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辞立其诚". 这是儒家对于立名的态度.这种慎重,曾经深深影响过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学人.西学译介第一人侯官严复,在译名问题上,就有过"一名之立,数月踯躅"的感叹,真可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种态度,自然不仅是因为译事之难,更是一种对学术人生的敬慎与谨严操守.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中常见“立事”一辞,事字早期多作形,晚期多作形,有作当是形的缺刻。“立事”过去多读为“立使”或“立吏”,从有关卜辞看应读为“立事”。 《殷墟卜辞综述》谓“立吏云云,当指立使或莅事于侯伯”,又云“立吏的对象是侯伯”,是“与侯伯建立使者的关系”。有的认为商王与诸侯之间的这种使者之关系表示“王的宗主权和侯伯对这种宗主权的承认及服从”。也还有“立事就是派遣祭祀的使者,即是立使之意”的说法。我们查验了有关卜辞,认为“立  相似文献   

3.
对无印良品主力创作团队的采访很容易让人气馁,因为当问及设计理念或想法时,得到的回答基本就是“没有理念”,而当问及店铺特点或地区差异时,得到的回答则是“没有想过要什么特点”。很难说这种乍一看来让人哭笑不得的态度究竟源于“无印”本身,还是“无印”的态度已深入几位大师心中,如原研哉所表达的,无印良品和他,一直在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4.
乐律与文化“国於天地必有与立”这是我国相传的古训用现代语解释起来就是一国家一民族之生存发展必要有与之共同生存发展之原素才能建立起来原素是什么通常叫做民族精神精神是什么就是所谓文化要是失去了这种精神一定不能保持他固有的地位我们这个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有四千多年最优美的文化是任何人都要承认的  相似文献   

5.
龚自珍的阴阳五行观及其历史影响丁四新龚自珍(1792-1841)作为一代“开风气”的思想家,生活在一个大变革即将来临的时代。纵观其阴阳五行观,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他采取了比较冷静的态度,这种冷静的态度不仅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批判,同时也表现出一种...  相似文献   

6.
一 有人把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概括为“通天人、合内外”六个字,我看是有道理的。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不是“人定胜天”,而是“人心通天”,是“天人合一”(当然不是人与天平起平坐,而是人效法于天)。所以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融洽游乐的态度,安分知足的态度,而不是尽量索取,无限追求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否代表了一切古代的中国人?我不知道。不过,我认为这种态度至少是唐代士大夫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 早在产生《诗经》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对自然就有亲和的态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已是一幅带有音响的美丽画图。然而它尚未独立自足,它只是“引子”,是爱情诗所必须的氛围而已。先秦儒家仍持这种态度,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自然做为  相似文献   

7.
鲁国“一继一及”继承现象再考杨朝明在商周史的研究中,继承制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当年,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风靡一时,于是,殷人“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周人实行“立子立嫡之制”,殷周制度有很大差别,成了很有影响的看法。王国维以来,...  相似文献   

8.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力,鼓之舞之以尽神。”(《易传·系辞上》)在言意理论中,《易传·系辞上》所载的这段话历来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它明确提出了两个命题:“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第二,从汉代以来,《易传》一直被视为儒家经典,以上两个命题自然关系到如何解释儒家的语言思想问题。儒家坚持“正名”、“立言”、“宗经”等,那么,“言不尽意”与上述思想是否构成矛盾?魏晋玄学家对这个问题作过思考,…  相似文献   

9.
曾海军 《殷都学刊》2008,29(1):131-135
儒家学说是一套具有宗教性超越品格的价值信仰系统,其立“人”知“命”达“天”至“圣”的内在超越理路是基本清楚的。圣人之境作为一种超越的本体境界,它具有基督天国一样的绝对完美性和一劳永逸性。对于这样一种整体化的圣人之境必须予以打破,彻底破灭这种境界所给出的终极完满性。  相似文献   

10.
古人治学,讲究“为天地立心”。在史学研究中,“立心”即探索知人论世之道,揭示通达明变之理。史家需富有学术良知,潜心探索历史真理,方能弘扬历史正义;史家著述旨在“立信”,讲求“无徵不信”,只有树立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学风,形成言之有物、质朴通达的文风,方可留真史、信史于后人。  相似文献   

11.
敬业精神与市场经济肖群忠一、“执事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敬”,在中国伦理史上,是出现较早的德目之一。敬,作为一种临事执业的态度、精神、行为规范,具体包含如下几层含义:第一,执事主一专一,宋儒陈淳在其著《北汉字义·敬》中说:“程子谓‘主一之谓敬...  相似文献   

12.
在平时的交往和闲谈中,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现在的人谁不为自己着想,跟着感觉走吧!”笔者认为,这种消极对待人生的态度,应该加以纠正。 ─—如何面对人生,怎样做人,这是人生大事。笔者在实践中感觉到,要走好人生路,就必须“立魂、扎根、扬帆”。也就是说,要确立高举邓小平理论,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之魂;扎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根;扬起振兴中华之帆,走好人生之路。 笔者十分欣赏“人无高尚之主义,即无生活之意义;事无高尚之主义,即无存在之价值;团体无高尚之主义,即无发展之能力”这句名言。做人就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相似文献   

