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家新坚守"知识分子"写作立场,以叙事长诗《回答》完成了对历史、生活的回顾和反思。以"个人化"的生存经验折射历史、社会的发展症候,以承担者的姿态对生存状态提出质询。通过对时空的混搭建构、复调叙事等修辞艺术,以私人经验介入历史的叙述,拉近与历史、真理的距离,达到对当代社会的反思,显示出知识分子的对国家、民族的深切担忧。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林东 《河北学刊》2005,25(3):71-74
瞿林东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统一进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考察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考察历史上人们在历史文化认同问题上的思想观念的发展;而从历史认同的传统、文化认同的传统等角度论述这种思想观念之发展尤其需要加强。许殿才对先秦到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进行了考察,指出这种认同对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产生了积极影响。李鸿宾从西晋江统的《徙戎论》的冷落命运谈到隋唐“天下一家”的格局,认为排斥文化认同的狭隘民族观念并不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势。向燕南认为,从10世纪到19 世纪的中国史,无论是分裂阶段,还是统一阶段,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意识都在不断发展和加强。周文玖论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大中华的民族意识对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坚持的深层次作用,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的胜利。张越梳理了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共同纲领》所展示的民族认同思想的发展脉络,认为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促进全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 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原因或因素是什么?自从人们用文字记载历史以来,就产生了各种关于历史的学说,不同的历史学说则给予不同的回答。古代希腊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地理环境、人们的心理状况以及社会结构都对历史运动发生着显著的影响。在欧洲中世纪,在历史领域内,神学占着支配地位,天主教主教奥古斯丁右《上帝之城》中断言:“世界上除了上帝之外,再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存在,除了上帝的启示外,再没有什么人类的历史。”他认为,整个历史都是神的信徒和撒但的信徒的斗争史。托马斯·阿奎那则认为,一切个别的存在、个别的历史事件都是偶然的,但从整个宇宙来看,有一种绝对必然的存在,即上帝。这些历史学  相似文献   

4.
《松游小唱》是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创作的万言长诗,该诗在四川地方文学史乃至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都可谓沧海遗珠。《松游小唱》及其主人董湘琴的被发现,引发了世人的称道和学界的研究热情,5?12汶川大地震后出现了“董湘琴热”、探访“松茂古道热”。这首长诗属于标准的地志文学,是诗人对晚清松茂古道的一次民间行吟考察。文章以想象与意象地理中的《松游小唱》与历史中的松茂古道的地理文化内涵及演变为考察对象,探讨文学与历史、文学与自然地理的关系,从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长诗,再一次掀起铁人文化艺术创作的高潮,诗人以炽烈的激情和艺术张力,为大庆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描绘出一幅悲壮、感人、美丽的画图。评论者认为:诗言志、诗缘情、诗若人——是每一名诗人应该走的诗化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6.
历史合力与历史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长期以来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公认命题。但对这一命题的精微含义,过去缺乏深入的探讨,某些论证不够严密,以致存在不同的理解。近几年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历史是所有的人创造的合力,应该改用“人们创造历史”的提法;一种认为,上述提法是科学  相似文献   

7.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有离开历史本体来探讨历史认识的倾向,对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虽然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但有否定其客观性、重返唯心史观之嫌。笔者认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在新的历史奈件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所必须认真研究的新的课题。历史认识仍然应当坚持唯物史观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来把握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知识、历史认识既有其主观性的一面.也有其客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责任和历史原因 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却被中外反动势力残酷地绞杀了。 笔者认为,中国大革命的失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造成这次失败的主要历史责任应由共产国际来承担。  相似文献   

9.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由于作者本身世界观和当时社会的局限,以及唐玄宗本身历史功过给人留下的印象,造成这部作品主题思想的复杂性,众说纷纭.一般认为:这篇长诗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行径,揭露了中唐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对他们的爱情悲剧只是稍有同情态度.人们大多认为这是一篇讽刺之作,但笔者却认为:这是一曲回旋曲折、宛转动人、哀怨缠绵的恋歌.  相似文献   

