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以降,在文学的农民工进城叙事中,出现了性别向度上农家女进城的生存转向叙事。在空间对峙与文化并置中,她们作为游移的文化活体,在性别化的人与城的隐喻化、模式化、空间化、边缘化的文学构想中,农家女意象荷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基于城乡发展失衡与二元户籍制度的划分,文学的城市呈现出否定意象的文化症候,其历史进步性、文化熔炉的聚合性、生存家园的建构性成为被遮蔽的灰色地带。  相似文献   

2.
柏林是一个平静、深沉和美丽的城市,这些气质集中的体现在她的街道景色上。柏林的街道充满了平等、尊重与活力。这些特征都是至美的体现,也是对街道空间艺术美感的最佳诠释。这样的城市街道氛围让人能够感到由衷的自由和愉悦。柏林街道空间的植物艺术、道路艺术和街头艺术无一不体现着这个城市艺术格调的高雅。在柏林,艺术不再只是美术馆、博物馆里僵硬的展品,它被应用到了城市景观的方方面面,也为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提供了艺术熏陶和教育的氛围。这便是艺术的本质需要和艺术真谛。柏林街道的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柏林人对街道文化艺术的态度对中国城市街道空间规划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1937年国民政府迁渝后,重庆想象进入国家象征符号的表意系统。战时重庆形象的变迁,是城之变与书写语境、评判立场之变相互作用的结果。全面抗战初期的重庆是众多青年争相奔赴的城市,神圣国都形象投射着民族国家抗战的激情。抗战后期,人与城的矛盾激化,重庆不再是“我们的城”,而是变成了“愁城”“恶城”。抗战结束之后,回望中所形成的重庆印象走向分化,城市的主体性质在革命话语中悄然转换。重庆形象从“我城”到“他城”再到“我城”或“他城”,不仅涉及城的问题,也涉及权力主体和意识形态的更新问题。  相似文献   

4.
地名是文化的镜像,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重庆地名不仅反映了重庆的自然地理特征,同时也记载了这个城市演变过程中的痕迹。重庆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凸显了重庆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积淀。重庆地名文化与这个城市其他的无形文化一起,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文脉和灵魂。  相似文献   

5.
黄济人的<重庆谈判>与重庆民俗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重庆谈判>的纪实性与虚构性为重庆民俗文化的呈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具体而言,<重庆谈判>中的重庆民俗文化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丰富的重庆城市意象书写;第二,立体的重庆居民衣食住行描写;第三,广阔的重庆地域文化空间展示;第四,经典的"独白"式叙述方式背后雄浑的"重庆腔".重庆民俗文化内容使作品具有鲜明的重庆特色和城市风格,为重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丰富的重庆民俗文化内容也使得小说既客观真实,又非常个人化和个性化,成就了黄济人和他的<重庆谈判>.  相似文献   

6.
重庆是在古代江州城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巴文化是重庆城市文化的重要源头,构成了重庆城市文化重要的人文传统。基于地貌特征形成的“江一山”文化是重庆城市文化的自然传统。重庆城市文化在几千年的变迁过程中,逐步完成了传统与更新、古老与现代的交替,实现了从旧到新的涅粱和更生。在这一转换过程中,移民活动和近代化是重庆城市文化从传统向现代巨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论重庆都市地名的文化特色与城市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聚落文化的典型差异 ,都市地名和乡村地名带有明显不同的文化色彩。在大多数城市 ,尤其是平原城市 ,由于自然地貌、街区布局有很强的同一性 ,街道与居民区的命名规则呈现高度类似的特征 ;然而 ,作为都市少数派的山地城市 ,聚落地名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而这种地名的文化色彩又强烈地塑造了该城市的国内国际形象。对成都—重庆都市地名进行比较研究表明 ,重庆都市地名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色彩 ,具有典型的自然特性 ,具有较强烈的乡村气息。这些地名特征已经塑造了重庆的地名文化、重庆的对外形象 ,并正在影响和继续影响着重庆走向世界 ,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8.
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文化与文学形成与存在的空间之维,呈现出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陪都效应,另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山城意象,共同扩大了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英诗歌中水和风的自然意象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中国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象是其标志特征;西方诗歌同样异彩纷呈,形象生动。虽然中西方诗歌的传统和创作背景存在差异,意象理论也是同中有异,但是无论中西,诗歌中的意象都指心与物的融合,是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本文在分析了中西美学和诗学对意象的定义和分类后,选取了中英诗歌中重叠较多的水和风这两个自然意象进行对比,考察相同的自然意象在中英诗歌中的不同呈现和不同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中英两种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城市环境艺术的动态要素--街道橱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街道橱窗在城市环境艺术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目前我国街道橱窗存在的问题,提出街道橱窗应该被理论界与实践界作为一个动态要素纳入到城市环境艺术的研究与设计规划中来.  相似文献   

