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82年5、6月间,南大西洋上炮火连天,销烟弥漫,英国与阿根廷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问题,争执了150年后终于兵戎相见,酿成了一场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南大西洋上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海空战,历时两个半月。这场战争不仅使交战双方损失严重,而且影响深远,波及世界。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也是首次中英之战。尽管从经济势力、军队素质及其装备上来讲,中国显然处于绝对的劣势,但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又是在本土作战,中国地大、物博、人众,总之,有利因素居多。战争期间,英国先后出动军舰二十八艘,各种船只约八十艘,兵员总数约一万五千多人,轻而易举制服了拥有四亿之众、近九十万常备军的清王朝。九十年后,中国发生了近代最后一次反侵略战争,即抗日战争。侵  相似文献   

3.
马岛被英国视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海外领土。马岛之争是英国殖民时期的历史产物。马岛争端的实质在于岛屿的归属及其资源的争夺问题,马岛领土的取得与丧失方式、自决权与全民公决应用和武力使用解决领土争端构成了该岛争端的若干关键法律问题。英国对马岛主权主张提出了大量的历史和法律依据,然而,与阿根廷主权主张相比,英国的主权主张优势并不明显,1833年以来英国对马岛的实际控制和管辖成为它手中最大的优势。马岛争端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特点,意味着马岛争端最终解决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4.
公元二○○年,曹操与袁绍进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战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这次战争中袁绍投入了十万大军,曹操却只有两万多人马,然而曹操战胜了袁绍,赢得了统一北方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儒法两家的一次政治大决战,这次战争使代表进步势力的曹魏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汉郅支城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郅支城之战,是西汉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对汉匈关系、中外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学术界少有论及。本文就该次战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以及对其主要领导者陈汤的评价,进行必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距今一百二十多年以前,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了一次进攻中国的侵略战爭。这次战争是英国侵略者实行掠夺和奴役中国人民的殖民主义扩張政策的继续。它的直接原因是由英国公开破坏中国禁烟法令,用武力保护鴉片走私引起的。战爭的正义性,显然屬于中国方面。但是,外国侵略者及其所豢养的反动学者为了掩飾这次战爭的可恥的侵略真相,却一直歪曲事实,顛倒是非,揑造战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通商不自由和外交不平等,把战爭的责任推到中国方面,为英国殖民者的侵略罪行辯护。  相似文献   

7.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美国人参与战争之后就再也不喜欢在战争中失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当然取决于如何界定“战争”的定义。一种战争是热战,它通常考验人们的勇气、意志力、爱国心和战略,这类战争是我们所擅长的。但其他的竞争同样考验我们是否具有这些特质。除了大萧条、太空竞赛、兴建铁路或根除仍然大范围存在的脊髓灰质炎之外,  相似文献   

8.
一、鴉片战爭对东莞社会政治經济的影响 鴉片战爭是西方資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中国古老封建帝国的大門,在种种“条約”的保护下,侵略势力象海潮一样地涌进来,以农业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經济开始解体,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东莞处在西方資本主义侵略之衝,鴉片战爭首先在这里爆发,所受的破坏当然是倍加严重的。就現有的零星資料中,也能看出在这十多年間东莞社会的急剧变化。战争的破坏和封建剝削的加重在战爭和战后的十年里,英国侵略軍曾經五次占领虎门、太平一带市鎮村庄,除毁  相似文献   

9.
望海埚之战是发生在明永乐十七年(1419)的一次辽东抗倭战争。这次战争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元末明初以来为患于辽东半岛的倭寇,巩固了海疆,振奋了人心,并为以后的抗倭斗争积累了经验。历史文献对这一战争多有记载,可惜失之零散;中、日两国学者对这一战争也陆续有所研究,但考证者居多,全而论述者甚少。本文拟对望海埚之战做一全面地论述,以就教于国内外学人。  相似文献   

10.
大非川之战是唐蕃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也是唐蕃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以大非川之战为起点,唐蕃展开了近两个世纪的对峙和争战,由此可见大非川之战的重要意义。关于大非川之战.治吐蕃史者往往语及,但多拘泥于论题,讨论的多是大非川之战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从宏观角度进行考察。本文试图结合汉、藏文史料论述大非川之战的前因后果及对唐蕃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问题经常吸引苏、美、英三大国的注意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英国曾要求苏联立即参加远东战争 ,美国政府则希望 ,依靠苏联的帮助大大减轻自身在对日战争中的负担和损失。经过德黑兰、雅尔塔会议上的长期讨论 ,三大国首脑最终就苏联参加对日战争问题达成了协议。苏联于 1 945年 8月对日宣战 ,并在战后扩大了它在远东的影响。二战结束至今已 55年 ,然而苏日两国有关千岛群岛的领土争论却遗留至今 ,并成为俄日两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越南战争是美国在冷战时期遇到的最严峻的军事考验之一。为了使这场战争国际化,美国强烈要求其最重要的盟友———英国向越南派兵。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英国拒绝了美国的出兵要求,采取了与美国相悖的脱离政策,并坚持谈判解决越南问题的立场。美英在越南战争问题上的分歧给美英“特殊关系”蒙上了阴影,以至于有学者将约翰逊-威尔逊时期称为美英关系史上“几乎忘记了友谊”的“贫瘠年代”。  相似文献   

