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天冷暖气团、东西气流交替活动,天气时冷时暖,空气忽干、忽湿、忽寒、忽热,且夹带花粉和风沙等杂物,故中医称春风“善行而数变”。人们如果对春风适应不佳,则易导致精神、过敏、风湿、鼻咽不适等疾病。现将应对的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托起草原     
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自天而降的两泓清水,呼伦湖与贝尔湖,浇灌哺育着这片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草原青青在夏季。一场新雨,跟着一阵微风,青草婆娑起来,忽摆忽动,忽俯忽仰,歌态轻柔,舞姿妙曼,巡巡碧浪卷向天边,使整个世界变得芬芳。朵朵白云似簇簇玉莲,凝结在半空一动不动,阳光拂来,  相似文献   

3.
数字‘七’发微钟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七”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它常出现于民间文学作品中,尤以神话传说为最,例如《庄子·应帝王》里著名的“混沌开窍”故事就含有“七窍”与“七日”:“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  相似文献   

4.
忽儿是神,忽儿是人,忽儿受人敬仰,忽儿遭到冷落。小班禅在一种微妙的环境中成长十世班禅生前经常爱说这样两句话:“青海是我的第一故乡,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扎什伦布寺是我的第一寺院,塔尔寺是我的第二寺院。”这清楚地表明了十世班禅同塔尔寺的特殊关系和深厚感情。塔尔寺是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修建的,是黄教的六大寺院之一。达赖和班禅,作为宗喀巴两大弟子的转世活佛,自然同塔寺有著密切联系。但是,由於历史的原因,在历代达赖、班禅中,唯有九世、十世班禅在塔尔寺居住的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十世班禅第一次来塔尔寺,…  相似文献   

5.
多少重     
《阅读与作文》2009,(2):78-78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相似文献   

6.
(一)《庄子》载:“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在庄子的笔下,善良、笃厚的浑沌被倏与忽误伤而死,这故事充满着悲壮的气氛。浑沌之死是创世纪的第一出悲剧。然而,浑沌之死,死得其所。  相似文献   

7.
调数量,是说饮食要定时定量,不可忽迟忽早,忽多忽少,忽饥忽饱,暴饮暴食。适寒温,是说饮食之温度要适合生理需求,不可过冷过热。  相似文献   

8.
李贺诗歌的宗教意识阮堂明《李长吉小传》中,李商隐曾以小说家的笔触记载了李贺将死时的情形:“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特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下榻叩头,言阿奶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  相似文献   

9.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人生之路崎岖多于平坦,忽似深谷,忽似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茅以升在80岁时写下这段精辟的人生哲语,既概括了自己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也为后人留下传世警句。建设厅长大发雷霆:“大桥造不成,你先跳江,我跟着跳。”茅以升运用“射水法”,提高效率30倍1935年,茅以升在杭州主持建造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开始破土动工。在此之前,他亲自考察了水文、气象、地质。钱塘江又称浙江,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险江…  相似文献   

10.
在中共的历史上,王明集“左”右倾错误于一身,其根源在于:是错误的国情分析带来政治上的“左”右摇摆,是盲从共产国际导致政策上的忽“左”忽右,是根深蒂固的主观主义使其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王明的教训又一次证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拟声词指摹拟事物声音的词。也就是按照人的语音系统如实记录客观现实中的某些声音的词。如“碎”“叽里咕噜”“阿气”(喷嚏声),“闷儿”(牛叫声)等。有时没有声音也可用拟声词表现,这是为了加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如:“两只眼睛忽哒忽哒直眨巴”。这也是摹拟,不过,是摹拟想象中的声音。在想象中,眼睹眨巴时眼睑相“碰”,似乎也会象其他硬物相碰时一样发出某种声音。  相似文献   

