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结构经历了数次大规模调整。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转向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耗能耗材少、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良机,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结构进入了新一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广泛采用”为特征的结构调整期,出现了美…  相似文献   

2.
经济集聚、选择效应与企业生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模型与标准集聚模型相结合的嵌套模型,采用1999~2007年中国288个地级市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实证检验经济集聚对于企业生产率及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从1999~2007年全国总体样本的检验结果来看,经济集聚对于多数制造业行业企业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即主要表现为拥挤效应而不是集聚效应;不同规模的城市对于不同生产率企业的空间选择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低效率企业倾向选择中小城市回避市场竞争,即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效应。(2)1999~2002年及2003~2007年分时段全国样本检验结果及比较显示,在两个不同时间段,经济集聚对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生显著变化,1999~2002年期间主要表现为显著的集聚效应,2003~2007年期间主要表现出显著的拥挤效应。2003年以来,地区之间的"竞次式"补贴性竞争加剧,这削弱了区域内产业、企业的内在联系与协同发展,经济聚集过程中集聚效应显著减弱。此外,两个时段内经济集聚对于企业空间定位的影响均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效应。(3)从发达地区(东部地区)、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检验结果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经济过度集聚,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拥挤效应;西部地区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相对较低,经济集聚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集聚效应。无论东部地区内部还是中西部地区内部,对于多数制造业行业而言,选择效应均不显著。因而,全国层面呈现出的显著选择效应,主要源于低效率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中西部中小城市以逃避东部地区激烈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1-2011年中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和系统GMM估计法,考察了制造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在全国层面呈现"倒U"型关系;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同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劳动力的拥挤效应十分明显;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同经济增长则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的“三大件”——7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是:彩电、冰箱、洗衣机;90年代是:手机、空调、计算机。而21世纪初的十年的“三大件”是:汽车、住房、旅游。2010年至2020年这十年大众的时尚消费是什么呢?当“旅游产业”成为时尚消费时,第三产业(服务业)就可能成为社会主要产业。谁都知道,服务业在中国必然有一个大的发展过程,但具体发展什么?并不是任何人都清楚,且第三产业是一个大范畴,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凭借自身吸收高密度经济能量的优势,逐步成为全球市场上令人瞩目的经济现象。产业在城市集聚的正效应是其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是产业集群演进的根本动力。认为外部经济是产业集群产生的直接诱因。通过对我国城市集聚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在城市集聚经济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然而在经济积聚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收入水平差距拉大等问题,对此进行了说明,及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09,(23):14-15
旅游业是云南最有特色、最有潜力、最具优势的重要产业之一。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初期的加快发展阶段、近10年来的培育支柱产业阶段,云南旅游产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和升级,逐步形成了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7.
《决策与信息》2007,(3):4-5
世界已经走过了只有一个撒切尔夫人的时代。女性跻身国家高层政坛的人数正呈上升趋势:上世纪50年代为1位。60年代3位,70年代7位,80年代11位。90年代则超过了20位。最近几个月来。各国政坛上秀美的脚步正“春风得意马蹄疾”!不少女政治家已经或正在登上国家首脑殿堂成为执掌大权的决策者。  相似文献   

8.
《决策导刊》2007,(5):34-34
綦江齿轮产业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加速发展,现己形成以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綦江长风齿轮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骨干,160多家大中小齿轮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群,从事汽车齿轮生产的技术工人超过1万人。綦江几乎能生产汽车上所有零部件,齿轮能够配套八大车种共80多个车型。  相似文献   

9.
使用2009-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韧性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长短期效应差别以及市场化水平作用。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经济韧性之间具有显著“U”型影响关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经济韧性均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当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尚处于初期阶段,其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以短期效应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市场化水平的交互项并不显著。对此,应推动区域集中布局,实现高新技术企业错位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改善跨区域负向空间溢出格局;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降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民族品牌,何去何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松下、索尼、菲利浦等彩电曾席卷我国市场,民族企业的前景似乎一片黯淡。然而,这时形势却有了转机。1996年,打着“以产业报国,以振兴民族产业为己任”口号的长虹率先在全行业范围内挑起了降价大战,并得到了康佳、熊猫、TCL的响应。这一“战役”使得几个国产彩电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从50%升至80%,而长虹作为我国彩电市场上的“老大”,其品牌价值位居“1998年中国品牌价值”的榜首。这一成绩曾被誉为我国企业实施民族品牌策略的成功典范。但也有人提出异议:国产品牌的成功首先是因为90年代中期以后其技术、服务体系日…  相似文献   