13.
从光荣革命到北美独立战争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时期,第一帝国的特点是重商主义。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虽失去了北美殖民地,但通过工业革命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也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和实力最强的国家,英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海上霸权,完全能够控制全世界的贸易,自由竞争更能使英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英国适时地改变了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更多地接受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开始了帝国秩序的重建,帝国的重心由美洲转向东方。虽然旧帝国和新帝国追求的都是对外贸易和经济利益,但采取的帝国政策迥然不同,第二帝国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4.
位于中国东海东缘,介于日本九州岛至中国台湾岛之间琉球群岛(其中包括冲绳群岛)是扼守大陆进出太平洋的门户,是连接西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的主要航线的必经之地,地缘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二战后期,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曾考虑过中美联合托管冲绳的方案。1945年6月,美军攻占冲绳以后,美国则主要从对日本本土进行作战的军事需要出发,开始经营冲绳。此后,随着东西冷战的加剧和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败亡,美国则从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战略出发,考虑对日媾和后的冲绳的地位问题。美国开始把冲绳作为从阿留申群岛到日本,从日本再到琉球、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中南半岛的欧亚大陆沿岸西太平洋上的新月形防共遏制战略链条上的基轴来经营,逐渐走向了以联合国的名义由美国来托管冲绳道路。  相似文献   

15.
位于中国东海东缘,介于日本九州岛至中国台湾岛之间的琉球群岛(其中包括冲绳群岛)是扼守大陆进出太平洋的门户,是连接西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主要航线的必经之地,地缘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二战后期,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曾考虑过中美联合托管冲绳的方案。1945年6月,美军攻占冲绳以后,主要从对日本本土进行作战的军事需要出发,开始经营冲绳。此后,随着东西冷战的加剧和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败亡,美国则从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战略出发,考虑对日媾和后的冲绳的地位问题。美国开始把冲绳作为从阿留申群岛到日本,从日本再到琉球、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中南半岛的欧亚大陆沿岸,西太平洋上的新月形防共遏制战略链条上的基轴来经营,逐渐走向了以联合国的名义由美国来托管冲绳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右翼势力兜售的“美英同罪史观”的主要谬论包括:美英等国也应对中日战争的长期化和“大东亚战争”的爆发负责;就侵略行为和殖民统治而言,日本与美英等西方列强没有什么区别;日本军国主义不同于德国法西斯主义,日本的战争犯罪也不同于德国的人道犯罪;美苏等盟国的一些“暴行”也是战争犯罪行为等等。然而,无论日本右翼势力怎样淡化和试图以此“抵消”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责,其“美英同罪史观”都是站不住脚的,更丝毫掩盖和减轻不了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战争罪行。  相似文献   

17.
欧洲列强长期的渗透和侵略并未使奥斯曼帝国完全丧失主权,但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卷进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导致帝国的崩溃,也彻底改变了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战争期间和战后的一系列"协定"和条约重新勾画了中东地图,英法为了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在中东"制造出"许多新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东各民族的命运。奥斯曼政府"亲德派"的错误导向,"帮助"英法等国实现了瓜分和占领中东的愿望;阿拉伯人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作获得解放的机会,最后却换来殖民主义者的"委任统治",延缓了独立的步伐。英国和法国获得了统治中东阿拉伯地区的机会,但委任统治的困境又成为殖民帝国崩溃的开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中东历史的转折,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历史命题。  相似文献   

18.
二战期间,美英关系对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美国从一开始的严守中立,到“非战”中立,再到与英国结盟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其以中立转向参战的外交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各国饱受战争之苦。战后,要求欧洲统一、共同复兴的设想日益盛行。鉴于英国的总体实力在弱者中尚属强者,它最有可能成为欧洲统一的领导者;然而,最终法国却取而代之,英国错过了欧洲统一的“班车”。当时的英国是无心参与,还是另有考虑?本文试从1945—1951年英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来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太平洋战争初期,英美荷在东南亚战场节节失利,一度被日本赶出了东南亚。此举震惊世界,也震惊英美朝野。究其原因,是英美荷长期绥靖日本、以民为敌、无心抵抗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