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是国家政务的管理活动。公务员的素质要求,对行政的效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国家公务员应具有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行政管理能力,同时,要求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把握礼仪规范,加强公务员的礼仪修养。  相似文献   

2.
餐桌礼仪包括餐具使用、座次安排、餐饮内容与程序和就餐氛围等方面。不同的中西方餐桌礼仪是不同的价值取向、人文关系和思维方式等中西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探究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有益于探索坚持发扬本国优秀文化传统,同时采取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吸收其精华,更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3.
礼仪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而道德则是礼仪的灵魂,二者统一在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学习礼仪,开展必要的礼仪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高礼仪水平,必须加强道德修养,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三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良心,体现在人们的讲礼重义的行为上.  相似文献   

4.
光绪辛丑年间中西外交中的礼仪争论,既是乾隆以来相关争论的延续,又反映了随着实力地位的转变以及主客实际身份的互换,中西在外交礼仪的制定以及实行过程中主导地位的转移。时人面对既不能决裂、又不能屈从的礼仪困境,种种调整和选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礼仪与国家体制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5.
包镭 《人力资源管理》2014,(10):268-270
口语交际是大学生参与各项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其口语表达直接影响其生活、学习及今后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发展,意义十分重要。但目前大学生的口语实际与现实需要有较大距离,尤其是其口语活动应遵守的基本规范如礼仪等方面有较大的缺陷。因此,大学生的口语表达在其进入职场前必须要有一个适应及规范,使口语表达符合社会生活的礼仪需要——微笑、习惯使用礼貌语、学会倾听、优美的声音,由此使言语呈现出准确、得体、有效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丧葬礼仪是传播民族文化及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和场合 ,应成为传播理论本土化研究的具体内容之一。对这种独特而重要的非语言传播方式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葬礼中所传播的传统文化及观念的内涵 ;一是从整个葬礼仪式本身看其传播  相似文献   

7.
《朝臣之书》是意大利外交家和诗人鲍达萨尔·卡斯蒂廖内历经20余年而写成的著作。通过对新形势下的为臣之道及朝臣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等问题的探讨,该书为同时代及后来人确立了新的道德规范。随着该书以各种语言在欧洲各地出版刊印,它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广为流传的一本著作,给各国贵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从而成为欧洲礼仪和文明传统发展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理念与仪则之间——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礼义与礼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先秦儒家思想中礼义与礼仪的界定,分析了礼义与礼仪的含义与社会作用,并提出在现代社会中,礼义仍然有存在的意义,礼仪则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田野调查资料,描述了传统时期和当下常营回族实践其生命礼仪的情形,指出在传统时期,当地回族的人生仪式主要围绕着其宗教意涵展开,而在当下的情景中,则多少表现出对宗教象征的淡薄。  相似文献   

10.
农村婚姻礼仪的社会功能——以鄂中荣村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村社会中,人们不仅重视婚姻本身,而且对缔结婚姻关系的过程--婚姻礼仪倾注了相当的热情,究其原因不仅仅是源于文化习俗的惯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婚姻礼仪作为一项社会设置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婚姻礼仪作为过渡仪式的一种,具有五个方面的社会功能:乡土社会中的成年礼、社会角色的转换、婚姻合法性的确立、组建社会网络与传承社会文化、强化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1.
开斋节作为每位穆斯林过渡性的人生礼仪,起着将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的世俗时间与神圣世界相联系,实现着仪式主体不同状态的转化作用,因此,开斋节期间,每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虔诚而严肃,尤其是山西大同回族开斋节更为如此,本文拟运用"过渡礼仪"理论对大同回族开斋节仪式各阶段作简要分析,并进一步探求隐藏在节日文化背后的深层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婚姻礼仪不仅是乡村社会中婚姻关系缔结的必要程序和婚姻合法性确立的重要标志.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关系到乡村社会中的婚姻形态和社会形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婚姻仪式与其意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在乡村社会正逐步经历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作为反映社区文化概貌与乡民生活意义的婚姻礼仪正在经由传统向变异变迁.其仪式正由神圣性向娱乐性变迁.仪式意蕴正由社会性向私人性过渡。  相似文献   

13.
礼仪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话题, 然而又是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本文探讨礼仪在教育中的作用, 强调教师礼仪在学生中的示范性、沟通性, 提出教师礼仪应从态度、装束、举止、语言等各方面入手, 全面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相似文献   

14.
受到近代教育理念的规限,我国当代各级教育长期受西方主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体系的影响和浸润,再加之片面引进重商主义而忽略了与之配套的禁忌文化,由此,造成了中国一度或长期存在禁忌礼仪短缺现象。学校礼仪曾被视作是虚伪人性、资产阶级情调以及封建主义的代名词。近年来校园暴力恶性案件的上升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高校扩招在换来高校经济利益以及普及教育方面益处的同时,也中断了绵延中国两千余年精英教育的传统。家长和学校对传统礼仪的陌生化态度,导致包括弑师案件的频发,而中国古典的礼仪和近代国际礼仪知识的强化和普及,有望恢复古已有之的禁忌文化传统,限定青春期民众的向恶本能,并及时消融大中学生的青春期暴戾心理。  相似文献   

15.
礼仪自古以来都是作为对人进行德育教育、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文章认为礼仪是评价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标准之一,道德是礼仪的灵魂,礼仪习惯是道德品质形成的载体。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增加礼仪教育的内容,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导向和为人处事等方面发生积极改变,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孔子认为作为人的行为原则的礼仪不是外在于人的强制性规范,而是与人的自然情感和德性自觉密切相关的,是人性本来具有的。孔子以“仁”释礼,把礼理解为情文的统一,这样理解的“礼”既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反映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礼仪是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它赋予人类以尊严和价值,人之遵循礼仪,就是自身价值的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17.
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与科学交流,而较少关注礼仪.但是,礼仪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特色.作者以清初的丧葬礼仪为例,从社会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儒家与欧洲天主教礼仪的互动与交织.在17世纪中期,中国天主教葬礼已经变得较为巩固,然而传教十和中国信徒仍然在为葬礼的具体形式寻求共识.文献显示,广州事件过后,传教士和中国信徒移植天主教礼仪的方法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简单调整,改为进行一系列的重组,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如此之强势.  相似文献   

18.
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的传统礼仪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缺失的现状,反思当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的问题,结合祭孔大典的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作用,提出提高教师素养、改进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扬弃礼仪文化的重构路径。  相似文献   

19.
“礼仪”是日本小学阶段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特别是在道德教育中进行的礼仪教育.通过收集日本小学校教育2011年开始使用的新版道德资料——副读本中的关于“礼仪”题材的资料,按着6种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分类,着重分析了“礼仪”资料中的“问好”、“动作”方面的礼仪教育内容,并进一步总结了日本小学道德资料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婚俗是近二十年辽宁社会变迁较活跃的因素之一,是衡量这一传统乡土社会变革广度与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尺。因此,从婚俗礼仪习俗的角度考察城乡婚俗的变化,并借以说明婚俗嬗变的原因,关注人的社会活动及其思想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