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新媒体文化是随着新媒介的出现,以新媒介为载体、以新媒介的表达方式为特征的当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国外新媒体文化发展迅猛,尤其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新媒体文化占有了绝大多数的媒体资源,成为新媒体文化的引导者,掌控着新媒体文化的话语权。新媒体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政治运作模式,催生新媒体经济,但西方新媒体文化渗透、文化消费主义也时刻在威胁着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综观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新媒体文化的发展现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中国新媒体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这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国内学界以突发事件为背景研究政府与新媒体之间关系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新媒体正反两方面作用、政府与新媒体互动关系、政府与新媒体关系现存问题、构建政府与新媒体良好关系的对策等;国外学界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新媒体商业化历程、对"议程设置理论"过程的研究、新媒体与政府合作应对突发事件、政府打造"新媒体公共外交"新平台等。该文根据已有成果对中外学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做一述评,并为日后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在各行业较快发展的同时,劳资矛盾也更加突出,劳动争议数量有不断增加之势。一直以来,劳工权益保护问题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劳动关系中弱势群体,其非常需要快速有效的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受制于传统维权途径的成本高昂、效率低下,通过新媒体维权,成为当前劳工维权的创新尝试。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新媒体维权案例的分析发现,新媒体在维权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维权方便快捷、引起的社会反响大、维权成本低。劳工利用新媒体维权存在的问题有新媒体维权途径未纳入法律渠道,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劳工缺乏新媒体维权经验以及该途径还未深入人心等等。因而,如果要进一步推广新媒体维权途径,还需要在完善新媒体维权立法、提高新媒体维权认知度、建立舆情监测和处理机制、维护新媒体维权公信力等方面对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广泛进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分析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并准确把握新媒体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的挑战,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构筑新媒体教育阵地、加强新媒体文化素养是新形势下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新媒体正在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其中,新媒体产业的盈利问题既是媒体理论发展的学术要求,也是新媒体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从传播形态变革的角度入手,分析新媒体的盈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2):234-239
新媒体及其传播的自由、开放、大众、平等、即时、海量等特性,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起挑战和冲击,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理性回应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挑战,关键是找到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路径,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媒体相融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新媒体文化,坚持辩证施治,确保新媒体空间长久清朗。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体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和关注,正日益成为青年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新平台。新媒体正在通过其建立的虚拟空间日益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关注新媒体的影响,主动研究、积极利用新媒体,抢占新媒体阵地,使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不断开拓育人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突发事件中往往生发出众多不同类型的新媒体舆论,由此造成的新媒体舆论偏向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了突发事件新媒体舆论场域的复杂性。从这个特殊视角细致分析突发事件新媒体舆论偏向的谣言、背景与恶搞等三种类型后发现,三种类型的新媒体舆论偏向在不同突发事件之中有程度强弱的表现,均造成明显的新媒体舆论偏向影响。突发事件新媒体舆论偏向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而其治理方法应在凸显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工具性应用的基础上,强化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以及政府公共信息治理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经济新常态下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工作压力不断增大,新媒体在就业工作中得到了大量应用。本文分析了当前就业现状和新媒体对就业工作中的影响,梳理了新媒体在就业工作中的应用,并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提出了借力新媒体、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视阈下,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积极利用新媒体构建舆情监测与引导平台,净化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环境;利用新媒体打造党员党性修养的培育平台,实现新媒体文化与党建工作相融合;利用新媒体搭设朋辈教育平台,将学生党员培育成网络"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11.
高速更新迭代的新媒体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在不断改变社会治理的条件与环境。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形塑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也使当代社会治理获得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本文对新媒体技术、社会治理、现代化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分析了新媒体技术对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几点引擎作用,提出更高效发挥新媒体技术引擎作用的若干思考,以期为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治理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2.
当区域发展原有的竞争优势减弱,区域发展面临重要转型,新媒体在文化软实力构建及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从新媒体与区域文化软实力共生助动的背景展开,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湖南等文化大(强)省(市)新时期软实力构建与传播中的新媒体应用为样本,理性分析新媒体与文化的核心关系,应尊重区域发展的差异性,着眼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避免盲目跟风。  相似文献   

13.
