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石构墓葬是甘青地区史前时期较有特色的一类文化遗存,根据结构特征,可分为石椁墓、石围墓、石封门板墓和石封堆墓四种类型。石椁墓和石围墓出现最早,始见于距今5000年前后的宗日墓地。随后,石构墓葬的类型增多,出现了石封门板墓及石封堆墓,空间分布范围也逐渐沿黄河向东拓展。整体来看,共和盆地以东至兰州附近是甘青地区石构墓葬的主要分布区。至迟在青铜时代,这类墓葬已经开始向周边扩散,川西北是主要的影响区。东周时期,伴随着东部周秦文化势力的西渐,甘青地区的石构墓葬渐趋消失。  相似文献   

2.
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青铜鼎,大致可看出列鼎制度形成发展之脉络。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为列鼎制度萌芽阶段,此时同级贵族列鼎多寡不一,尚未形成定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列鼎制度的正式形成与规范阶段,部分墓葬列鼎数和文献上所记载的"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的情况相吻合;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为列鼎制度的普遍僭越阶段,此期列鼎制出现了遵守与僭越并存的现象,而这正是这一时期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激烈斗争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3.
体现人们身份、地位的古代墓葬,传递出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一些信息。承载着和亲文化的诸多墓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状况。无论是出土的古代墓葬,还是文献记载、实地调查的古代墓葬,都为和亲及和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与视角。古代墓葬所承载的和亲文化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分布范围广,二是多元聚合性,三是开放包容性,四是传承与创新性。通过对体现和亲文化的古代墓葬的初步梳理和研究,能够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形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广泛地分布于苏北、鲁南、豫东南、皖北地区,尤以江苏徐州、山东临沂等地分布最为密集.墓葬形制复杂多样,以土坑墓、崖洞墓和画像石墓最为多见,另外还分布着画像砖墓、砖室墓、石棺墓、瓮棺墓、砖棺墓、石室墓和砖石墓等.具体形制又变化多样.土坑墓分布很广.徐州地区多汉代王侯墓,其墓葬形制多为"凿山为藏"的崖洞墓.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从西汉晚期开始画像石墓较为多见,终有汉一代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5.
小河沿文化是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是辽西地区史前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过渡期。随着小河沿文化遗址发现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小河沿文化的综合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墓葬是小河沿文化发现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遗迹类型,对于了解小河沿文化的文化面貌、埋葬制度、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小河沿文化墓葬类型多样,且存在地域性差别。本文对小河沿文化墓葬的类型、演变、葬式、墓葬的文化因素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重点对小河沿文化墓葬类型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小河沿文化的社会发展状况,形成对小河沿文化墓葬类型的综合认识。  相似文献   

6.
安徽六朝时期的墓葬迄今已发现六十多座,其中两晋时期墓葬就有近五十座之多。两晋墓葬主要分布于长江南岸及皖南,其次是江淮地区的合肥等地,淮河以北个别地区也有发现。这批墓葬资料对于认识安徽乃至整个长江下游地区两晋墓葬制度以以及陶瓷等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有重要价值。安徽两晋墓葬均为砖室墓,有单室、双室和多室三种类型,各种类型的墓葬在两晋的不同时期流行情况有所不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随葬品以青瓷器为主,亦最具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仙境是古人对不可知世界的理想化想象.本文从汉代墓葬仙境的发展形态、仙境的象征符号、墓葬中仙境的特征、获取不死观念的手段等角度,梳理考察了仙境思想在汉代的表征形态.  相似文献   

8.
大量不同级别、头向不同的楚国墓葬的发现,对探讨楚人文化的来源及楚民族的迁徙及其所反映出的楚文化与宗周文化的关系,尤其是在礼制的继承关系方面均有很大的帮助。楚国墓葬大中型墓以东首葬为主和小型墓的头向的复杂性,昭示了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以宗周文化为主流,同时又融入南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多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秦始皇陵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重要的支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秦始皇陵的修建是借鉴了战国诸王陵的布局和设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实地考察为主 ,结合相关的文献与实物材料 ,对青海都兰吐蕃时期墓葬中所反映出的吐谷浑与吐蕃王国的关系、吐蕃墓葬与青海道上的中外文化交流等重大历史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自组织理论与石河子垦区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自组织理论分析了石河子垦区生态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新形势下垦区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探讨,认为以灌溉农业为主的垦区在生态建设上必须始终以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基础,同时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和人文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家窑文化对中国史前考古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史前考古中,特别是对远古人类文化的发展史研究中,马家窑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对马家窑文化内涵的研究确立了甘肃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马家窑彩陶上新近发现的文字符号是甲骨文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马家窑彩陶画为我们提供了龙起源于蛙的有力证据以及马家窑彩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等四个方面就其最为突出的贡献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3.
迄今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墓葬甚多,分布范围很广。从多重因素综合考虑,汉画分布区域划分为四个主要区域是比较合理的。这将使我们从整体上和地域特色方面更加清晰地了解汉画发展的脉络,更加透彻地弄清汉画从兴起、盛行到衰落期间的客观因素与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两城地区考古及其主要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沿海的两城地区,史前考古研究有着七十年的发展历史。最近十年以来,山东大学和美国的考古学家在两城地区开展的合作考古研究,已经取得多方面的成果,其中在聚落考古方法和多学科合作研究方面进行的探索,对今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该文从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装备设施现代化建设、农业良种化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新疆石河子垦区"十一五"期间绿洲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的情况。该垦区经过努力,2009年与2005年相比,粮食增长166%,棉花增长15.2%,农林牧渔产值增长64.3%,农业生产、环境建设及社会面貌等都取得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6.
三峡地区古文化遗址地点共有 12 82处 ,经对建国以来部分地下古遗址 ,古墓葬发掘资料获知 ,从距今约 2 0 0多万年前的“巫山猿人遗址”开始至是清时代 ,其间各个历史阶段的遗存都有发现。由此可见 ,三峡地区不仅在为研究中国人类起源的历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同时也表明三峡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新疆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教育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不高、教育供求结构相差悬殊、教育资源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石河子教育、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进一步分析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关键因素,探索改善和解决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途径,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期间,石河子垦区畜牧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要想在具有高要求、高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石河子垦区畜牧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当前石河子垦区畜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转变生产方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带动垦区畜牧业发展是垦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该文主要对新疆石河子垦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发展特点作出实证对比分析,通过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新疆石河子垦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各指标对比,对新疆石河子垦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现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古DNA技术使考古学对古人遗骸的研究得以进入分子水平 ,为民族考古学对过去人群的研究 ,如性别与家系鉴定、族属分辨、群体内部关系及群体迁徙等 ,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为高新技术与人文学科的交叉研究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