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茂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项目门类齐全、地方特色鲜明、传统技艺高超的特点。在保护发展中,由于国家支持的有限性和地方财政无力扶持,又没有发挥知识产权作用,致使传承发展处于困境。本文认为其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在行政保护的同时引入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策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文化和经济上的双重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2.
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类目繁多,各具特色,映射出历史上茂名人民与自然抗争的生活痕迹,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然的崇拜,对未来的祈福,对美感的追求轨迹等。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茂名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茂名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促使文化反哺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保护茂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因类施护",根据不同的类目,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大一统和文化多样性相统一的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如何在地方开展有地方特点和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理论和实践中的崭新课题.特别是关于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定位与政府职能发挥的研究方面,学术界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出的新要求,根据文化发展的共性与个性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大、样式多、历史悠久、特点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江西省为例,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展个案研究,从政策制定、价值维护、合作共赢、社会协调、职能整合、绩效评估、任务实施、信息化建设与资源筹集等九个方面,阐述我国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具体角色定位,从个案中管见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科学界定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作用,形成在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与协调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互动格局,无疑是探索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4.
今年,茂名市隆重举办石油荔枝文化博览会等一系列活动,旨在大力弘扬茂名的荔枝文化,建设茂名文化的龙头品牌,让荔乡人民看到了一种新气象和新希望.茂名作为全国最早和最大的荔枝产区,如何通过大力打造荔枝文化品牌,来推动产业的突破发展,提升城市的形象品位,是地方政府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孙贵川 《中文信息》2022,(1):296-298
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而群众文化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可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需要从事文化建设者调动社会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之中,齐心协力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非物质遗产文化(以下简称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本文首先阐述了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6.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是元文化(metaculture)的再生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文化再生产过程其实质是传承场域的再生产。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哇山歌为例,通过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视角,对当下文化遗产语境中国家、地方政府、传承人、地方民众等各文化主体围绕传承与保护所建构的传承场域予以剖析和讨论,以期为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李沛 《南方论刊》2014,(10):81-83
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区域发展的灵魂,对于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本文分析了茂名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构建地方特色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必要性,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目录服务平台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茂名地方特色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也是整个民族发展史的见证。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则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多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如同是垃圾一样被清理一空了,这种状况让人痛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加以研究,要切实让每个公民都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而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的不仅是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参与,而是全民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乡土社会,乡村文化精英在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中作出了杰出贡献。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与发展,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社会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代表性传承人即文化精英名录制度和保护制度正面临着困窘的当下尴尬和隐忧。因此,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培养文化精英,恢复乡村社会的文化功能,真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明的最高概括,是城市的灵魂所在。城市精神彰显地方文化,地方文化在城市精神的提炼过程中举足轻重。新时期茂名精神只有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的体现地方文化价值,才能成为市情民情的真实精神写照,才能成为引领茂名人民实现茂名梦的精神动力和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11.
崔玉莹 《南方论刊》2014,(10):86-88
绿道具有生态保护、游憩休闲、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宣传教育、慢行交通等功能,本文结合茂名自然地理条件、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分析绿道的功能和规划,为打造别具特色和功能的茂名绿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茂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具有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可称得上地方文化名片的主要有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民俗文化和石油文化。茂名人加倍珍惜茂名文化名片,积极打造新的文化名片,茂名地方文化名片就会带给茂名人更多的自信、荣誉和财富。  相似文献   

13.
茂名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也是一座移民城市。它的建立是随着茂名石油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移民文化对这座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移民文化是茂名市特色文化之一。茂名市区及茂南区这块地方,原是茂名县管辖下的几十个农村和一片荒山丘。但这里方圆几十平方公里,地下埋藏着丰富的油母页岩。1955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决定成立茂名石油公司。1956年国家决定在茂名开发油母页岩,建设年产100万吨页岩炼油厂。国家从各地调集大量人员支援茂名的石油工业建设。据有关部门统计,茂名市区这片土地,1958年由原来只有几千人口的农村,激增到7.5…  相似文献   

14.
茂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具有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可称得上地方文化名片的主要有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民俗文化和石油文化。茂名人加倍珍惜茂名文化名片,积极打造新的文化名片,茂名地方文化名片就会带给茂名人更多的自信、荣誉和财富。  相似文献   

15.
非遗保护中的悖论和解决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三种悖论现象.第一种悖论现象,非遗保护工作的处境是悖论的.一方面要保护文化遗产,使其获得生命的延续,另一方面受保护文化遗产因为外界的强力介入而损伤了其原生性;第二种悖论现象,保护中主要关注的是对遗产的"稳态",而忽视了文化遗产的"变异性",因此导致文化空间保护中,原生性的强力维持不是在提升保护对象的质量而是因为保护而使对象本身陷入了困顿;第三种悖论现象,保护工作中存在大量的短视行为和绩效思想,让一项长期的工作在短期中完成,对非遗产业开发和商品营销的不当加入,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边缘化、濒危化,甚至丧失了其固有的文化品质和本真性价值,致使保护成为破坏.而解决这些困惑,需要从德国、日本和韩国的一些成功经验中学习,民俗学主义应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党自我革命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冼夫人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茂名是冼夫人的故里,正在开展以冼夫人为主题的“好心茂名”系列活动。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中,茂名可以提升“好心茂名”活动立意,拓展活动内涵,让“好心茂名”成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载体,引领党员干部坚守“明心”、强振“公心”、夯实“廉心”、赢取“民心”。在全市党员干部的培根育本、正心修身、涵养文化上持续发力,探索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7.
董府,是清末甘肃提督董福祥的府邸。董府建筑,是迄今留存的西北地区独有的保护相对完好的清代建筑样式,是传统的“三官六院”式四合院形制,集南北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董府建筑的砖雕、石雕和木雕,是其装饰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雕刻图案和各类造型精细传神,雕刻内容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跨越百年的建筑文化遗产,无论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还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郭慧丽 《河北学刊》2012,32(5):199-202
起始于2003年并于2010年全面展开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既是中国当前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促进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剧团改制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问题。提出市场导向的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需要各地方剧团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积极开拓市场空间,同时仍有赖于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促进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各项保障制度,逐步使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步入在保护中发展的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背景中,平遥文化生态保护的经验具有从“地方”走向世界的战略意义。在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平遥守住了地方的空间体验和地方感,以强劲的自主性对现代性进行本土化改造,将古城还原成为一个活态的、属于原居民的空间。与此相应,平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构的文化空间中,凭借节庆化的制度安排,形成了一种向外积极舒展的认知图式,使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间具有节日的娱乐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不容忽视的是,全球化资本与现代技术的肆意入侵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走向,文化的主体性容易缺席或被分裂。平遥经验的启示意义在于,文化主体的能动性发挥是平遥从“地方”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阁 《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包括广泛的社会群体,民俗物质层面的传承和利用必须把握适当的度,而民俗精神则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怎样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民俗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民俗的核心要素。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界、社区群众等齐心合力,才能把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