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代生态危机的凸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敞开了一个新的视域。唐末无能子 关于万物同根、人类与动物平等、崇尚自然、恬淡寡欲的思想,蕴涵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对当代人 建立生态伦理,克服生态危机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话语做生态文化的话语分析,总能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如关爱生命的至高情怀、"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以及"人"之所以存在的生态伦理价值观。这些丰富的生态伦理话语资源,对于我们解决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能有效地解决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同时应从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加强国际合作,增加科技伦理含量,控制人口四个方面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文明视野下技术的生态伦理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困境的必然选择。现代科技革命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下技术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为此,必须运用生态伦理对技术进行调控,促使技术生态化。本文探讨了生态文明视野下如何利用生态伦理对技术进行调控,从而使技术更好地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我国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进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世纪,生态伦理教育是解决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林业院校大学生作为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其生态道德的水平和观念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和未来。生态危机语境下对大学生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确立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与欣赏之情,引导他们做一个保护生态、尊重生命、善待自然和适度消费的理性生态人。  相似文献   

6.
儒家生态伦理充满着对大自然的伦理关爱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本文从“天人合一”的本体论 ,“赞天地之化育”的价值论和“民胞物与”的义务论三方面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的思想 ,以期对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更高的一种文明形态。该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唯物观对解决当代人类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生态文明哲学的思考,有利于人们在伦理价值层面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8.
生态人格作为生态文明时代公民应该呈现出的伦理主体形态和生存范式,是对工业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扭曲观念的反思,也是对生态危机下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困境以及传统人格精神危机的觉解与回应。当前公民生态人格缺失主要表现为:自然信仰的虚无、生命意义感迷失、受物欲的支配和生态利己主义倾向等方面。公民生态人格的建构需要从融合人与自然裂隙的角度实现价值观、伦理情感、生活方式和责任承担等方面的整体转向。  相似文献   

9.
规范与诱导人类行为的传统社会伦理隐含的结构与水平性缺陷,催化生态危机;须对传统社会伦理原有两个价值取向(获取资源能力取向、分配资源公平取向)维度的规则进行生态化“洗礼”,使社会伦理结构增加生态价值取向维度,作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整体性生态化之变。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是先秦儒家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孔孟荀对此都有经典的论述。特别是在"天人合一"生态伦理理论的影响下,儒家所倡导的"乐山乐水"的生态教育观"、仁民爱物"的生态价值观"、参赞化育"的生态功能观等伦理观念,对当今人类解除生态危机,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科幻影片《阿凡达》构造了一个由终极智慧(爱娃)维持和掌控的和谐发展的潘多拉星,地球人为了解决自身的能源危机,来到潘多拉企图掠夺那里的特殊矿石,从而对那里居住的纳美人展开了侵略战争。影片以科幻的形式给我们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启示我们对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同时也告诫我们,仅仅诉诸于道德层面的伦理思考其作用仍然是有限的。也许,人类要摆脱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困境,有必要在经济发展模式、政治与管理体制、伦理与道德观念、法律与法规约束、生活与交往方式等诸多层面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与绿色消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深层意义上说,生态危机源于人类的心态危机,即人类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因而环境保护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解除生态危机,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从生态伦理层次上转变人们的消费道德观念,而绿色消费则是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后的理性选择,它将人类的消费行为限定在不破坏生物圈的良性循环之内,因而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它一方面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伦理价值取向,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消费公正,体现更广泛意义的人类大同理想.  相似文献   

13.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对环境危机的解决是人类能否走出生存困境的关键。发展伦理学克服了传统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的不足之处,突破了传统人道主义对人性的理解,实现了从个体意识向类意识的转变、从绝对主体意识向有限主体意识的转变、从享乐意识向生存意识的转变、从现世意识向未来意识的转变。发展伦理学的伦理性质是为了有规范的人的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的发展"应当是为了有规范、有节制、有约束的人类整体的发展;应当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为了人类生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人们针对困扰当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态危机 ,试图找出各种有效的办法和策略以摆脱困境 ,但收效甚微。对此 ,现代教育却没有作出必要的反应 ,依然固守原有的体制去应付 ,从而陷入了窘境。鉴于生态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持久恒定的过程 ,为了使人们能够用科学的态度、伦理之情怀和艺术的品性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教育必须尽自己的责任 ,发挥出特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 ,大力倡导生态教育。  相似文献   

15.
绿色发展视域下的工程伦理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了日本大地震引起福岛核危机后,人们对于工程的安全性和生态性的反思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绿色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人类步入生态文明所应当选择的道路,如何在绿色发展的视角下审视工程领域的问题,如何构建适合绿色发展的工程伦理,对于人类的最重要实践——工程实践的走向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论文就从绿色发展视角出发,通过技术范式的转化和工程价值取向的重构,来解析绿色发展下的工程伦理的构建问题。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当今世界工程建设的绿色化趋势,先是指出了传统工程建筑的高碳性和现代大型工程中的工业化和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的威胁,然后论述了绿色化已经成为现代工程建筑的发展趋向。第二部分分析了技术范式转换影响工程伦理的演进。这一部分从阐述工程伦理与工程入手,论述了工程伦理在工程实践发展中起到的价值导向作用,然后又分析了现代技术范式转型下的工程,通过对传统的工业文明下的技术范式的反思和生态文明技术范式的转换,阐述当前技术范式转换对工程实践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工程伦理的低碳化。第三部分呼唤重建绿色的新工程伦理,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主题,绿色工程成为主流。它要求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所以陈旧的工程观必然被新的工程理念所取代,要求我们要重塑工程伦理,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社会和谐的准则,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创新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形成生态化的政策环境;大众化的工程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6.
澜沧江流域居住着120多万彝族,彝胞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淀了丰厚的传统生态文化。在生态危机困扰人类的当下,应该汲取彝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教育做贡献。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暖、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缺陷和弊端。各国共同认为,低碳经济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山东省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造成了环境污染,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协调山东省经济与能源、环境关系,实现山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人类经历了从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到新人道主义的发展历程。与此相应的是,伦理学发展也经历了从传统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到发展伦理学的不同阶段。其中,发展伦理学是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类伦理学。它从回答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在"天道"、"人道"和"物道"的关系中重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以此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根据,从而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失误,还应在所谓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去探寻其根源。追溯历史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早已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保护的立法与理念,从儒家的“仁民而爱物”、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思想中,可以追寻到许多生态伦理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源。这不仅应当引起当代人的深刻反思,而且还是指导和完善当今环境资源法治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