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1):96-101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核心就是要进行人民性的文化建构,具体表征为文学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其价值诉求是掌握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人民性不仅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有关,而且还与"五四"之后的文学创作实践、文艺思潮等密切相关。结合当时严酷的抗日局势,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必要前提,人民性主要表现为全面占领无产阶级文化阵地,确保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绝对地位。直至新世纪,人民性进行新的调整与扩容,表现出更大的弹性与张力。  相似文献   

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简称《讲话》)在1943年鲁迅逝世七周年发表,与此前解放区举行的一系列纪念鲁迅逝世的仪式构成了一个表意系统,为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解放日报》发表的《讲话》,鲁迅的名字集中出现在7处共计12次,其中有2处引用完全符合鲁迅原意,有5处是创造性阐释,成为《讲话》思想、逻辑和权威性的重要来源。但鲁迅毕竟是一位个性鲜明的思想家,《讲话》建构的话语体系,与鲁迅自身的话语结构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冲撞与纠缠,所以《讲话》话语体系对鲁迅话语的收编,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含有鲜明的民粹主义思想,推崇工农兵群众、号召深入生活、批判资产阶级是其主要表现。这种思想对当时乃至后来的文艺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核心和闪光点就是“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70年来,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把握时代的脉搏,与党同心,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声,队伍不断壮大,人才辈出,精品力作不断问世,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对改革开放事业都做出了贡献。大庆的文学艺术工作者队伍也伴随着油田的发现、开发和建设,伴随着城市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队伍不断扩大,各个门类的文学艺术都在全省站排头,在全国有影响力。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灵魂不可丢掉。纪念《讲话》,就是为了更好的落实《讲话》精神,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让文化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助推力量,成为城市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8,(2):102-108
在抗日救亡的背景下,如何稳固"文化统一战线",发挥文艺宣传导向及鼓舞人心的特殊作用,实现党的文化领导权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沿着文艺的阶级属性——功能指向——创作主体改造的逻辑演进,规范文艺的发展秩序,呈现党构建文化领导权的合理路径。《讲话》立足新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以"革命统一战线"为基本方向,阐明文艺的"人民性"与"党性"的有机统一,在"为工农兵服务""为抗日服务"两个基准点上,成功地解构知识分子的精英心态,实现了知识分子的"有机化"改造,"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塑造和描写彰显了党文化话语主导权和领导权的确立。  相似文献   

6.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等重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确定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现阶段,弘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努力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励、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7.
《讲话》对延安文艺界的思想批判及其对鲁迅文艺观的借鉴,是思想整风意图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左翼文艺思想有意识的整合。毛泽东在文艺的阶级性、杂文观、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问题上继承了左翼文艺的主流观念,同时在文艺的人民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文艺统一战线等问题上又吸收了鲁迅文艺思想中的重要观点。这一整合不仅反映了《讲话》与左翼文艺之间的历史联系,也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与鲁迅文艺思想之间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以下简称"<讲话>")研究视域得到了多方面拓展,主要体现为:理论内涵的深度犁耕、多元文化品格的阐发、文学史宏观视野的吸纳、接受美学和文献传播学方法的初步尝试等.在经典祛魅的"后革命"时代,<讲话>显现的文学问题依然远未终结.  相似文献   

9.
李倩 《阴山学刊》2021,(1):44-49
《寻欢作乐》作为毛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最欣赏的作品。但相比其它长篇小说,关于它的研究鲜少,回忆书写则更是从未有过的角度,实际上这是一条隐含的可以将小说艺术、思想蕴藉与审美人格相融合的叙事策略。从文化记忆视域下提出的回忆理论出发,可以考察小说如何通过非线性的回忆叙述、双聚焦的回忆视角、回忆时间层面的分与合以及借助矛盾...  相似文献   

10.
1942年后的解放区小说叙事,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直接形塑的结果.这一形塑,既表现为小说界整体叙事版图的再造,更表现为具体小说文本叙事各层面如故事结构、叙述话语、意义调度上的改变.形塑过程中,也曾受到作家们某些有意无意的抵制,这些抵制最终以叙事裂缝的形式,呈现在了小说文本中.  相似文献   

11.
包括皮埃尔·马舍雷在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对中国当代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受到某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的启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被马舍雷作为重要理论资源融入其对于文学反映论的思考中,其间又难免误解,考察在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论视域中的对话和阐释,对于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来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用《讲话》精神做指导,促进西藏文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文艺创作者做到以下五点:分析文艺作品接受客体的特征,做到因对象创作;深入群众的生产、生活,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政治和艺术的统一;适当淡化文艺作品的宗教色彩,倡导正确的世界观;歌颂新生活、新变化,拥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和文化建设思想。结合当前中国文化建设中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服务、文艺与生活、继承借鉴和创新等问题,重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延安革命文艺思想的代表作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所阐释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毛泽东具有中国“草根”文化的背景 ,自幼接受中国式教育 ,博览中国经典 ,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情结。这个情结凝聚着儒、法、道、墨等几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源头。自《诗经》以来中国“兴”、“观”、“群”、“怨”的儒家文化功利文学观 ,深刻地影响了《讲话》中关于“革命的功利主义”思想 ;具有强烈民粹之风的古代墨家平民哲学则深刻影响了延安革命文艺的“工农兵”主体说 ;而主张暴力强调改革进步的法家思想则自然地接受了马克思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十日谈》的叙事视角进行重新探讨 ,对某些学者所谓的《十日谈》已打破了史诗全知全能的“专断讲述”的叙事视角的界定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16.
《旧唐书》的撰写者是一群较为纯粹的史官,在他们眼中,"游于艺"是极正常的现象,文学活动与政事活动并无太大关系。从文学作品中,他们没有刻意寻求微言大义,而是在自己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史料的采录工作。《新唐书》传记的作者宋祁则与之不同,撰写主体的文学家身份会让他们把传记书写当作一个文学创作过程来看待的。落实在文学观念的阐释上,他们对文学本身的要求有所提高,对政治人的不同阶段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的过程中进行身份定位。不论是史官撰史,还是文学家写史,都会以儒家思想是他们秉承的基本原则,以儒家知识分子作为主体身份的史臣们不会对君主制产生怀疑,这是他们信仰并维护的合理体制,基于此,他们的书写观念中,忠于君权则成为士大夫必须具备的一种操守。  相似文献   

17.
王学勤 《社会科学论坛》2006,(2):149-150,154
《伍子胥》是冯至创作的历史故事小说,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借鉴,并且吸纳了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因素。本文回顾了作品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来论述《伍子胥》的民族性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注重选取民间传说中的三国人物故事作为创作素材,思想倾向主要来自民众的道德评判,着力表现人民的思想感情,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写民众心目中的英雄,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相似文献   

19.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述了延安文艺工作和革命工作的关系,强调了革命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它第一次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等重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确定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践品格,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深远地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奥尼尔戏剧充分揭示身份的可塑性特征,挑战并解构权力话语对身份本质和本体特征的规定,演示了身份变化的过程。《大神布朗》揭示了布朗分裂的、非连贯的人格;《无穷岁月》中约翰.洛文两个分裂自我的对白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本我和自我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