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湖南十二岁幼女产子"事件的新闻援助报道中,一些媒体在顺应民意的掩护下,为了新闻而新闻,形成大规模的媒体围观,进而导致舆论倒逼现象的出现。这既是媒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导致的媒体责任偏移,也与弱势群体寻求帮助、受众热衷于看热闹有关。要充分发挥新闻援助彰显社会正能量、促成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等优势,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不但要坚持新闻规律严把新闻选择关,而且要坚持人文关怀进行合乎伦理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2003年非典之后有了长足发展,对其在汶川地震中的快速反应和公开报道津津乐道。然而,鲜有学者深入研究报道的架构问题。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结合新闻框架理论,从新闻主题、新闻材料运用以及文字表达三个层面对该报纸的汶川地震报道进行了考察,并由此总结出我国传统主流媒体近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呈现出的新闻框架特色。  相似文献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突发性事件。本文从议程注意周期视角出发,以澎湃新闻对H7N9型禽流感和新冠疫情的报道为例,研究中国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框架及其演变历程。研究认为,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网络新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议程处于上升期、维持期和下降期时有着不同的报道模式与特点。同时,本文也对演变历程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对媒体和媒体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用社会冲突理论和批判话语分析方法,以广东"乌坎事件"为例,分析当前社会转型期国内群体事件电视新闻的话语特征与创新路径。当前我国电视新闻在报道国内群体事件时,存在刻意回避或删减社会冲突的情况,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单向性。国家和电视新闻媒体有必要借鉴社会冲突理论从调整新闻理念、媒体功能定位和创新内部话语机制等方面入手,发挥电视新闻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争议性事件的报道与再现,是考察大众传媒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场域。本文整合社会学与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话语资源,分析和研究了争议化传播的社会背景,反思当前媒体对争议性事件报道的处置手法与模式,探讨了从再现争议到价值协商的争议性事件报道与传播的利益诉求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3月20日华龙网和南方报业网两家媒体各自网站上公布的新闻为样本,依据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从话语的标题、结构及风格的角度,对两篇报道进行分析。发现本地媒体和异地媒体对同一件事件的报道中,叙述的立场、角度和中心皆存在差异。表明新闻的制作是直接地与社会实践和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又间接地与新闻媒介的机构环境、宏观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环境敏感期",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媒体的关注报道。针对2012年10月22日爆发的宁波PX事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网和英国BBC中文网两家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人民网和BBC中文网在宁波PX事件的不同阶段其报道数量、报道议题的设置、消息来源的选择、事件归因的报道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性。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英网络媒体的报道分析,对宁波PX事件的原因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美国媒体对华报道中出现的倾向性态度一直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基于媒体国际新闻报道态度模型,记者对报道态度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对负面新闻的接受程度和新闻的重要程度。仅当社会对负面报道的接受程度较高时,媒体内部报道态度才会出现差异,即关联度较高的记者会倾向于负面报道,关联度较低的记者则倾向于正面报道。基于《纽约时报》对华新闻报道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纽约时报》记者比非《纽约时报》记者负面报道倾向性更高,新闻工作者相较自由记者更倾向于负面报道,这表明美国媒体对中国新闻的负面报道现象源于美国民众对中国新闻存在先验偏见。  相似文献   

9.
重大国际事件新闻是当代媒体竞争的重要阵地。对于报纸媒体,尤其是都市类报纸媒体来说,抓住重大国际新闻热点题材、持续不断地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做重点的“包装”,已经成为都市报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塑造自已的特色或品牌,藉此壮大社会影响力的一条相对便捷的渠道。现以《海峡都市报》的报道实践为例,浅谈都市报应如何参与国际重大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0.
在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 ,威胁民众生命的突发灾难性事件一旦发生极易导致谣言产生和社会的紊乱。因此 ,大众媒体应按照新闻自身的传播规律 ,将宏观信息与微观信息合理配套传播 ,才有利于提高报道的质量 ,降低突发灾难性事件报道的负面效果 ,才有利于控制谣言 ,安定民心 ,稳定社会  相似文献   

