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天娥 《理论界》2009,(10):158-159
科学传播系统是一种信息和知识传播系统,对于大众媒介的科学传播,既要遵循媒体的传播规律,又要符合科学本身的特点,才能实施有效传播.但是今天大众媒介在科学传播过程中已经出现众多的问题,由此便使科学技术信息在从拥有者向接受者传递的过程中,产生了科学技术信息的失效现象,影响了科学技术信息的传递和扩散,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大众媒介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科学传播是科学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通过大众媒介把科学活动和科学研究转化为可以被大众接受的文本的过程。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科学、新闻与公共关系三者形成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当代新闻生产的压力,以及科学大众化、世俗化的趋势是科学新闻与公共关系合作的深层次原因。以科学报道为主要形式的科学传播如果过度依赖公共关系,将使新闻批判功能受损,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受干扰。因此,在科学传播范畴内的新闻与公共关系应在坚持新闻和科学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协同配合,实现科学传播的正向职能。  相似文献   

3.
文化研究理论的媒介文化分析,将研究重心放在大众媒介的文本生产和文本传播活动中,通过媒介符号的意义生产和受众符号的意义消费,揭示媒介文化的意识形态符号化过程。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媒介文化理论对大众媒介文化意义的阐释,围绕媒介文本符号的意义活动展开,对媒介文化的符号分析,侧重揭示媒介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赋予和意义植入。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媒介文化的解读,则揭示媒介文化传播与真实世界的建构关系,强调大众媒介对社会生活的文化建构,依循的不是现实价值逻辑,而是符号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4.
赵婷婷 《理论界》2013,(4):165-167
本文分析了当前西藏新闻传播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对西藏新闻传播建构国家认同的创新策略提出思考。研究认为,在认同多元化的全球化时代,西藏新闻传播需要回归新闻本身、树立现代认同榜样、报道普通大众生活、创新传统文化报道,需要以科学的新闻观念建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5.
李玉莲 《学术研究》2000,(3):112-117
元明清小说的翻译传播在亚洲是通过媒介组织即坊肆以印刷为媒介实现的,在欧洲则是以更为先进的大众媒介即报纸、杂志、各种出版物为传媒完成的。其传播对象在日本、朝鲜经历了由精通汉学的知识分子到平民,在欧洲则经历了由文化精英到民众的平民化过程。传播过程中的修订润饰加工在翻译传播中也多有表现。  相似文献   

6.
马宁 《阴山学刊》2014,(2):5-10
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在中性技术的作用下从大众传播语境到新媒体语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这些变迁对如何解读新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大众媒介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在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关系变迁的过程中,大众媒介的数字化和关系化、信息网络的社交化和媒介化、多场域复合扩张与连续在场,共同呈现出已成为技术现实的无处不在的媒介和持续不断的信息流,而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变迁将让这种技术现实继续转化为社会现实,并带来信息价值和媒介伦理等值得反思的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7.
"剩女"这一话语在我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迅速走红,与各类媒体的偏好和持续塑造有关。事实上,"剩女"话语并不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媒介中呈现的"剩女"形象和现实社会中未婚男女的实际并不相符;媒介建构"剩女"话语是男性媒介话语权运作的结果;"剩女"话语被受众广泛接受与我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和择偶观念密切相关;"剩女"话语传播背后是民粹主义盛行的中国传媒文化。媒介在建构和传播媒介话语过程中的失实和偏颇,不仅造成大众对事实的错误认识和评价,也有碍我国媒介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迎合和阻遏商业媒介低俗化冲动的力量同样来自受众,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会倒逼大众媒体创造和传播专业健康的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和政治属性使之具有"政治行动者"的角色定位;在政治信息的传播中,媒介的角色由"作为渠道的媒介"、"作为内容的媒介"或"作为方法的媒介"构成,是政治信息的发布平台、政治观点的表达场所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宣教机构;在角色定位和角色构成基础上,媒介在政治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角色功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节约机制",对政治社会有实际影响,因而现代政治可称为"中介时代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媒介政治化与选择性传播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政治化是现今各国普遍存在的客观进程,是指在各国政治过程和公共生活中,大众媒介和政治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其实际运行既受各种政治因素制约和影响,也日趋高度地介入政治过程,并对各种政治问题产生重要影响的媒介形态和媒介过程。选择性传播是媒介政治化的现实形态。媒介政治化的实质在于,在特定政治因素影响下,以实现特定政治功能为目标进行的媒介选择性传播,构成了一个媒介信息选择和政治规则生成的政治过程。在理性认识媒介政治化进程的基础上,探求加强媒介选择性传播能力建设的可行路径,不仅有利于推进大众媒介自身的良性发展,而且有利于发掘媒介政治化进程中可能存在的民主潜力。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于传统的大众媒介,互联网媒介具有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等技术特征,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丰富性和多元性、快捷性和全球性等文化传播特征。这些特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遵循网络传播规律,重塑网络传播“把关人”;丰富教育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延伸教育媒介,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关切媒介使用的社会影响,积极引导网络受众行为自律;注重网络媒介的深层影响,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桂东南新农村建设中大众媒介传播效果并不乐观,对此,应促进大众媒介功能的积极发挥,满足农民渴求农业科技知识和丰富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力戒精英化,从单纯的"反映"功能转换到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公共性作为大众媒介与知识分子的共同属性与品质,其消亡处境也是二者在当今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在自主性屈从于媒介逻辑,普世关怀拘囿于专业知识,公共关怀受制于固有思想的情形下,媒介知识分子作为媒介文化生产过程中的现象,需要从媒体自身规律着手,并保持知识分子的理性,通过对话影响媒介议程设置,并将精英知识转化为公共理解力,以重新唤起其公共性品格。  相似文献   

