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江(长江)、淮(淮河)、河(黄河)、济(济水)古称“四渎”。“四渎”皆独流入海。淮河水系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因为黄河易淤善决,而且决多南犯,故对淮河水系影响极大;又因古来政治、经济中心多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所以史籍中关于黄、淮关系的记载较多较详;而关于江、淮关系的记载则相对较少较略。随着历史的进程,南方地区逐步开发,江、淮的沟通为有关当局所重视,历史记载也才逐渐增多。《淮南子·本经训》中曾说:“舜之时……江淮通流。”惜语焉不详,无从察考。《左传》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记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对于这项记载,杜预注解为。“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韩江是。”这是江淮间人工开凿运河的最早记载。邗沟的开凿,最初只是吴  相似文献   

2.
张謇被称为"中国近代两位水利导师"之一,淮河的治导是张謇费心力最多的水利问题。以张謇导淮为契机,中国开始逐步培养专业水利人才;张謇导淮时所设北洋政府导淮局(后改为全国水利局)是国家级流域管理机构雏形;区别于传统的治水,张謇导淮把工程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早期近代型水利工程设计的思路;在中国水利史上,张謇导淮上承传统官僚治水、经世致用之学治水,下启近代专家治水、科学治水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南宋淮西制置使、名将夏贵本一生戎马保宋危疆,却于德祐二年(1276)二月携淮西府二、州六、军四、县三十四降元.夏贵的贰臣之举使得世人对他的晚年活动产生诸多争议,出现一些牵强附会的批评.结合相关史实与军事地理学重新梳理,夏贵晚年败战实为军事失利,而非与元有谋.焦山之战后,南宋形势愈发危急,夏贵据地淮西沦为孤岛,辖区残破、...  相似文献   

4.
溵州之名,仅见于唐代。在爬梳地志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对历史进程的考察与政治地理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前后两次置立与罢废均出现在朝廷用兵淮西的特定时空背景之中。德宗朝为防淮西与河朔三镇连结而出兵征讨,李希烈先以郾城县建置溵州,又省沔州入黄州,从而北占汴州,一度僭越称帝。李希烈败亡后,溵州旋即被废,淮西仅余蔡、申、光三州。宪宗朝再讨淮西,于最前线置行郾城县与行吴房县(遂平县)以归降人户。后裴度亲临郾城督战并最终平定吴元济,即以郾城县置溵州。为绝后患,朝廷最终彻底废除淮西节镇,而溵州也再度被废,可见其置废的战时特殊性与常规性地方行政建制调整有所不同。德、宪二朝先后用兵淮西,分割其"支郡",弱化其实力,对于震慑河朔三镇、重建中央权威,均大有助益,安史乱后朝廷对地方控制力大为削弱的局面亦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太平军足迹遍布淮盐销售引地,从而对淮盐运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淮盐的运销才又渐渐复苏。  相似文献   

6.
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淮西"地区,历经二十余载的南征北战,建立明朝,统一全国。在此期间,"淮西功臣集团"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后,"淮西功臣集团"被朱元璋彻底铲除。"淮西功臣集团"的兴起,发展到灭亡的过程,折射出历代开国元勋相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由运盐河、大运河、长江、淮河及其支流构建的淮盐运输线路,是一条覆盖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6省广大区域的文化线路.作为淮盐文化遗产最为集中的江苏,应在文化线路的视域下,认证淮盐文化遗产价值,确定保护对象,制定专项规划,率先实行淮盐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以系统地展示江苏淮盐区域的文脉及网络肌理,彰显其文化特质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8.
苏中、苏北已形成了大范围、多元化的淮盐文化旅游资源。为彰显淮扬文化特色,构建"天下淮盐"特色旅游圈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议:将"天下淮盐"特色旅游圈纳入相关规划,整体定位为以淮盐为特色的国内外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实行"口"字型和"十"字型空间布局,全景式展示、全产业链发展。  相似文献   

9.
流民的文化现象——以清代淮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社会学新视角审视清代淮北流民现象,认为淮北流民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淮北流民根据内在与外在的现实的生态条件,对生存方式所作的选择———文化选择。这种文化选择与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一 淮遇先生撰文于《西游记研究》(江苏淮安《西游记》研究会)第一辑,认为《西游记》第七十回孙悟空“杯酒化雨”的情节是从晋葛洪《神仙传·栾巴》移植而来,并转引《太平广记·卷十一·栾巴》为证。这个结论还值得商榷。因为这类故事在古代流传是颇为广泛的。就笔者所知,淮遇先生与其引用《太平广记》还不如引用唐李贤等注释的《后汉书·卷五十七·栾巴传》。据传载,栾巴字叔元,汉顺帝汉安元年(一四二年)与杜乔、周举等八人奉旨巡行天下,“班宣风化,举实臧否。”(《后汉书·顺帝纪》)是当时著名的“八俊”之一。唐李贤等注引葛洪《神仙传》说:  相似文献   