11.
云南"3.01"事件发生后,分别属于中美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从分析样本中发现,《人民日报》将"3.01"事件定性为暴力恐怖事件,《纽约时报》则认为这是一起中国维汉民族矛盾所引发的袭击事件。两报在报道中选择差异甚大的报道议题、关键词、图片、信源来印证和强化自身对这一事件的判断。报道呈现如此分野,与两报的价值立场和办报定位有关,《人民日报》以"喉舌框架"来报道"3.01事件",而《纽约时报》则以"冲突质疑框架"来审视它。《纽约时报》对"3.01事件"的报道固然有其意识形态偏见,但其多元立场、多种视点的报道框架与思路对中国媒体亦有启发,对于中国媒体提升对境外受众的舆论引导力和话语影响力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媒体报道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媒体在地震报道中的表现迥异于以往任何一次突发灾难事_件的报道,其快速反应、较强的专业性、较强的人情味和不顾危险、深入灾区采访的敬业精神,博得了西方媒体的高度评价.但是,当我们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这次地震报道时,不难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一是新闻娱乐化阴影犹存,如渲染"朱坚强"以娱乐受众,炒作"范跑跑"而有失严肃;二是媒体报道的议程设置受长期养成的习惯思维的左右;三是媒体人文关怀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3.
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对2014年2月9日至16日央视报道东莞扫黄的19组新闻进行框架分析。研究发现,央视对事件的报道,总体上定位在依法治理色情嫖娼这一叙事框架中。报道凸显了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报道框架不仅十分契合法治中国这一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而且十分契合目前强调社会治理和反腐重要性的官方话语精神。但是,央视报道引发的负面舆论反应,也意味着在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多元化、碎片化的时代,媒体亟需创新新闻报道策略,拓展新闻报道的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14.
灾难新闻的精确报道在我国新闻界已出现多年,但很少有学者对二者的结合形式和效果进行理论阐释。本文从数字化新闻、公众心理及行为调查、舆论反馈和互动、灾难事件的精确报道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灾难新闻引进精确报道方式有利于报道的真实、强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媒体明确报道方向和政府决策。同时,二者的结合方式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日本东南海大地震(1944)和三河地震(1945)两次地震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报纸和广播对地震的报道情况分析,得知媒体对这两次地震未能展开详细、深入的报道,媒介在灾害中应发挥的功能让位于战争宣传需要。结合两次地震发生时的社会背景,得出媒介对于灾害事件功能失灵的原因在于受当时媒体管控体制限制的结论。相关新闻检阅史料,有力地佐证了在强有力的媒介管制体系之下,媒体面对灾害事件的发生"让位"功能,完全成为服务于战争的舆论工具,揭示出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媒体报道的军国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6.
选取提炼日常新闻报道中被忽略却又可能隐藏着重大新闻事件 ,或纵深新闻背景的事件加以详尽报道 ;一条新闻虽报道过 ,新闻背景仍有许多读者渴望了解的知识、常识 ,妥善处理亦可成为有价值的新闻。让冰点变成热点 ,最常见的手法是将隐藏在社会深处的事件、现象 ,甚至陈年旧事进行翻采。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新闻传播的专业性和专属性受到巨大冲击与挑战,令新闻传播的公共性在信息传播的社会化中得以凸显。对新闻报道而言,"观点"作为主观性意见和个体性认知,不仅以话语的姿态呈现于事实的逻辑表达中,也同时以一种选择性策略投射出社情民意,从而聚合成公民新闻和公共新闻的信息处理方式,它具体表现为媒体报道中的新闻观点化和观点新闻化取径。作为对媒介生态变迁的顺应,这样的报道取径可以概称为"作为新闻的观点"的话语生产与媒体话语实践。在此过程中,新闻传播的社会属性、社交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媒体与社会通过新闻生产的对话可能亦得到增进。以此媒体话语参与公共传播的社会表达实践来观照当下的观点新闻及意见生产,本文认为:新闻报道的范式转型将是媒介、技术、人文交互整合与调适之结晶,也是其形塑的媒体话语走向深度智识、助力心智和谐的重构公共理性的责任所在及能动回应。  相似文献   

18.
对于影响我国公共政策调整的重大事件,不同的新闻媒体有不同的报道。而用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公共政策只有通过大众媒体公开在阳光下,才能为受众所了解、参与、监督,从而得以有效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在关于"非典"事件、"孙志刚"事件和温家宝总理为农民工讨薪事件、关于减免农业税等涉及公共政策调整的重大事件中,我国的新闻媒体纷纷进行了不同的报道。为此,从中选出几家媒体对影响公共政策调整的报道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出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从而引导媒体在影响公共政策调整的新闻报道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冲突化”理论和“语篇-历史分析法”中的辩题策略为分析框架,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了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中德国媒体2012至2021年关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协议报道中的辩题策略。研究发现,德媒在对RCEP事件进行报道时并非仅使用“危险/威胁”辩题策略而构建中国经济的负面形象,而是根据不同的冲突主体对各种冲突关系采取了不同的辩题策略。这项研究有助于我国在宣传自我形象时正确认识和应对德国媒体所塑造的中国经济负面形象,并为我国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社会新闻是以报道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精神风貌和伦理道德为主的新闻 ,在实践中 ,某些媒体片面追求“卖点”,忽视正确的舆论导向 ,致使一些格调低劣、色情淫秽、凶杀暴力、荒诞不经的内容被播发 ,贻害了社会 ,污染了读者 ,玷污了媒体的形象 ,降低了媒体的品位。社会新闻只有从内容、角度、时机上加以选择 ,才能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才能做到可读性、思想性、引导性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