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峡西岸名城、多元文化宝库"的泉州,凭借着山海交融的文化底蕴,保存完好的历史古迹,在激烈的竞逐当中成功获选第一届中国东亚文化之都,从而带动闽南文化在东亚区域乃至整个世界的广泛传播。随着新一轮文化热潮的涌来,以及跨地区之新文化因素的相继进入,闽南戏曲渐次走向跨界融合、协同创新,这对布袋戏这一民间传统剧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其应该真切把握"二次创业"的时代脉动,充分思考霹雳布袋戏之正反两方面经验,在传统/现代、艺术/商业、传承/创新的有机统一中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伟  由海月 《南方论刊》2013,(10):98-100
在消费文化的时代情境中,海峡两岸戏曲研究界关于布袋戏的发展论述,涵纳着感性现代性层面的休闲娱乐与欲望代偿,社会现代性向度的族群记忆与成长经验,以及审美现代性视域下之文化工业的批判反思。作为跨文化交往语境中闽南意象重要表征的布袋戏,其历史承续与当下发展的系统勘定,须要超越本体探寻与外部叩访的分野对立,在文化生态的整合视域下重新绘制。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与在地化互相激荡的时代情境中,作为"闽南戏曲文化圈"中广泛流行的民间地方剧种,掌中木偶戏(布袋戏)与外来流行文化所表征的新兴娱乐方式正面遭遇,其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引发学界与业界关注。本文在SWOT分析框架下,多维探讨掌中木偶戏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而提出其在"二次创业"语境中的发展策略,希冀以之作为典型范本,反思闽南戏曲的产业化进路。  相似文献   

4.
闽南人文精神特点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20年来,东亚社会经济发展成就世人瞩目,引发了对“东亚发展模式”的人文思考。所谓的“东亚发展模式”,指的是在东亚地区内以同一个区域为背景的大体相近的人文传统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在东亚经济危机发生之前,对“东亚发展模式”的人文思考多发掘其人文传统中的积极因素,金融危机之后,则更多地强调东亚人文传统中对现代化进程中不利因素的分析。无论对东亚人文传统的褒贬如何,都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中人文因素的积极性。近20年来,台湾和海外华人的经济实力显著壮大,改革开放以来的闽南和潮汕地区的经济也迅速成长。闽…  相似文献   

5.
褚金勇 《河北学刊》2022,(6):102-109
考察海外汉学的学术生产,中国学术界往往重点关注来自西方异质文化背景中的汉学研究,而轻视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东亚汉学。其实,东亚汉学家是一个不应被忽视的知识群体。与西方汉学家相比,东亚汉学家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异域之眼”和“同文之心”的双重性问题上。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东亚汉学家深受中华汉字文化的影响,与研究对象长期处于同一文化圈界域,这种“同文”的知识背景极易使他们丧失西方汉学家那种明确的“异域”眼光和“他者”意识。同时,东亚汉学家又在不断质疑、反思“同文”这一知识背景,意图寻求“独立”“自我”的文化意识。这种“同文”与“异域”之间的悖论,是贯串东亚汉学研究的思想主线。探察东亚汉学“异域之眼”与“同文之心”的独特性并阐明这一独特性的内在原因,对于我们了解东亚汉学和认识东亚汉学家的中国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迅猛发展,引起了“儒学价值”在当代的大讨论。儒学在现时代的应用和推广,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既继承又超越,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突破和超越传统儒学,创新、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体系,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  相似文献   

7.
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具有地缘的文化亲切感和亲和力,将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从深挖内涵、注重创新和完善体制三个方面论述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的时代特征,提出“守正创新”的明确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顽强奋斗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守正创新”视野中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两个结合”之间相互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要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之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正,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新、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为当代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构建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评论《闽南方言大词典》是一本创新之作,比之过去出版的闽南方言词典有许多创新之处,如综合收录厦、泉、漳三地方言词条,体现闽南文化特征,收录闽南各地特征词,注意闽南方言词语的溯源,配有读音光盘等,为方言辞书编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周月琴 《中州学刊》2006,(1):129-134
我们不应该在全球化背景下遇到新的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时,希望能够通过回到近代的“中体西用”论来解决问题。就中国而言,儒教不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学也不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没有断裂,也没有面临失传的危机。真正的危机,乃是这种“传统文化的危机”之文化心理本身。因此,真正的问题是从对“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哲学范畴的历史内容的梳理与现实阐释开始,来逐步解决包括当代中韩两国在内的东亚儒教圈国家和社会所面临的文化心理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11.
濒临失传的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扶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业化是一种必然的历史性选择.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台湾霹雳布袋戏的产业特征,研究得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步骤,此外提出对待这类特殊遗产在创新与原真、复制与现场的争论中应秉持多一分的现实认可与宽容.  相似文献   

12.
国学新论     
《文史哲》1994,(3)
国学新论编者按:随着东亚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的崛起,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文化,再一次成为世界学人关注的热点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学”,已成复萌之势。然而,如何在国学研究中发现新材料、新问题,选择新角度、新方法,从而得出新...  相似文献   