11.
淮词又称淮调,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时期的秦淮河青楼歌院。鸦片战争后由六安、霍邱、颍上流入阜南,在阜阳地区已有近百年的传唱历史,遍布地区多集中在淮河两岸。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淮词艺术濒临失传,为了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要运用各种研究和归纳的途径,结合我国现阶段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成功经验,使淮词这种曲艺艺术得到发展和壮大。  相似文献   

12.
<正>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是皖北煤电集团控股的安徽省最大的煤化工企业,是国家六部委倡导成立的中国新一代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起人和理事单位。淮化物业公司是淮化集团下属的二级单位,其前身是淮化集团生活处。淮化物业公司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1、机构臃肿。截止到2009年12月底,淮化物业公司在职职  相似文献   

13.
淮河史前文化大系提出的学术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考古学界有一个新动向,就是在已有分区、专题、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史前淮系文化进行宏观的梳理,找出它们的主源以及各淮系文化的发展、分迁与重组的踪迹;着手理顺史前淮系文化及三代淮夷文明启承的脉络.这是中国考古学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4.
论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因黄河夺淮等自然因素以及农业垦殖、战争、政府治黄淮运政策、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等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而出现多次重大变迁。南宋以前,淮河独流入海,人类活动与水生态环境处于相对协调时期。南宋以后,黄河全面夺淮,淮域水生态环境开始紊乱性变迁,河道、湖泊淤塞,河口东迁,洪泽湖区扩大,淮河受迫南注长江,中游两岸则形成了"河成湖泊群",流域洪涝灾害加剧。1855年黄河北徙,黄河虽不复故道但还不时决口南泛入淮,而黄河故道则阻断了淮河与沂、沭、泗水系的联系,沂、沭、泗不能入淮,乃各自入海。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淮河得到全面综合治理,但随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而来的人水争地、水土流失、水体污染问题越发突出,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洪涝频发,旱魃肆虐,污水困扰,构成了淮域经济社会发展难以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论淮剧[淮调]的发展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剧为原淮安属地所共有的地方戏曲剧种。昔日的盐阜、两淮均属淮安。[淮调]起源于淮安,后传入盐阜,再传至上海。[淮调]源于香火戏中的童子调,同时也采用了本土的一些民间音乐素材作为声腔新的元素加以补充,从而发生了深刻的内在变化。[淮调]始终是淮剧剧种音乐的主流声腔。  相似文献   

16.
正在第三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装饰成高铁形状的"淮味千年"号列车前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列车"上,每一节车厢对应一条休闲农业精品与乡村旅游线路,总共13条线路春有百花盛开,夏有荷藕飘香,秋可赏菊品蟹,冬可温泉疗养。看河看湖看湿地,品虾品蟹品美食,在淮安广袤的乡村大地上,风景风情美不胜收,美景美食相得益彰。近年来,淮安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力打造"淮味千年"优质农产品公用品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安徽沿淮经济带2007-2012年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安徽沿淮经济带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以及一些传统工业部门对水资源消耗过大;水污染形势严峻,水资源保护仍需加强。在此基础上,为解决安徽沿淮经济带在水资源约束下的发展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小明明(化名)家住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城郊乡淮堰村,是固始县某幼儿园的学生,上学、放学由校车负责接送。2010年11月29日下午,校车送明明回家至岔道口时,明明下车时不慎摔倒,致右胳膊损伤。明明先后被送往固始县第二人民医院、解放军第105医院住院治疗,被诊断为右  相似文献   

19.
评《晚清淮系集团研究》徐凤晨陆方、李之渤两位同志所著《晚清淮系集团研究》一书,已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他们20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它的出版,无疑会进一步推动学术界对淮军、淮将以及李鸿章的研究。读这本书,使人感到具有下面一些特点:第一,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20.
淮西战役是关系唐朝中期朝廷存亡的一场关键性平叛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七朝元老裴度力排众议挺身而出,救朝廷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他在淮西战役的胜利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