高校新媒体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随着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高校新媒体文化以其社会性、包容性、自觉性的文化特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政治倾向、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和个性心理,他们思想文化的变化,必将影响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层面的变迁,为了繁荣和发展高校新媒体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高校新媒体文化的核心特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构建高校新媒体文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的发展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作用和影响。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新媒体发展速度和影响力远超传统媒体,其对旅游发展有着更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研究分析表明,新媒体与“游客凝视”实质上是表现为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新媒体对游客“凝视”起着先导作用;反之,游客凝视并非一成不变,游客对差异化事物的追寻和实地的旅游体验反馈亦可反作用新媒体这一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文章以重要新媒体微信为例,解读新媒体与游客凝视双向互动关系,并探讨二者的互动机制:微信主要从定点性、及时性、偶然性、定制化、微内容五个方面影响游客凝视;游客凝视通过聚合性、时效性、扩散性和反馈性、丰富性来影响新媒体。并据此提出从危机的应对与补救、地方文化特色的保持、凝视域的全面兼顾、虚实对比的感知平衡四个方面来解决二者互动时出现的问题,使其保持持续有效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敢旭玫 《理论界》2014,(2):191-193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持续提升,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渐深入。新媒体网络社交的互动性、社群性、影响性增强,故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参与更具有效性、公共性。大学生的网络公共参与行为发展了大学生的维权、监督等公民权利意识。通过考察大学生网络新媒体参与中公民身份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几个维度的体现,本文探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的网络新媒体参与作用,并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33-238
我们正处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数字技术拓展了我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丰富了我们交流的方式,也改善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依托报纸、书籍、杂志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承直接受到来自大众文化传播、外来文化输入和数字化娱乐推广的冲击。面对冲突和挑战,必须融合新媒体数字技术,依托新媒体传播平台,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不断开辟出新的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之路。  相似文献   

17.
链接作为新媒体的常态性传播技术,其在推进网络信息迅捷传播的同时,也一再引发侵权行为。新媒体传播中的链接侵权主要表现为浅链接侵权和深链接侵权两种形式,浅链接侵权的发生主要源于我国新媒体行业缺乏严格的"先授权,后传播"的版权意识,而未经许可的深链接侵权则源于新媒体服务商对"避风港规则"的滥用。链接侵权行为对新媒体传播秩序造成很大危害,亟须从立法、司法、执法和媒体行业自律层面予以有效规制。我国应加强对新媒体链接技术的制度规制,要通过典型判例明确相关行为指引,要强化新媒体传播者的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18.
传统纸媒如何应对新媒体之强势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以网络和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迅速崛起,对传统纸媒形成强烈冲击。无论是瓜分广告蛋糕,还是争夺话语权,新媒体都已成为传统纸媒的强劲对手。特别是青年、高学历人群等受众,对新媒体的认同度大有超越传统纸媒之势。他们通过新媒体交友、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通过新媒体购物……他们可能一个月、甚至一年不看书不看报,但他们很难做到连续一周不上网不用手机。对传统纸媒来说,新媒体的强势崛起,真的是“狼来了”。如何应对,已成传统纸媒亟须深思、亟须实施的事关生死的战略性课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作为新兴传播形态,因其用户规模庞大,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持,也是法治传播的核心主体之一。新媒体法治传播具有传播属性和法律属性,其主要的特征为传播主体多元化、信息体量爆炸式发展、传播方式呈现交互性、信息的价值多元以及传播内容碎片化。卢曼的“功能—结构主义”作为社会理论,可用于研究新媒体在法治领域的传播功能。新媒体法治传播功能的内容构成可分为政治功能、法律功能与社会功能。其法治传播功能发挥具有一定限制,原因是面临着规制不足、主体泛化、伦理失范的现实困境。对此,通过新媒体治理法治化、建设“价值—技术”多元依法治理制度体系、完善新媒体从业人员自律机制三条进路可以实现新媒体法治传播的功能优化。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与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的根本是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志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减少多元文化中错误思潮的不利影响。在新媒体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着眼于新媒体管理的立法、意识形态安全各项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以及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群众思想进行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