12.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杜甫《贫交行》) 前句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得意时便如云之趋合,失意时便如雨之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无常。虽说世风浇薄如此,但人们还纷纷恬然侈谈交道,说穿了不过是“贿交”、“势交”而已。后句斥之为“纷纷轻薄”,谓之为“何须数”,轻蔑之极,愤概之极。强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对假丑恶的东西极度憎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作文》2009,(3):62-63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 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 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 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相似文献   

14.
那天早上,我正在修改自己的拙著《管理必读的十堂危机公关课》。忽然间电话响起,有学生打电话来,声音甚是忽促;“廖老师昨晚仙去了。”  相似文献   

15.
"忽而"是由副词"忽"和连词"而"跨层词汇化而形成的。除了句法、语义、韵律等因素外,"而"的附缀化在词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忽而"的叠用"忽而…,忽而…"构式的形成与词汇系统对"忽、忽然、忽而"等"忽"族词调整、分工有关,构式化过程中也伴随着主观化。对"忽而"的词汇化和叠用格式构式化演变的研究,有利于对现代汉语中"忽"族词之间异同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6.
“形散而神不散”——这散文个性的概括实在是太妙了。散文贵散而又忌散,散与不散之间,构成了散文的艺术。 散文贵“散”,以撒得开为美。它纵笔如风,挥洒自如,忽今忽古,时东时西,天南海北,上下左右,虚虚实实,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创造优美的文章境界。印度作家泰戈尔曾形象比喻散文象一片沼泽。怕“散”反而不是好散文。然而,天下的事情也颇有趣,散文又忌  相似文献   

17.
忽察儿别乞、阿勒坛斡惕赤斤二人派遣答该、速格该二人为使者前往王罕之斡儿脱,告以成吉思为可汗事.王罕日:“汝等立吾子为可汗,甚是.其勿毁汝此议,其勿解汝此盟.”其后,鸡儿年(1190)①合答斤部、撒勒只兀惕部、以合赤温为首的四部塔塔儿、亦乞烈思部、弘吉剌惕部、以乞纳登·察合安为首的豁罗剌思部;乃蛮部之不亦鲁黑罕、篾儿乞惕部之脱黑秃阿别乞之子忽秃、泰亦赤兀惕之塔儿忽台乞邻秃黑、斡亦剌惕部之忽都合别乞等,于刊河流入额尔古纳河之洲隅,共誓为盟,举札木合为可汗,议约征伐成吉思可汗及王罕.时,豁罗剌思部之豁里歹将此谋驰告成吉思可汗.  相似文献   

18.
妈妈的梦幻     
初读这篇章被作幽默诙谐、轻松舒缓的风格深深吸引住了,觉得李敖简直就是个大顽童,总是让人忍俊不禁。 首先在人物的称呼上。有时端庄典雅,充满真情。外祖母、妈妈、爸爸的称呼自然要恭恭敬敬、真真切切,一本正经;有时却又自然从俗,嘻嘻哈哈,充满灵性.兄妹八人一拨是“六千金”,另—拨是“元宝”;自己的外祖母,不称姥姥,却要叫做“妈妈的妈妈”“老太太”,爸爸变成了“老子”,妈妈也成了“小头目”“孩子王”,人物角色忽正忽反,忽上忽下,庄谐结合,倒错之中显乐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王亦宁 《市民》2006,(6):33-33
友人约我说说关于“我们时代的居住理想”,乍昕容易,因为每个人都有过关于理想居住的梦幻,但细细想来,忽感到苦楚而难以下笔,原来梦是那么模糊。早已被匆忙的世界淹没。  相似文献   

20.
错联妙改     
明朝开国的时候,出了一个“神童”,名叫解缙。据说这解缙七岁时就已经能够吟诗作联,妙语连珠,口才惊人。解缙家斜对面是宰相府第。人们对小解缙的赞语传到相爷的耳朵里,他有点不大相信,便命家人把小解缙叫来当面一试。相爷一连出了好几个上联,小解缙一一对答如流,这使相爷大为吃惊。正找不到好的选题,忽见壁上有一幅《月夜杜鹃图》,也来不及细想,就信口出了一联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