推广,《芥子园画传》终结了传统绘画学习方面的资源垄断,打破了文化对社会阶层的区隔,开辟了中国绘画走向现代性、平民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露香园顾绣"起源于明代松江地区(今上海)的顾氏家族。露香园乃明代嘉靖年间松江府进士顾名世为安度晚年所筑园林,居此园中的顾氏女眷皆精于刺绣,尤以其长子之妾缪氏、孙媳韩希孟、曾孙女顾阑玉最为著名,"露香园顾绣"故而名世。其绣品多选择古代山水、花鸟和神仙人物名画为绣稿,绣绘结合,以绣代画,融传统针法与绘画笔法之技巧,  相似文献   

14.
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中特有的、蕴含中国古人独特精神气韵的绘画形式。中国传统木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相对较少,但对山水文化的表达也有其发展脉络和独特之处。该文以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的渊源为背景,梳理了中国传统木刻与山水画的联系与发展变化,着重分析了木刻表现山水意蕴的特点以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姚贾与山水田园诗歌审美主题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的山水田园审美主题通常被认为是以陶、谢、王、孟、韦、柳等诗人为代表,但山水田园诗歌的表现传统却并未就此而停歇。在中晚唐之交,姚贾及其追随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续写了山水田园诗歌的传统。宋以后,随着姚贾诗风的广泛流传和人们对有唐一代诗歌审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诗论家将姚贾二人视为以陶、谢、王、孟、韦、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歌审美主题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16.
园林是历史的“物化”,也是“人化”的历史,明代苏州园林的质和量已臻颠峰,文化格调高逸,熔文学、哲学、美学、建筑、雕刻、山水、花木、绘画、书法等艺术于一炉,也创造了中国文人“隐于市”、“隐于艺”的环境和生活模式,是我们研究明代文人人格建构和审美雅尚的重要物质实体。本文对明代园林物质建构中凸显的人格理想等进行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7.
董源对中国水墨山水画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水画有设色较重青绿山水,还有就是水墨淋漓山水.董源开创了水墨山水画的新形式,创造了表现江南水墨山水的"披麻皴".宋代的沈括、苏轼、米芾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董源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小说在审美传承、审美倾向和审美表述上,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绘画意味。他常以宋元绘画的取景框来摄取现世人文景观,用中国山水画的远视方式来审视所感的自然山水。他不仅嗜好以青绿色彩精心营造小说意境,而且善于以水墨写意传人物之神、造山水之景,更擅长于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手法来经营小说结构,从而确立了中国现代小说新的样式——“组画式”小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把握中国山水画美学传统与发展规律,立足中西绘画艺术比较.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两宋时期山水画有着一个由再现自然转向表现自然的重大嬗变,特别是呈现了将以往山水画中所常见的严密空间构成和细密性作自觉简略化表现的倾向,指出该倾向演化的内在理路是"从真境到诗意的转换",主要有"真实山水"."程式山水"和"写意山水"等发展阶段,认为它既有历史进步与升华的一面,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绘画山水人物花鸟三科,题材表现各异,山水重气韵,花鸟重情趣、人物重神气。花鸟画起始只为山水人物配景,自晚唐五代之际单独分科,至宋元得以最迅速、最丰富的发展。明清时期以花鸟为题材的画家更是不胜枚举,概因古代文人对于花鸟的特殊喜好,寄情托物,比于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