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盈莹 《南方论刊》2007,(6):72-72,61
假新闻,是指不真实的"新闻"。是带有某种鲜活独家的意味、吸引受众关注,不具有大众传播价值的虚假信息。新闻,是对客观现实的报道,当新闻成为一种产业之后,新闻真实便逐渐产生异化。新闻报道的失真、失当不仅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对公众造成不良的精神辐射而且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严重下降。2006年十大假新闻盘点,在"五胞胎"的报道中媒体对假新闻所持的暧昧态度,直接反映了新闻的异化。  相似文献   

2.
假货横行 ,害人不浅 ,新闻也不能例外。 2 0 0 2年初 ,上海一家新闻业务期刊对上年度一些媒体炮制的五花八门的假新闻进行盘点 ,在此基础上评出 2 0 0 1年度全国10大假新闻 ,并授予了相应的“荣誉称号”。这些假新闻在传播之初 ,曾经让多少人为之惊奇拍案、感奋不已 ,曾经让多少人毛发倒竖、热血上涌 !因此 ,这里有必要将其一一罗列重温。这 10大假新闻分别是 :1 最富想象力的假新闻 :上海将建 3 0 0层、能容纳10万人的摩天大楼 ;2 最匪夷所思的假新闻 :错位夫君夜换娇妻 3 0年 ;3 最伤中国人自尊的假新闻 :世界 10大污染城市中国竟占 8个…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虚假新闻大有蔓延之势,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界的信誉,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虚假新闻制造传播的主要原因有权威信息不畅和应急反应缓慢、追逐经济利益、媒体行业自律不够、从业者素质较低等原因。打击虚假新闻,除了以新闻职业道德约束为行业惯例外,还需要有法律法规的制约,特别是应严格追究制造传播虚假新闻者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4.
李志 《南方论刊》2006,(12):82-83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界的行规行纪。无数新闻工作者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情况屡屡出现,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本文试就虚假新闻的表现、危害及治理对策进行探讨。1.虚假新闻的表现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新闻工作者自身也存在重要的因素。应该说,多数虚假新闻是由于新闻工作者自身政治责任心不强、思想修养差、作风不踏实造成的,虚假新闻的具体表现为:1.1凭空捏造型。也就是纯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2005年美国…  相似文献   

5.
假新闻为什么屡禁不止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其因素很复杂 ,归结起来 ,市场竞争、政治功利、受众心态、名利思想以及新兴媒体的便捷等因素都会造成假新闻的滋生。如要有效地扼制假新闻的出现 ,新闻把关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虚假新闻图片现象之综述着手,认真探究虚假新闻图片的成因,并结合数字化时代这一背景,探讨规避虚假新闻图片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2002年“3·15”期间,为配合新闻打假,《中华新闻报》列出了近年来十几篇影响恶劣的假新闻,引起新闻界与读者极大的愤慨。那么,这些光怪陆离、亦真亦幻的假新闻,是如何出笼的?登载假新闻的报纸刊物又是如何把关的?其实,制造假新闻的动机说来也简单:大多离不开“名利”二字。造假者与昔日的“客里空”一样,急于出名,又不愿辛苦,往往听风便是雨,还以为抓到了什么珍闻。比如《家庭连环悲剧猪吃娃》一稿,据作者称,素材是流传在小镇街头的一个故事,他听后觉得“有价值”,匆匆完稿就寄给了西安一家生活类报纸。几天后,他…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图像处理的便利性,为图像的修改和图片制假打开了"后门"。一张新闻图片通过图像处理,会变得面目全非,让人真假难辨。新闻图片制假,不是技术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从业规范和职业道德问题。仅凭技术手段是很难从根本上杜绝假新闻图片蔓延和传播的,重要的是媒体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观。  相似文献   

