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红楼梦》甲戌本“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现存脂评系统的《石头记》早期抄本,共有十余种,其中只有甲戌本独有“凡例”。同样是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命名的三个早期抄本,已卯、庚辰两抄本都没有这篇“凡例”。“凡例”是甲戌本独有的。这种现象当然引起了红学界的重视。1927年,胡适最初购得甲戌本时,便“深信此本是海内最古的石头记钞本”。1961年甲戌本影印出版时,胡适又说:“这个甲戌本,在四十年来《红楼梦》版本研究上曾有过划时代的贡献”①。对胡适的意见,有许多驳诘的文章,其中吴世昌先生的态度最为激烈。吴先生认为“甲戌本的命名,极不科学”,甲戌…  相似文献   

2.
周兴陆 《学术界》2007,(1):109-114
《唐诗正声凡例》,是一篇具有较强理论内涵的文字,过去都认为是《唐诗正声》编纂者高棅自作的。但是本文梳理《唐诗正声》现存的明前中期各种版本,发现:现存最早的成化17年《唐诗正声》有两种,均没有《唐诗正声凡例》论诗文字。《唐诗正声凡例》最早出现于嘉靖三年的刻本上,此时距离高棅去世已一百年,不可能出于高棅之手。陈国球先生提出高棅唐诗选本对于明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等没有影响,本文从文献学角度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3.
何诗海 《学术研究》2012,(8):143-149
明清总集凡例蕴含着丰富的文体批评内容。总集分体编次的传统,使文体分类和序次同时具有了编纂体例意义,这通常会在凡例中得到阐发。总集凡例因此成为研究文体分类思想的重要文献。一些具有选本性质的总集,其作品的取舍标准,体现了编纂者对相关文体的起源、功用、体性特征、发展演变、审美风格等的综合评判,这种评判一般也会在凡例中明确揭示。因此,研究明清文体学和文学批评,对总集凡例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肖锋 《殷都学刊》2008,29(3):72-77
从历时的角度通过对“春秋笔法”诸项别称,如“春秋书法”、“书例”、“释例”、“义例”、“义法”、“春秋凡例”、“笔削”等的一一考察,认为这些名称在实质上都有共通之处,“春秋书法”是等同“春秋笔法”的,“春秋大义”经过历代的阐释和发挥,其名称逐渐走向一致,“春秋笔法”的称谓亦逐渐取代其他各种称谓成为了一致共识。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乾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原为大兴刘铨福所藏,1927年归胡适,胡适于1961年影印出版。这部抄本卷首的“楔子”及“凡例”,向为研究者所注意,学术界的争论分歧,首先关涉到甲戌本成书年代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杨国荣 《社会科学》2012,(10):113-123
实践展开于人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从本体论的层面看,人与世界的互动不仅涉及实然,而且关联可能、必然与偶然。作为行动背景的可能、必然与偶然不同于人之外的本然趋向和规定,其存在意义无法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以人的行动为视域,本体论意义上的可能、必然与偶然分别呈现为"几"、"数"、"运"。与人的活动相关的"几"、"数"、"运"在中国哲学中已得到了不同层面的关注,后者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阐释其意义提供了历史前提。从现实的层面看,"见几而作"、"极数前知"、"慎处时运"相互联系,构成了实践过程有效展开的综合前提。  相似文献   

7.
黄志立 《北方论丛》2021,(1):126-137
赋注由常规的注音、释词、句解到后来重凡例、擅题解、撰序跋等批点形态嬗递的过程,其内在理路是由释义而训理,在"尊题"的原则下兼采批点、品评、注解、阐释等法,考订翔实,注重理据,得以疏文达意,开示匠心。而汇注是赋注的一种特殊形态,因多人共注而成,所以呈现出不同的赋学理念。"汇注"虽集中了"他注"与"自注"中的训释字词、串解文义、文献征引、注音等特征,然又迥异二者,因其在凡例、序跋、题解、名物考释、校勘辨伪等方面均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批评文体的明清文集凡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清时期,图书编纂中撰写凡例之风日盛,集部著作也不例外.从文学学术看,明清文集凡例包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内容,集中体现了编纂者对许多文学根本问题的看法,是研究特定时代文学观念、文学批评的重要史料.形式上,凡例以排比科条为主要特征,长短不拘,结构自由而近于松散,与诗话、文话等比较接近,而迥异于序跋类批评文体.入清以后,文集凡例篇幅趋长,在结构、层次、逻辑上都呈现出精心结撰的倾向,并逐渐摆脱对成部著作的依附,衍变为一种独立而活跃的文学批评文体.  相似文献   

