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政课是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而高校跨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师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能力等方式,直接和间接地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明高校跨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价值,并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视角,总结得出当前我国高校跨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基层体制机制不健全、跨学段教学环节一体化不完善、跨学段师资一体化滞后和跨学段社会实践教学不足等多重挑战。为此,需要积极从健全基层体制机制、强化高校引领带动作用、完善跨学段教学环节一体化、加强跨学段师资一体化和丰富跨学段社会实践一体化等方面探寻破解路径,从而有效实现高校跨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思政课是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给思政课带来新的契机,同时思政课面临不断更新知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挑战。顺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思政课要在教材编写上推陈出新、思想认识上直面问题、教学手段上改进教风、师资队伍上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4.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为了更好的实现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需要对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和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发挥大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改进传播方式、创新传播内容和优化传播环境等具体措施,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烽 《理论界》2010,(4):174-176
高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然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却普遍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意义及其在高校中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浅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在宣传普及的内容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生活化;在宣传普及的形式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实现通俗化;在宣传普及的视野上,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实现全球化;在宣传普及的手段上,把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宣传手段结合起来,实现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杨华 《南方论刊》2013,(11):61-62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全新的形势,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文章提出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改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效果应重视推进实践路径创新,本研究着眼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存在的问题,遵循教育本质和主客体心理接受规律,通过如红色经典渗透教育、榜样力量示范教育、自创箴言内化教育、班级心理之家融入教育和信仰共建小组互助教育等创新实践路径,切实改善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效果.研究采用对比实验研究方法,验证了创新实践路径的推进显著提高了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体系的掌握程度,增强了大学生的政治理论觉悟水平;改善了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态度,强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扩展了大学生的人生目标,  相似文献   

9.
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视野来看,大数据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其引发了人们认识方式的变革,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大数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方面的紧密契合,决定它必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充分运用大数据正确认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通过不断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数据环境,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领域.文章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大学生的信仰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重要性、规范青年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角度阐述推动高校马克恩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然后从教材、教学方式、宣传渠道等方面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丰富教材、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宣传途径等方面改进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其首要任务不仅是宣传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时也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另外,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让人民大众愿接受、会应用,并给人民大众带来切身利益。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大众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是"三性""三化",即群众性、现实性、导向性和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选择恰当的路径,在现实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进行提升。这种路径选择包括讲究语言艺术、创新思维方式、突出实践特色、形成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15.
人文关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重要思想路线。当今国人的精神处境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强烈呼唤贴近实际的人文关怀,唯有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关注大众的心灵世界、不断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正视大众的差异性,采用科学合理的理论宣传方式,是人文关怀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6.
阮东彪 《理论界》2010,(6):18-19
党中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应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出发,探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江文红 《南方论刊》2016,(4):102-104
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学生影响深远但问题颇多;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目的的教学新模式成为思政课课题的研究重点。文章在综合分析当代社会背景和当代90后大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高实效的思政课教学新思路: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树立大思政的理念;线上,以网络学习为辅助形式—建立立体化学习平台,以社会实践为归宿—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学作用;线下,以课堂提问为导向—建立"生为主师为辅"教学课堂,以思政内容为核心—培养不同专业视域下的思政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兴党、富国、强民的科学理论,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贯穿于我国社会各阶层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当代中国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诉求,也是一种现实需要,更是一种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陈莉莉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9):41-42,108
推广红色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隐性教育方式,当前以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进一步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营销力度,不断提高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的现实影响力;努力建立红色文化精神产品体系,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市场渗透力和感染力;着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不断增强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验性认同。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习近平生态安全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观点,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将习近平生态安全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响应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融入过程中,要把握好融入不同课程的侧重点,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生态知识,探究其融入的现实路径,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安全观,增强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进而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