9.
模糊与精确是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的一对矛盾。在新闻语言中正确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可以使新闻语言更加生动准确,新闻事实更加吸引受众。反之,如果两者的关系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在新闻表述上横生歧义,甚至会造成虚假新闻。新闻工作者如何在新闻语言的表述上把握好“精确”与“模糊”的辩证关系,从而确保新闻的真实,杜绝任何形式的虚假新闻,这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赵金桂 《理论界》2006,(4):114-114,118
虚假新闻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社会公害。防范虚假新闻,除健全审查制度,严格把关外,还应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强化自律意识,做到克服追名逐利的思想,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克服锦上添花的思想,在任何情况下都把真实性当作新闻的生命线;克服投机取巧的思想,坚持深入第一线采访,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虚假新闻传播的社会动因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婷 《河南社会科学》2014,(11):102-105
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有着复杂的社会动因,防范虚假新闻要做到以下几点:做好制度设计,增强媒体自律;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引导网民理性参与;强化外部监督,形成监管合力;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做好舆情应对。  相似文献   

12.
网络虚假新闻的诱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网络虚假新闻屡禁不止的现实,对网络新闻造假的诱因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非常有必要.从新闻产品的需求分析,网络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范围、水平、层次、质量、技术等各方面存在的不适应性导致新闻数量的相对过剩与价值的相对不足激化了供需矛盾.从受众的打假成本分析,治理新闻造假的成本过高促使受众对虚假新闻置若罔闻.从广告商、投资商的控制到新闻从业者的利益分析,市场竞争激烈诱使广告商、投资商、网络媒体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为从根本上防治虚假网络新闻,应建立正确的利益引导机制、公平的利益约束机制、开放的打假防御机制,化信用危机为发展契机,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3.
每到年底,新华社便按例要评选出当年度的国际、国内十大新闻.然而,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就在评选结果即将揭晓2003年的日子只剩下最后8天时,重庆市开县川东北气矿“12.23“井喷特大事故以毁灭243条鲜活的生命为代价,“挤“进了国内十大新闻之列.……  相似文献   

14.
新闻真实性是社会政治舆论导向、社会进步发展、人民生活、新闻自身生存的需要。而产生虚假新闻的原因有四:一是社会政治目的造成的。让人说假话,不敢讲真话。二是个人猎取名利造成的。为了名和利,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三是新闻媒体竞争造成的。四是网络的发展状态造成的。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应做到:一是要求记者深入实际真诚采访,发扬调查研究传统;二是加强新闻内部监督,建立受众监督制度;三是建全新闻法律法规,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新闻失实、虚假新闻严重损害了媒体形象和公众利益,采访调查粗糙、经济利益驱使、追逐政治利益、责任意识不强、新闻法律体系不完善以及自律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是引发媒体诚信危机的根本所在,必须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强化监管职能,注重队伍建设入手重塑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公信力是大众媒介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下我国大众媒介在发展中存在虚假新闻泛滥、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导致媒介公信力渐渐下滑.大众媒介公信力应通过加强新闻法制建设、健全相关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树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观等路径加以重塑.  相似文献   

17.
试论虚假广告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假广告常常误导、欺骗消费者 ,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甚至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应从十个方面加强对虚假广告危害的防范  相似文献   

18.
传媒工作者经常会面临这样的伦理困境,得在新闻职责和作为公共伦理的社会道德之间、知情与隐私之间、传播先进文化与商业化运作之间、遵循客观公正原则与有偿虚假新闻之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9.
胡劲 《南方论刊》2005,(10):55-55,52
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时刻不忘职业道德操守,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和责任。当前加强行风建设的春风正吹遍全市各行各业,肩负报道新闻事实,实施舆论监督职能的新闻记者就更有必要加强自身建设、以良好职业操守,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鼓与呼。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新闻界出现了一些置职业操守于不顾的不正之风,一些记者,借采访之机、吃拿卡要、以权谋私、搞有偿新闻、甚至搞假新闻;或者你给我好处,我给你唱赞歌,好处多一点,调子就高一点,好处少一点,调子就低一点,甚至公然索贿,敲诈勒索……据报载:年…  相似文献   

20.
从1976到1986的十年,对《内蒙古日报》来说,是不平凡的十年,是催人奋进的十年,是改革的十年。如果把这十年的《内蒙古日报》与“文革”十年的《内蒙古日报》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十年,反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本文仅就《内蒙古日报》近十年来的变化,作重点纪略,供新闻研究工作的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