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署名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其实署名所涉及的内涵很多,既有著作权问题,又有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作者与编者等方面的问题,正确认识署名的意义并加以规范处理,是每一位作者和编者的共同责任。署名是作者题在自己作品上的名字,就印刷出版物来说,指印在书籍封...  相似文献   

2.
署名权是我国《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作者享有的一项精神权利,《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署名权”是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只有作者才享有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署名权旨在保护作者与其创作作品之间的人格联系。“冒名”旨在借用知名作者声誉,获取不正当的收益。被冒名者实际上并未创作作品,因此不具有作者的身份。因此在作品上冒他人之名并未侵犯他人“署名权”,而应认定侵犯他人“姓名权”,或可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则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3.
署名权是指著作权人有权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上决定署名与否,以及选择以何种方式署名,并有权拒绝其他任何未参与该创作的人要求署名的权利,是确认该作品的作者的具体身份的重要的法律依据,与作者的人身和声誉密切相关,其融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为一体,对其处分权和使用权均有限制。  相似文献   

4.
署名权是指著作权人有权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上决定署名与否,以及选择以何种方式署名,并有权拒绝其他任何未参与该创作的人要求署名的权利。署名权具有人身权中的人格权和身份权属性,也具有财产权属性,是一种对世权。  相似文献   

5.
通过作品上的署名推定作品之权属是署名推定规则的实践运用,但司法实践中类案异判的现象却经常产生,这种类案异判的现象持续吸引着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针对此类现象,文章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通过检视国内外有关署名的法律规范,对比分析不同法律规范关于署名规则的表述。其次,分析司法实践中类案异判的原因,指出产生司法裁判的差异是由于我国著作权法署名规则的不完善所致。最后,认为应当创设权利人标记权,进而完善我国著作权法署名规则。  相似文献   

6.
随着论文作者个数的增多,作者署名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分析了目前作者署名不当的情形及其影响,指出作者署名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进而提出了学术期刊应加强作者署名及其顺序的规范化管理,规范作者署名的条件和形式。  相似文献   

7.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所有书籍都是官府典籍,清以来学者称之为"官书"。在书籍史上,从原始书籍到汉代以前是漫长的官书时期。官书的重要特征有三:一、不准公众传播;二、作者不署名;三、书无定本。官书三特征决定官书具有与汉以后书籍迥然不同的存在形态与演变规律。官书不准公众传播,就是不准公诸于世,就是不准出版,这对官书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作者概不署名,说明官书中不存在著作权问题,说明官书无所谓真与伪,社会上不可能产生汉代以来才有的那种伪作观念。在不准公众传播与作者不署名的共同作用下,致使作品多是无名氏的集体著作,个人著作很难留存后世。无名氏集体著作经过历代修订与整合,到最后公诸于世时,必然成为文献学家所说的"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有官书三特征,必有"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汉代以前,经籍与子书无不深受官书三特征的影响。考察官书三特征,旨在按本来面目认识官书,认识先秦书籍,避免将它们与汉以后书籍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科技成果鉴定、科技专利申请、科技论文发表或其他形式精神产品的传播、推广、交流过程中,都会遇到署名问题.署名权是著作权的一项权能,是著作权人的一项重要人身权利,在著作权法中占有显著位置.1)署名的含义 我国的著作权法规定:“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者共同享有.没有参加创作的,不能成为合作作者.”邹承鲁等学部委员指出:“在一篇科学研究论文上署名,主要是责任,其次才是荣誉.”“作者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论文中所报道的结果和论点承担责任.只有对一篇科研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到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  相似文献   

9.
为使作者署名规范化,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3—87)中的有关规定节录于下:“在封面和题名页上,或学术论文的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相似文献   