13.
王振忠 《学术月刊》2022,(5):183-205
域外汉籍是推进东亚海域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收藏的《琼浦闲谈》,是一册迄今尚未受到学界关注的珍稀抄本。该书成于唐通事之手,生动地状摹了18世纪的中日贸易与长崎社会实态。研究发现:《琼浦闲谈》所述具有特别的史料价值,由此应充分重视活跃于长崎的福州府属人群之乡土背景。具体说来,江户时代在长崎的不同人群之信仰彼此交融,既有中国人对日本神明之借用,又有中国各类信仰崇拜移植日本的更多例子。除了人们习知的儒家圣堂(孔庙)、妈祖信仰、佛教黄檗文化之外,道教系统之“九使”信仰在长崎的影响亦值得特别关注-“九使”由原乡福清的荒洞蟒神到东亚海域史上舍生取义之林姓神明,“九使”信仰从福州府属庶民之“九使诞”俗以及府城倡门邪神崇拜再到融入长崎盛大的诹访神事活动,其间的嬗变轨迹,彰显了东亚海域跨文化风俗传播的复杂性与丰富内涵。透过对福州府土神“九使”与长崎诹访神社信仰之渊源等的分析,可以管窥传统时代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其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传统文化”一热20年,足见它的重要。这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不能绕过而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每每论及传统文化,人们的目光都趋向于以儒家为代表(或杂以释道)的文化。这当然是有根据的。它的地位之尊、功能之强、影响之大之长是无可比拟的。然而,还有另一类文化支脉却长期被忽视。这就是和以儒家为代表的上层的正统的主流文化(或曰“大传统”)相伴的下层社会的非主流文化(或曰“小传统”)。这类文化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流传着发生着作用,影响、规范着人们的思想、情感、生活。两类文化相辅相成,互为源流,共同构成传统文…  相似文献   

15.
华夷天下观不仅是中国传统的外交思想,也是古代东亚各国共同拥有的外交理念。在由“华”与“夷”共同组成的天下中,实力最盛的中国负有维护东亚世界繁荣和稳定的使命。历史上,朝鲜、日本和越南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华夷天下观在“朝贡-册封”的互动实践中成为东亚各国的共有国际理念,各国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参与国际实践。传统东亚世界就是在华夷天下观这一国际理念支配下,出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中华”与周边诸国各自中心的“小中华”并存的格局。文化认同是维系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命脉所在。  相似文献   

16.
儒学传统的现代命运,也就是儒学传统如何定位的问题,这无疑关涉儒学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新儒家所提倡的“儒学第三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了极致。尤其6O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上的起飞,为新儒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活力”,借此“生机”,新儒家则直接把东亚经济发展说成是儒家“内圣”之学合乎逻辑地开出的“外王”事功。他们为东亚经济的发展标以“儒教工业文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传统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认知的三层思想升华。从“宏大叙事”的诸多称谓转向“精准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侧重马克思主义之“用”转为马克思主义之“体用合一”是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思想升华;审时度势地把握中国具体实际,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科学判断、从侧重中国具体实际之现实国情到深入中国具体实际之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具体实际认知的思想升华;从侧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到“发展创新”、从侧重中华传统文化被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单向改造”到两者良性的“双向互动”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思想升华。“两个结合”是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一体两面的有机整体,具有隽永深邃的原创性贡献,扩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与广度,重建与挺立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昭示了中国特色的人类指向。  相似文献   

18.
杜心乐  徐强 《东岳论丛》2023,(6):149-155
中国传统儒家礼乐文化自古就在东亚诸国广泛传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雅乐为例的研究,以小见大,可以展现传统礼乐文化在国外被受容的历程及其机制、模式。朝鲜半岛对雅乐的受容经历了从全面吸纳接受到逐步强调本土化、地方化的过程,最终确立起既有自身特色又不背离儒家周礼古制的雅乐。在这个容受的过程中,充满了“华化”和“本土化”的矛盾和张力,“以古为正,端本正源”的雅乐容受思路的出现体现着“华化”和“本土化”的深度融合,也表明朝鲜半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主性的提升。雅乐作为承载着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作为象征符号,超越了形式本身,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朝鲜半岛发挥着道德教化和社会秩序构建的作用。雅乐在朝鲜半岛的本土化、地方化发展,推动了中国儒家礼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礼乐文化的东亚传承展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之路,在文明互鉴时代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化涛 《社会科学论坛》2011,(12):199-203
儒学作为以伦理道德为内核的一种文化模式,具有强烈的“德政’’和“礼治”的政治色彩。或者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的儒学,深深影响着东亚民众的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行为模式。东亚社会的现代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东亚价值观”和“东亚意识”便是基于现代化语境下,对儒学价值重新思考和发掘的产物。从政治文化视角探讨儒学的现代发展。可以为东亚多元文明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对话基础与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20.
“东亚模式”研究的一个创新———评《东亚工业化浪潮中的产业结构研究》□沈满洪二战以来,东亚地区被国际舆论誉为“地球上最有活力的地区”,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被誉为“东亚奇迹”。伴随“东亚奇迹”的出现,“东亚模式”的研究便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杭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