13.
刘霁 《理论界》2007,(2):211-213
以出版、期刊、副刊为主体的文学生产方式和传播系统,既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考察文学译介活动不可或缺的途径。本文回到历史的语境,以同人刊物《学衡》和大众媒介《大公报·文学副刊》中的译介活动为中心,结合译介者群体诗学观的转变,探析中国现代文学报刊从同人话语向大众媒体的转变过程对文学译介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城市品牌形象的构建离不开媒介的传播,如何利用媒介去打造城市品牌、构建城市品牌形象是摆在城市品牌宣传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城市品牌构建过程中,媒介使用应遵循简单法则、期待法则、个性法则、熟悉法则和期待法则等,注重媒介的整合传播以及媒介传播内容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15.
竞技体育通过大众媒介全方位的视像表达,充分地展示了运动员不畏艰难、勇于拼搏、超越自我和相互协作的崇高精神,但大众媒介体育传播中竞技体育视像的大量表达又导致体育传播中竞技化失范现象的出现.体育传播日益局限于一个狭隘的竞技体育信息空间,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仅仅关注竞赛的结果而忽略与竞技体育相关的人文精神的传播,对受众形成正确的体育认知产生了严重的误导,也阻碍了现代体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渊 《理论界》2012,(1):153-155
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对农传播制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对农传播制度体系建设的创新策略,即对农传播制度体系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媒介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着眼于更好地厘清对农传播的现实路径走向;着眼于现有媒介发展格局的科学判断;必须以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的提升为依据。论文还从实现分层设计与梯度推进、注意与媒介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的兼容性、不能割裂与对农传播文化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对农传播制度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站在俗世的角度还原当代传播语境中的媒介观念,从媒体“做媒”的意识来查看媒介观念之于传播伦理的影响及相互关系问题,便可以看出当下传播世界的困境在于,整个大环境总是过度热心关注媒介作为“传播的过程”这一问题,而往往忽视媒介中的日常伦理以及媒体人隐性文化心理对当代传播伦理的影响,因此便造成了当代传播的困境和当代人的心理障碍.而摆脱当代传播伦理困境的重要途径在于重返当代人的内心之源,关注当代媒体人、传播者的隐秘心理,逐一排除那层“做媒”心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吴果中 《云梦学刊》2007,28(3):37-39
利用大众媒介的传播效力行驶对民族国家的整体营建,是中国报人传播事业的文化特质。以《良友》画报为个案进行分析可以见出,中国近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与民族国家想像性建构之间表现出一种互动联系。  相似文献   

19.
郭毅 《兰州学刊》2009,(1):21-23
从媒介生态学角度探究西藏岩画作为传播媒介的生存条件以及它在西藏史前传播作用,就会发现作为西藏史前的重要的传播媒介不仅丰富了媒介生态系统,而且它还使我们需要审视媒介生态的复杂性与平衡性、媒介原生态的保护问题等。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的对话:误读与化解路径——以孔子学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加军 《学术探索》2011,(2):113-118
在文化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文化如何成功走向世界已成为跨文化传播(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视角透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所遭遇的误读,结果发现,外国大众媒介歪曲与丑化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传播主体、传播目标、传播内容等。中国文化要在文化交流主义的原则下走向全球,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渠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