11.
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本文不仅从定性上阐述了两者的共生效应和乘数效应,而且还以软件产业为例,从实证上进一步证明了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之间高度相关的关系。并依此提出了政策建议,提高我国各个地区的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程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集聚高效化已然成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基于2006-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指数法、熵值法和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中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建筑业有着显著的地区集聚特征,其中浙江省和湖北省的建筑业集聚程度较高;(2)不同地区产业集聚水平高低对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布差异有着显著影响,受集聚水平影响最突出的是中部地区,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最后是东北地区;(3)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和动力装备率对不同地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也存在显著差异;(4)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具备一定的“时间惯性”,展现出“雪球效应”,呈现出空间集聚性;(5)产业集聚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正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徐吉军 《决策探索》2011,(23):21-23
如果说上世纪的中国,是“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后,毫无疑问,重庆成为全国人民关注度最高的地区:“五个重庆”,唱红打黑,三进三同,民生工程,共同富裕,一连串激浊扬清振奋人心的组合拳,展现出在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上海传统的主导产业是汽车制造业、钢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家电制造业(后调整为生物医药)六大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几大产业的发展对促进上海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以2004-2020年中国30个省级数据为样本,探讨专业化与多样化两种异质性高技术产业集聚模式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差异性影响,以及创新网络对该影响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存在倒“U”型影响,多样化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存在正“U”型影响;创新网络强化了高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关系。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各省市需因地制宜选择高技术产业集聚模式,同时充分发挥创新网络与高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的协同作用,培育和释放创新网络在绿色经济效率提升过程中的动能。  相似文献   

16.
解析三个城市的工业化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立新 《决策》2004,(4):16-18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泉州、温州、苏州把握先机,从发展农村工业起步,较早依靠市场经济走上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产业竞争力较强、地区经济竞争力持续提高的少数几个地区,形成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且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工业化典型范式。分析研究这些地区工业化启动、演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集聚经济和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上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本地和周边地区制造业结构升级均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而多样化集聚仅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了本地区制造业结构升级,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盲目跟进中央的相似产业政策是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低质量多样化集聚,进而未对周边地区产生空间外溢效应的重要原因;生产性服务业在东部地区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以及在中西部地区的专业化集聚,均显著促进了本地和周边地区制造业结构升级,而在中西部地区的多样化集聚则产生了极为有限,甚至不利的影响。在制造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更适合选择专业化集聚模式,而交通运输、商务服务、批发零售等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则在多样化集聚环境中更易于发挥结构升级效应。不同的是,金融业专业化集聚、批发零售业多样化集聚仅有短期影响,而无长期效应;而交通运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则仅有本地效应,无空间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转移。本文以一个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框架详细分析了这一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结构、数量、城镇类别选择、行业选择等等,发现跨省流动的绝大部分劳动力是从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向产业已有一定集聚优势的沿海地区转移。文章最后以广东省为案例,分析了外来农民工的进入与流入地、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关系,发现它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断。本文最后得出的政策含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发展中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14,(49):17-17
正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人民公社,带来生产力的爆发和乡村居民的更大自由。很多农民决定离开土地,到繁荣的城市打工,把钱和新奇的知识带回家。很多人带回急需的技术,自己开始做生意。这个黄金时代被赞扬为邓小平经济改革的胜利。乡村的复兴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结束。通胀迅速侵蚀农村收入,促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更重要的是,政府对住宅实施私有化以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减员增效”的策略被世界上许多大公司的管理层采用。1999~2002年由于全球经济低迷,企业利润滑坡,企业裁员人数创造了十几年来的最高记录,美、日等国家的吉利、通用汽车、施乐、惠尔浦、松下、日立、东芝等公司纷纷采用这一策略渡过困境。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减员增效”作为我国搞活国有企业的一项政策措施,在国企改革、脱困过程中发挥了应有作用,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反观这一过程,“减员增效”策略成为国企改革的一把“双刃剑”。“减员增效”策略的负面效应实施“减员增效”策略的出发点在于我国原来的国有企业冗员太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