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90年代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在时间上恰好与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浪潮相吻合。从量化指标上看,经济全球化明显地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超过各国国内生产活动的增长、国际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在各种形式的国际资本流动中,短期性资本的增长速度又高于长期性资本的增长速度。导致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各国经济内部的技术进步和政策调整因素,也有相互经济关系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和调整等因素。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否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纺织和服装产业为例,研究了外部市场限制对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1981~2008年的将近30年中,3种外部限制约束了和约束着中国纺织和服装产业的出口扩张。(2)外部市场限制对这些产业的就业、资本形成和价值增值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如1995~2001年间,每年有几十万工人失业、数十亿元资本形成减少和数十亿元价值增值流失。(3)这些产业的外部限制及其巨大影响也迫使中国更加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1984年中国加入多种纤维安排,1986年提出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并开启漫长入世进程等都和这种限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群山 《决策探索》2004,(2):32-33
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和巨大的潜在市场,正产生对外商强大的投资与经贸吸引力。然而,在外资投资新一轮热潮中,也出现外企“逆动”新行为,值得我们的企业和有关方面高度关注。专家指出,当前外企在华出现的贸易垄断、相互结盟、资本转移、本土挖才和技术壁垒等五大“逆动”行为,已在经贸、投资与技术产权等领  相似文献   

4.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资源环境的约束、经济全球化红利的缩减,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给新阶段的改革开放提出了重大而迫切的课题。当前,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切实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稳定,从而走出一条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路子,是方方面面对新阶段改革发展的共同期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确立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将分散的农户经济看作农村市场的微观基础。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则把农民推向了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国几千年农业传统文化造成了我国农业中间组织供给不足,农户市场地位弱小,大多数农民处于无组织状态,势单力薄,他们没有力量同外部巨大的市场实现有效地对接。新兴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能将广阔的农村市场与外部市场,乃至与世界市场进行有效地衔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飞速提升,让中国的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爆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日本由于长期依赖于美匿的经济也出现大幅度下滑,而中国在此次危机中所保持的经济增长也更加展现出了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7.
王浩 《经营管理者》2009,(19):179-179
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面临前年未有的考验。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是全面而深刻的:它既是巨大的外部冲击,也是深刻的内部冲击。  相似文献   

8.
<正>已进入新一轮周期上升通道的中国经济,在今年上半年保持了快速增长:一季度经济增长9.8%,二季度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增速可能会超过10%。与此同时,在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抑制,中国经济出现六大转机。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近3年来, 新增国内生产总值中约55%是由投资贡献的。但  相似文献   

9.
自2006年春季始,由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席卷了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造成股市剧烈的震荡和下跌。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中国而言,次贷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出口,同时我国将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不仅如此,美元的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加剧了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从另一方面次贷危机给中国也带来了契机,其带来的资金倒流是外汇储备重新进行全球配置的机遇,也使中美经济软脱钩的实现成为可能,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次贷危机会带来怎样的冲击与发展机遇,合理实施经济政策,利用次贷危机实现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2015年,无论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还是资本的回报率来看,中国经济都已进入转型周期,投资驱动的时代已经渐近尾声。在转型时期以下因素将成为中国产业经济新的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11.
刘伟  范欣 《管理世界》2019,35(1):13-2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迅速跨越下中等收入阶段,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身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未来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态势?中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新时代下中国不得不面对和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本文将采用附加人力资本的增长核算方程进行测算,2022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下降至7.32%,人均GDP将达到1.33万美元,顺利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小康目标。2035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下降至6.34%左右,人均GDP将达到3.15万美元,约占美国的38.29%,有望进入现代化低级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于此,应通过注重资本投资方向,提升资本投资效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降低人力资本错配,全面深化改革,加强自主创新等手段多管齐下,精准发力,为保持潜在经济增长率中高速增长,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李永久 《决策探索》2005,(10):69-70
有关专家通过纵向比较,从10个方面概括了外资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资本形成、提高丁业产值与增加值、提升出口规模、促进技术转移和生产率提高、创造外汇、缴纳税收、提供就业机会、产生外部效应、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2003年在遭受非典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仍实现了小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仍继续名列全球前茅。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对中国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经历了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与国际社会共同对抗金融危机的冲击。在此形势下,中国政府提出2009年保持8%的经济增长率,引起了各种讨论。本文通过论述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国际贸易等因素,分析了中国目前的经济运行状况和抗风险能力,并阐述了中国政府将采取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由此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论述了保持8%增长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目前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巨大作用。政府公共投资作为投资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经济长期增长又有何作用,本文通过建立有关模型,分析了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15.
《决策与信息》2006,(2):69-69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一旦产能过剩将会导致固定投资下降,在其他板块没有追上的同时,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从2005年的数字看,固定投资约占中国GDP增长的四至五成,产能过剩如果导致投资减少,就会影响经济增长。同时,外来投资者正在减慢把厂房迁往中国内地的步伐,因此,他估计今年的出口只会增长15%,远低于2005年的28%。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能否突破增长极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决策》2004,(12):15-17
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的目标.至少还要继续保持25年的高速增长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保持5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有蒜望.因为我们在改革.改革意味着效率在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今年增长速度会高于去年经过几年需求不足的困扰,去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亮点:出口形势好转;物价指数下降幅度有所减缓,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市场出现回暖势头;工业生产加速,库存下降,产销率上升;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国有及国有控股实现利润增长;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上述亮点可能是国民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的标志。如果这些亮点能巩固和发展,则表示通货紧缩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速度有可能更高一些。1999年出现的经济亮点对宏观政策有着强烈的依赖性。这两年,国家增发了2100亿元的国债…  相似文献   

18.
叶檀 《领导之友》2009,(2):26-27
2009年全球经济形势会如何,投资是否到了最佳抄底机会?多空双方各执一词。在4万亿元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1月份全国信贷达到1.62万亿元前所未有的历史纪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一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与实体经济疲软不同,资本市场出现连续拉升态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增长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实现了4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形成的持续制度创新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制度保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劳动要素支撑,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逐步减少,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模式从早期的劳动力要素驱动为主,逐步转向劳动与资本要素共同驱动、资本要素驱动为主和资本要素与自主创新共同驱动。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出口在基础需求中占比的先升后降,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模式也从早期的内需拉动为主转变为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最后再度转向内需拉动为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1990~2000年新一轮轻工业化和2000~2010年的再度重化工业化发展之后,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第三产业相对快速发展的转型发展时期。从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具有持续较快增长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力为  赵越 《管理科学》2006,19(5):58-65
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的首要问题,国际收支平衡表作为对外开放的事后会计性记录,它的结构及各组成账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把国际收支平衡表作为对外开放的事后会计性记录,从内外均衡的视角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研究贸易账户、资本账户和外汇储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进口、出口、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外汇储备与中国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中国经济增长是出口、进口、进出口、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及外汇储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较之于出口,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