11.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语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课题组借助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经由城市历史特点、资源条件、现实优势和发展趋势等资料的系统收集与分析,提出了"世界激情之都"这一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2008年5月,市委宣传部组织专家进行了研讨,后经媒体报道,网友积极参与讨论,部分专家和网友也提出了异议.为明辨是非,本文将这些质疑观点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种观点是赞成用"激情"定位重庆城市形象,但对定位语中加入"世界"有异议;第二种观点是不赞成"世界激情之都",认为其词义太抽象、宽泛、空洞等;第三类现点是建议用"两江文化名城、山水之城、英雄之都等"作为定位语.然后,重点从城市形象定位的真实性、专属性、导向性、芙誉性和认同性等原则出发,对这些质疑的现点逐一进行剖析,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巴渝文化与重庆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底蕴。弘扬重庆 (巴渝 )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鲜明特色 ,对创立重庆特色名品 ,促进重庆经济的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更加凸现。重庆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如何发掘、保护、开发、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 ,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使之在提高重庆综合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问题 ,似应引起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重视。为此 ,从问题的提出、悠久的发展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塑造“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思考与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三个纵向的时段来梳理成都主城区街道名称的流变,从历史传承下来的街道名、建国后五十年代初得名的街名与近年来新建街道形成的新路名为切入点,讨论成都街名的命名类型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化名城"是杭州城市的定位,是杭州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是杭州旅游的导向。设想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主干道,贯通拓宽杭城内外所有运河和水道,连接西湖、钱塘江、西溪湿地,可使杭州形成"水景游"水网体系。像意大利威尼斯那样,旅游者可以坐船穿过"大街"(运河、钱塘江),"小巷"(城内外各水道),观光西湖风景、钱塘江景观、西溪湿地风貌,使杭州真正成为东方"威尼斯",也将会更加凸显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形象首先表现为城市文化形象.城市文化建设要以提供精神食粮、满足文化消费为宗旨,通过开掘文化形象资源,对包括城市整体文化形象、城市文化建筑群落在内的城市文化建设工程进行精心设计,在遵循弘扬主旋律、以人为本、突出地方特色、营造精品等原则的基础上塑造城市形象."中国常德诗墙"是常德城市文化形象的典型标志,它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堪称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公共文化消费形态是城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受传统文化、地域经济及老年群体自身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城市老年人公共文化消费形态各异,但具有同质化趋势。以天津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知,除老年街舞、棋牌、拳剑及骑行等休闲锻炼形式外,剧院戏曲、茶馆相声、街头曲艺、民俗等传统文化是老年人主要的公共文化消费形态,并且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老年人扮演了消费者与传承者的双重角色。在老龄化社会,根据老年人公共文化消费形态及消费需求构建当代城市公共文化体系是老年人事业和城市公共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渝中区乃重庆母城,历史积淀深厚,属文物大区,应按照胡锦涛关于重庆城市建设的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诸原则,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倾力打造颇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街区,建成重庆最大、最有特色的博物馆群,争取地下考古有新的突破,把宝贵的文物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渝中区建成重庆记忆之城历史文化展示区。  相似文献   

19.
看得见的城市和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研究的两个维度。作为城市的精神内核,看不见的城市还有待挖掘。城市意识、价值观念和社会秩序可以成为研究看不见的城市的三个维度。作为战时国都,重庆不仅应该有现代化的城市景观,更应该生成完整的都城文化。但由于都城文化认同感的匮乏,以及社会秩序尚不稳固,重庆的都城文化始终处于未发育成熟的状态。因此,战时重庆是一个灰色的社会空间,其中充满了中间性。通过挖掘文学想象所包含的心理和精神维度,作为观念建构的战时国都将展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