9.
既有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时间观念已经受到了挑战。但这种挑战并不是用另外一种现成的时间观念来代替它,而是追问任何一种时间观念是何以可能的,亦即揭示一切时间观念的本源,从而重新给出时间观念。通过对现象学、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时间观念的分析,可以发现,时间观念产生于从"无间性"到"有间性"的递转之中,而此"无间"即是"当下",亦即生活本身或存在本身。由当下释放出过去与未来,于是"历史"、"传统"等观念才得以可能。这就是生活儒学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10.
<正> 沈德潜的诗论,虽有“格调”、“性情”、“论法”诸端,然究其根本,则无不归于“温柔敦厚”。其《国朝诗别裁集》凡例云: 诗之为教,不外孔子教小子教伯鱼数言,而其立言一归于温柔敦厚,无古今一也。在《说诗啐语》中更认为: 温柔敦厚,斯为极则。对于沈氏极力强调的这一“诗教之本原”,历来非议者颇多,如稍后于沈氏的袁枚就曾提出针锋  相似文献   

11.
从历时的角度通过对"春秋笔法"诸项别称,如"春秋书法"、"书例"、"释例"、"义例"、"义法"、"春秋凡例"、"笔削"等的一一考察可知,这些名称在实质上有共通之处,"春秋书法"等同"春秋笔法","春秋大义"经过历代的阐释和发挥,其名称逐渐走向一致,"春秋笔法"的称谓亦逐渐取代其他各种称谓成为一致共识.  相似文献   

12.
冲突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城市交通系统内部也同样存在潜在的冲突因素.通过对目前"小汽车进入家庭"的发展趋势分析,认为"囚徒困境"乃至"公地悲剧"的发生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建议应该加强城市交通政策的研究,利用城市交通政策的调控与引导.使城市交通以最合理的方式运行.  相似文献   

13.
"真"与"可能世界"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前者表明的是命题与命题之外的现实世界中事态的符合,而后者表明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事态在相对同一的基础上如何以现实世界为基础表述出来,二者相互结合才能使我们适度精确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及其所指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陈卓 《理论界》2010,(4):133-135
本文试图通过对"对于"在古代汉语中的用例,来找到作为跨层结构的"对于"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对于"之间可能的源流关系,并讨论了前人对"对于"来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涉及的是一个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我们找不到通达各主体之间的公共桥梁,那么,是不可能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的。这就需要尝试引入一个新概念——"精神青春期"。要理解各主体之间审美判断中的"共通感"问题,非"精神青春期"概念莫属;"精神青春期"概念的引入,为我们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卜辞"瞽某监同"中,"瞽某"是乐官,"监"训为"察","同"是"同律",即以"铜"制作而成以平均音乐的律管。"瞽某监同"是乐官"瞽"听察"同律",听察同律的含义可能是考察中声以定同律,也可能是通过同律以平均音乐,更可能是通过同律听察军声以诏吉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民国视野"的出现,不仅有重要的史学意义,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史学上,民国在时间上的确定性,为"未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一种断代考察的可能;作为一种用"空间"结构文学史的新范型,可以帮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回到正常的时空结构之中;而作为一个中性历史空间,可以避免"现代"抽象空间对"人"和"文学"丰富性的压制,从而可以最大可能彰显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丰富性。作为一种"方法"的存在,"民国"为文学史研究加入了"空间"维度,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打开了丰富局面。  相似文献   

18.
<正> 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现存十六回(1--8回,13--16回,25--28回),卷首有凡例五条,线装四册。原是清咸丰年间藏书家、大兴刘铨福收藏;1927年归藏胡适,1961年5月由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朱墨两色套版影印本,与广大读者见面,并附有胡适写的《跋  相似文献   

19.
周宁 《天津社会科学》2011,(5):101-113,160
中国形象作为令人紧张的"他者",纠缠着日本现代性自我构建的过程,表现出日本现代性身份认同的特有焦虑。离开"中国",日本的现代性既可能迷失自我,又可能迷失世界。在"西方"与"中国"二元对立的"他者"之间,"日本什么都不是",越是意识到这种现代性身份危机,日本就越发强烈地希望从仰慕西方贬抑中国的"文化势利"取向中确认自身。"陷害"日本现代性身份并进而"诬陷"中国形象的致命观念,恰好是西方现代性。跨文化形象学不仅关注特定国家地区中国形象的特征与历史,更重要的,还有表现在个别国家中国形象上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流动以及其中显示的西方的中国形象霸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法国著名学者朱利安(Francois Jullien)教授提出"间距"的概念,试图重建自我与他者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打开中西对话可能的方式,"间距"概念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中西二元对立思维,强调对话者的独立姿态,这对于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探索具有启发意义。由笔者提出的"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理论,肯定了异质文明间比较的合法性。"间距观"与比较文学"变异学"有着相近的立场,"和而不同"的同时又能"和实生物",在对待差异性问题上两者皆发现了打开东西方文化对话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