10.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有离开历史本体来探讨历史认识的倾向,对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虽然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但有否定其客观性、重返唯心史现之嫌.笔者认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所必须认真研究的新的课题.历史认识仍然应当坚持唯物史观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来把握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知识、历史认识既有其主观性的一面.也有其客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诗与历史关系的争论始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亚氏认为诗比历史更能表现普遍真理;旧历史主义则认为历史第一性,文学是虚构的文本;新历史主义颠覆了亚氏和旧历史主义的文学与历史观认为文本与历史相互影响,文学与历史各自的作用都不可忽视。新历史主义建立的"大文学"观使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延展。  相似文献   

12.
钟志清 《人文杂志》2020,(10):78-85
马萨达叙事在20世纪以来的犹太民族记忆历史上意义重大,历来备受中国犹太研究界关注。在多数中国学者看来,马萨达叙事中犹太人宁死不愿沦为罗马人俘虏、集体自杀的行为堪称"悲壮",象征着犹太民族酷爱自由、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近年来学术研究也开始关注马萨达叙事在当代以色列接受中的政治与社会形态。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在巴勒斯坦地区风靡一时的希伯来叙事长诗《马萨达》的解读,可以看出犹太复国主义者如何对马萨达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变形处理,使之适应现代以色列民族国家创建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3.
林超 《理论界》2013,(9):49-53
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是对过去经验的重演,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通过对证据的批判研究和历史情境的把握,历史学家可以在自己心中重演古人的思想。他既反对有着自然科学化倾向的实证史学,也批评"剪刀加浆糊"式的历史编撰学。他强调了历史思维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历史学有着自己特殊的性质和独特研究方法,并指出历史真理的标准乃是历史观念本身。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中国的诸种理性中,历史理性居于主导地位,它起源于西周初年对天的怀疑和民心的发现,表现为对历史变化及其恒常根据之关系的理性思考。先秦儒家发扬光大了这一传统,认为历史变化有常规可寻,变与常是统一的。他们还提出天人合一、古今一体、性习相待的观点,在历史的推动力量、历史的演进样式以及历史的内在根据等方面,拓展了历史理性的领域。在他们看来,变与常的统一是历史的本质,也是历史运动的原因。这与古代希腊的实质主义传统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实质是历史决定论,而不是历史选择论。文章认为,历史决定论并不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但历史主体的历史选择本身就是受主体需要、客观条件、历史规律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唯物史观在哲学史上变革的实质就在于科学地揭示了历史选择的决定论根据,从而为历史主体自觉地创造历史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6.
姚军毅 《学术研究》2000,42(7):11-18
本文认为,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宿命论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部分人阙失了理想,因此有必要继续探讨理想、价值与历史本体及“必然”的关系。作者从对历史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认为1、历史在现实与理想的相互作用中生成;2、历史的“必然”内涵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晓东 《理论界》2005,3(11):36-37
邓小平善于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在他的理论中充满着历史智慧。他认为历史是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强调要全面、科学地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8.
江华 《学术研究》2006,1(12):92-97
福山和沃勒斯坦的历史趋势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何种历史的终结。福山认为自由民主社会将终结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史,沃勒斯坦声称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体系将面临崩溃。二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两种不同的历史趋势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演绎的结果,福山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单线进步的和欧洲中心主义的,沃勒斯坦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多元的和全球性的。三是历史的终结和主体的实践。福山认为在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后,人们的实践是消极的,所获得的只是物质的满足;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历史终结后,美好的社会只是一种可能,因而主体的实践变得非常必要并且意义重大。总之,两人的历史终结论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西方世界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前景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同志用了不少篇幅讲述历史。其中《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香港基本法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等文章将“历史”二字置于标题中,可见邓小平同志对历史这门科学是何等重视。通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认为邓小平同志讲历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于:1、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3、以史为鉴,制定现行政策;4、正确评价历史人物;5、教育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不忘历史,永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在《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20.
论波普尔的历史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发展理论是历史哲学中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发展遵循着必然规律,因而历史科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历史领域的必然规律。对此,波普尔有不同的看法。他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以及《猜测与反驳》等著作中,借助对历史决定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