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老子道的思想体系的主轴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一种超越常识、超越经验的方式来理解《老子》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更能领略《老子》的精神与道家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晁福林 《江汉论坛》2004,2(11):84-90
<老子>的帛书本、郭店楚简本与传世本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记载有歧异处.专家或认为老子从未讲过此语,而只讲"无为而无以为";或认为此语正是老子思想的表达.本文认为老子道论中的"无为"观念确曾导致"无以为"的结论,但随着老子学派思想的发展,清静无为的思想逐渐转变为"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进取的观念."无以为"和"无不为"的说法并存于<老子>书中恰是它存在着不同发展阶段的一个说明.专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揭示了老子思想不同发展阶段的"无为"观.在战国秦汉之际社会大变动的形势下,道家"无为"理论的重大变化,适应了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个变化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道家理论活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老子赋予"道"以自然、无为的属性,其"无为"思想蕴含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内在哲理和客观规律,以此为人们确立一种自然无为的行为模式,并试图借助这种行为模式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深刻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真义,对于正确解读自然无为与生态智慧,处理好尊道而为与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为而不恃与价值回归,坚持无为而治与管理创新,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纠正人们在老子"无为"思想认识上的消极和退缩主义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子"无为"思想的主旨在于"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为"为方法和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无为"与"有为"具有高度相关性和辩证统一性,体现为领导过程中的"无为而治".历史上传统文化之间的融通与现实中社会实践的融通,是老子"无为"思想经久不衰、放射光彩的写照.从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的角度践行"无为而治"思想,要求当代领导者必须树立亲民为民思想、遵循与时俱进路线、坚持柔弱制胜原则、崇尚不言之教信条.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处世思想两大主流之一。老子的无为哲学是一种受挫者的哲学,是人们不得意时一剂心理疗药。  相似文献   

6.
"无为"思想贯穿于整个道德经之中,是老子哲学的精髓,老子从道法自然的观点出发提出并论述他的"无为"政治主张;认为作为统治者就应当以无为的方式来治理国家,从而达到"无不为"的结果。"无为"思想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高兰 《阴山学刊》2002,15(2):71-72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8.
老子思想的根源是"自然",其"自然"思想与大自然有密切联系,老子思想直接受到自然现象的启示,老子柔弱无为的辩证法思想是其自然思想在社会领域中的延伸,老子的道也具有自然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姜涵 《理论界》2013,(4):147-150
《老子》阐述了一系列政治哲学,"无为"是理解"老子"的关键。"无为"并不是消极遁世,而是以此为径,达至有为;无为的本质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在"无为"理念的指导下,"以百姓心为心"、"治大国若烹小鲜"等思想也体现了"民本"意识。当前我国正深入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此过程中,政府要以广大民众利益为本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且不断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刘华军 《船山学刊》2008,(4):111-113
自然的整体有机论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之“道”乃天地之“遗”,是自然之本性,是连接人与世界万物之纽带。“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于是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乃“圣人之德”,无为而又为。以此可以看清老子的整个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1.
《吕氏春秋》倡导重农的政策思想主要是对《老子》“圣人之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朴”的政治哲学,“不尚贤”的政治主张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情怀。《老子》与《吕氏春秋》之间有两条主轴贯穿始终:一是以老子政治哲学为主的道家“无为”思想,《吕氏春秋》将其浸透在重农政策中;二是《周易》、《老子》思维方式在《吕氏春秋》中的体现,具体表现在《吕氏春秋》的言说方式和言说内容具有正反相合、注重“天地人”三者融通与和谐的整体性思维特点。而《周易》、《老子》的流传与演变,为《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言说特点提供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2.
“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在“无为”指导下的作为,同认识、心性领域的虚静无为相对,属于行为领域内的无为;在老子“无为”治国思想中,是朴治无为前提下的作为,同功利有所作为有明确的区分。朴治无为是老子无为治国思想的中心,属于纯理论方面的探求,在具体理论运用中就表现为术治无为,在治国行为过程中则表现为“为无为”。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辩证法三大规律及辩证法一系列概念、命题都有所涉及。对老子的"无为"思想,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论老子无为治国思想中的闪光点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作为一种治国思想,是建立在老子的“道”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老子谈论了统治者应有的品性,通过正面借喻的方式来阐述其治国思想,同时对统治者提出了告诫,这些都是老子治国思想的闪光点。但是,由于老子治国思想所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道家从老子起就极力主张自然无为,然而这种思想绝非道家独有。实际上,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也主张自然无为。关于这一点,却很少被人注意到。本文将以《论语》为主,谈谈孔子自然无为的思想。首先,我们应对自然无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自然”,并非指自然界,而是指“本然”,即事物本来的样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中的“自然”即这个意思。“无为”也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掺杂个人的主观臆断,一切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淮南子》对“无为”有一个很大篇幅的解释:“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  相似文献   

16.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中,其实质是"自然主义",是"无为"政治"."自然"的原理是先在的,其功用通过相对性具体性表现出来,既独立于经验又具有经验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道法自然"指向万物"法自然",皆以"自然"为本,因此,"人法自然"内在于"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之中."无为"与"自然"具有同一性,其对立面是"人为".老子反对"人为",符合"自然无为"的逻辑,亦是"道法自然"在人类社会的落实.不是人为的强制、干预和设计,而是以"自然"为法的"无为",才是从哲学本体高度上决定人类行动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7.
老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然,自然也是老子美学思想的最高法则.这种自然美学价值观立论于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社会价值观基础上,它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以"道"为核心价值的宇宙美学观;二、以"无私"为核心价值的自然社会美学观;三、以"无为"为核心价值的自然精神美学观.  相似文献   

18.
老子作为"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他的伟大是同中华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孔子创建了一种以"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为中心的"道德性的人文主义"的思想范式,而孔子对于"性与天道"的形而上学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建构。老子的伟大就在于"原创性"地建构了一种"性与天道"的形而上学,它同中华精神结合在一起,成为儒、道两家共同的"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普遍架构。老子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刚柔相济、能屈能伸、生生不息、永不穷竭的精神动力。老子所主张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也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增强了柔韧耐久性和博大宽容性。  相似文献   

19.
刘新华 《理论界》2005,(10):84-84
文章主要阐述了老子"无为"思想的来龙去脉和演绎状况以及今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哲学中强调"道法自然"、"自然无为"、以"无为"而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当今世界水资源缺乏等多种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失衡事件已引起普遍的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如节约能源、退耕还林等保护生态环境以达到生态和谐的补救措施,无一不体现了老子哲学中的"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无为"与"无不为"的矛盾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