13.
廖季平“天人 学”探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廖平的经学与哲学廖平之经学,前后凡六变。其一变“平分今古”,(以《今古学考》为纲要),最为人所称道。但这只是廖平经学之“起点站”,是“下里巴人”,故和者甚众。而其四变至六变(“天人学”),则是其经学之造极处,是“阳春白雪”,故曲高而和寡,知音甚少。廖平在世时,门人中只有乐山黄镕(经华),尚能登堂入室,得其精义,其余则即以随侍几十年之长孙廖次山(宗泽),亦未能窥其门墙,而仅知其仿佛,因之,廖平晚年已有“吾道甚孤”之叹。廖平“天人学”之真谛已被埋没几十年,可称之为“绝学”了。廖平之学,素“以善变称”。所谓“变”,实即其学之逐级发展之谓。廖平经学之“变”,又表现为“立——破——立”之过程。往往前一变为“立”;后一变破前一变,又为立。于是表现为:先立后破,破后又立,立后又破又立之发展过程。但是他的破与立皆时入迷途。他的天人学产生在本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的以变图存的特点正是该时代的反映,但常是颠倒的反映。他死死抱住经学,以时代的各种新知识解经,以违背常识的方法尊孔。这使得他的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思想也包在了封建的老古董之中,增  相似文献   

14.
《骆驼祥子》是老舍民主革命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风格而又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清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李渔总结我国古代小说和戏剧创作的经验时,提出了“立主脑”的原则,他说:“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骆驼祥子》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了这种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人一事”的“立主脑”的方法结构情节和描写人物的,有着鲜明的民…  相似文献   

15.
精神家园的命脉──精神王国巡诊记顿占民1说到中国眼下精神家园的现状,有人或以“乱”一字以蔽之,或以“人文精神崩溃”一言以叹之,或以“俗不可耐”而鄙视之,或以“只要有金钱和享乐足矣,精神何足挂齿”而漠视之.或以‘乱乃难免.乱后自治”的态度而旁观之。主张...  相似文献   

16.
在1923年的“科学与立学论战”中,张君劢走上建立儒化生命哲学之途。他精心建构了一个以“心为实在”为逻辑起点,以“自由意志”论为核心,以提倡复归宋明理学的“内生活之修养”为归宿的“新玄学”体系,由此而成为与梁漱溟齐名的中国现代新儒学的第一代的代表人物。论创建儒化生命哲学之先后,当推梁漱溟为开山;但论对柏格森生命哲学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之把握,从而更巧妙地使之儒学化方面,则张君励远胜过梁漱溟,因此其思想体系更具有“中西合壁”的特征。时下学术界对梁漱仅、熊十力、冯友兰等新儒家的思想研究颇多,但对张君励的…  相似文献   

17.
论秦穆公     
秦穆公,名任好,成公弟,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是我国奴隶社会末期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秦穆公的评价很不一致。唐人皮日休写过一篇《秦穆谥缪论》,是对秦穆公持否定意见的代表。这篇论文援引晋献公死后秦穆公不先立“贤公子”重耳,却立“不仁”的夷吾为惠公的事实而大发议论说:“圣人务安民,不先置不仁以见其仁也,不先用不德以见其德焉。苟如是,是见危者已坠而欲援,观斗者将死而方救。”把夷吾回到晋国之后“背内外之赂,诛本立之臣,蒸先父之室,故生民兴诵,  相似文献   

18.
许木咏 《南方论刊》2009,(11):89-90
前几年《人民日报》刊登《挖掘冼夫人文化内涵》一文时,该报文化版主编叹息说:“如此一位岭南圣母,过了长江居然人们知之不多。”此言甚是。自南北朝到清初,一千余年期间,就立德立功而言,岭南可与冼夫人比肩者能有几人?然而其知名度在全国却比不上毁誉不绝的她的第六代孙高力士。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五四”的重读,就几个有关“五四”的敏感话题发表了看法,对以下观点作了详尽的分析:所谓“五四”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所谓“五四”在文化上的“欧化”倾向严重丧失了“民族主义”的立场;所谓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期的文化失范、价值无序、道德失落等问题是由于“五四”对传统道德的批判过了头;所谓“五四”在社会革命和政治经济关怀方面有所缺失。文章认为,随意抹杀“五四”的历史功绩是一种轻率的、不严肃的态度。如果能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将“五四”摆到本世纪文化发展的特殊语境中考察,我们就能看到,本世纪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五四”的开创之功,“五四”所提出的许多文化命题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象”之小识李祥林“象”乃中国文化史上一极重要范畴,由之而来的“观物取象”和“立象尽意”两大命题,对中国美学和艺术有深远影响。按《说文解字》,象本为象形字体,它有鼻子有眼睛,有四肢有尾巴,正是人们所熟悉的大象之简化模写。大象的“象”当然是指动物,它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