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期党中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力量。全面审视当前网络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社会生态环境,找到制约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瓶颈"。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的实际,从加强党对国家意识形态的领导、红色网站的建设、话语形式的创新和专业队伍的建设等四个方面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从web2.0概念入手,在简介web2.0的特点基础上,分别从信息内容、信息传播方式、信息传播速度、信息用户获取方式、信息成本等角度阐述了web2.0下网络信息来源与传递的情报学解析,由此提出了在web2.0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模式:机构知识库建设成为完善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搜集整理网络免费的学术期刊是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个人网络出版资源搜集整理将成为WEB2.0环境下资源建设的新宠。  相似文献   

3.
信息传播视角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属于信息传播学范畴.目前,从信息传播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非常缺乏.本文从信息传播视角,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传播机制的模型,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中各渠道所占时间、传播力及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网络使用方式、交流沟通方式和信息呈现形态的新变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建立健全开放协调的传播管理体系、积极主动地研究网民的接受水平、建设文明向上的网络文化,将挑战转化为契机,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和完善新媒体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信息监管体制,提高网络传播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传统优势与新媒体联动,加强舆论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对于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网络化是当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趋势,正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化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有助于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率。然而,网络化也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意识形态环境更加复杂,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挑战。为此,要改进理论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优化整合传播媒介资源,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建立全覆盖、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培育大批理论传播专门人才,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  相似文献   

7.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理论有效传播的过程。网络技术变革正改变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环境,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形成理论大众化的整合力;改进理论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优化整合传播媒介资源,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培育大批理论传播专门人才,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建立全覆盖、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等五方面对大众化的实现策略进行优化,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性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2005年网络web2.0及其定义的典型技术:Blog(博客)、wiki(维基百科)、RSS(简易信息聚合)、BT(下载)、TAG(标签)等不仅带来了网络产业的升级,也给旧的传播观念、传播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用户成为信息制造的中心,拥有更多点对点传递信息的渠道。网络个人化、社会化、自组织等新的传播特点日益凸显出来,一场以“交互”为核心的互联网创新浪潮已经扑面而来,对新技术、新观念最敏感的当数青年知识分子。本刊在这样的背景下,组织部分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开展笔谈,探讨web2.0网络技术传播模式的重要意义,传播理念的冲突和变革、及其引发的各种网络社会问题,希望对我国目前的网络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价值诉求。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化,网络世界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兴场域和重要阵地。在网络境遇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客体、载体与环体面临着转换变化,要围绕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实现的实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思潮,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灌输的力度;强化网络参与者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以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价值主体间的互动性,不断激发他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创造力;增强网络媒介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互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融合与创新,从而不断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TAG:无序中有序的个性化分类传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5年网络web2.0及其定义的典型技术:Blog(博客)、wiki(维基百科)、RSS(简易信息聚合)、BT(下载)、TAG(标签)等不仅带来了网络产业的升级,也给旧的传播观念、传播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用户成为信息制造的中心,拥有更多点对点传递信息的渠道。网络个人化、社会化、自组织等新的传播特点日益凸显出来,一场以“交互”为核心的互联网创新浪潮已经扑面而来,对新技术、新观念最敏感的当数青年知识分子。本刊在这样的背景下,组织部分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开展笔谈,探讨web2.0网络技术传播模式的重要意义,传播理念的冲突和变革、及其引发的各种网络社会问题,希望对我国目前的网络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Web2.0的普及,使得图书网络营销呈现受众量大、信息资源丰富、信息流动性强、数字化营销、个性化营销等商务化运作特征。通过对图书网络营销模式的研究,得出图书网络营销在传播特征上具备点对点与点对面两种形式,而在价值交换上运用便捷安全的电子商务支付系统,恪守以受众为中心的人性化送货方式,售后评价方面重视能动性信誉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从隐性教育的视角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在文化的内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教育方式的角度来说,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显性教育,即一种直接的、外显的方式进行的,而这种教育方式也使得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产生了逆反、排斥心理,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行。文章认为,隐性教育既能有效地承担内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容的任务,同时又能化解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宣传和普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大众化是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建设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研究解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探索解决的途径。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而互联网的升级和Web2.0的技术条件,给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干预则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通俗性统一和实践性等基本原则。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通俗化。  相似文献   

16.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通俗性统一和实践性等基本原则。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通俗化。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下,对全国21个省市的问卷调查发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传播学理论出发,抓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信息、受传者、传播媒介和信息反馈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认清问题的本质,思考相应的对策,有助于全面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大众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从政治社会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突出大众性3个方面论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性。  相似文献   

19.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认识理念、外部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教育主客体等因素的制约。分析这些制约因素,找出破解对策是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