10.
2012年8月,北京连环画出版社再版了一批"文革"期间创作连环画,其中就包括《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连环画最初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在"文革"期间出版,原版和再版对于此书作者都标注的是"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编绘"。作品由集体创作、集体署名是"文革"期间文艺创作的时代特征,但如今四十余年过去了,本着对历史尊重、对艺术家个人尊重的态度,本刊编辑部多方探访当时参与此书的作者,最终找到了当时此书创作组的负责人陈通顺先生,请他将此书创作的背景、过程进行了回忆。更难得的是,陈通顺先生还找出了保存多年的记录当时工作状况的工作手册、报告等,为我们还原当时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准确有力的资料,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相似文献   

11.
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文化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冲突,从文化角度来看,是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亚文化与以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之间的冲突.调适二者的冲突,要进行学校文化的整合,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文化导向,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财产占有人,在不法将其占有之财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财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以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善意取得实际上是对基于动产占有和基于不动产登记产生公信力的保护,是保护交易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承认了动产所有权、动产质权、留置权和不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应当拓展至抵押权与权利质权,以完善善意取得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要求高校处分违纪学生应遵循正当程序原则。高校处分违纪学生听证制度的建立,不仅符合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和高校实践,也有利于公正处理违纪学生和教育其他学生。同时,为了规范听证制度的实施,在听证范围、听证人员组成及听证顺序等方面应当予以明确和细化。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与现实化,依法行政则是高教行政权行使所必须贯穿的基本理念,二者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权利保障的法治网络.实践中频频出现的高校校规违宪事件乃高教管理法治化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对此我们除了责难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外,更应当检讨与反思现行高教行政法制本身的瑕疵与缺陷,并以此为突破口着力寻求最佳弥补机制.惟有如此,方能彻底矫正权力运行之扭曲状态,并为依法治校营造良好的宪政氛围.  相似文献   

15.
民法理论对骨灰等死者遗留保护的定性争议由来已久。不论是在实践中还是理论上都存在是物是权的争论,对其权利范围和内容也未达成一致。本文对骨灰属性在依据民法基本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将骨灰定性为具有特定意义的纪念物,明确其权利主体实际上为死者近亲属,其权利内容是一种不完整的物权(或日准物权),其权利行使受诸多限制,具有人格属性。最后对公序良俗原则在此类案件中如何适用提出自己见解,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保障权及其现实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相对于国家的一项的公权利,国家必须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予以保障。对国家而言,公民的社会保障权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和义务;然而同时,按照权利义务相一致原理,公民的该项权利并非绝对,社会保障权的行使与其他权利不同,它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行使,并不得滥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保障不再是国家和社会的施舍或馈赠,而是国家的一种义务,必然需要制度和法律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改革完善我国调审合一的诉讼制度,对法院调解制度进行重新构建,必须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调解主体,二是如何看待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三是如何保障法院调解的正当性。本文在对此三个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化的法院调解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8.
我国立法明确规定:刑事简易审判程序的适用必须经被告人同意,被告人有选择适用简易审判程序的权利。同时我国法律也规定,被告人可以选择变更简易审判程序。但我国关于刑事简易审判程序变更权的立法规定存在诸多不合理处,为了赋予被告人完整的程序选择权,急需完善刑事简易审判程序的变更权。  相似文献   

19.
论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与乡镇政府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离不开乡镇政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但受财力不足和体制不顺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乡镇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既影响了其自身存在的义理性,也制约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明确乡镇政府事权,落实乡镇政府财权,健全需求表达机制,拓展公开产品融资渠道,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以促进乡镇政府改革。  相似文献   

20.
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大量存在的罢工现象促使我们思考罢工权的宪法规制问题。基于宪政文明层面、现实层面和国际人权法层面对罢工权入宪的可行性分析,我国应当立足于中国特有的行宪机制,罢工权宪法规制的首要方式是采取修改宪法的方式。同时,中国宪法中的基本权利条款欲发挥效力必须通过立法具体化的途径,因此在入宪的基础上还要将罢工权条款写入相关法律之中,通过宪法确认和立法规范的制度构建解决罢工权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