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当今河南诗坛,李洪程是位具有一定影响的中年诗人。其诗以简约洗练、风骨英朗见长。诗集《人生乐天图》是诗人人生境界的诗化结晶,体认着执著的人生追求与道德张扬。由率意走向哲理、由冲淡走向雄浑是诗人诗艺创造的运行态势,而把农家子的赤诚心态与文人诗的审美意象结合起来,并努力升华为一种时代思绪与风流,则是诗集鲜明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晚明吴江叶小纨以杂剧《鸳鸯梦》的创作,填补了女性写作戏曲的空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剧作传世的女剧作家。本文从叶小纨所处的晚明吴江叶氏文学世家现实生活出发,围绕剧作家的人生际遇,探讨杂剧《鸳鸯梦》的文本生成方式,进而发掘女剧作家在哀悼背后所隐含的对女性爱情婚姻和心灵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复古思潮,将被遗忘的神话和历史传说中的英雄圣贤又推向精神舞台的前沿。对英雄圣贤政治和道德的极力赞颂,使得当时大多数文人对英雄圣贤产生了宗教般的虔诚和膜拜。这种膜拜,不仅极大地阻碍着文人对现实社会政治和道德的认同,形成了他们和现实社会的对立,而且也极大地强化了他们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性格,支配着他们为理想、道义而无视贫贱祸患,明知不可行却坚持不懈,促使着他们走上了悲剧人生的道路。同时,由复古思潮影响而形成的强大的保守势力,在围剿革新思想时,也将革新派文人选到了人生悲剧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独具风流的人物,他立足现实生活,汇通儒道玄思想精华,以自然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信仰、作为和文章中处处体现着他独具一格的风流,是对他那生命的最好诠释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女性一直是文人常写不衰的对象。但宋初杰出词人柳永却能打破以前的温柔敦厚的"等待型"的女性形象描写常规,表现出先进的人道主义女性观。柳永超越自身站在全面人性的立场上来观照以妓女为代表的底层女性的人生,突破了正统思想的局限,以深沉的旋律去敲打世人的灵魂,呼唤着被封建礼教压抑着的人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启蒙精神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历史文人为题材的戏曲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使之获得了短暂的繁荣,但也因忽略戏曲的民族性和娱乐性而面临生存困境。回顾我国80年代现代启蒙精神对文人史剧影响的得与失,对未来戏曲创新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言二拍”关注宋朝的“大历史”,如熙宁变法、靖康之变等大事件和宋高宗、王安石、贾似道等大人物;但小说家叙述的重点却非“大历史”的波澜壮阔,而是“大历史”中的“小世界”,以此展现历史剧变下人物的艰难处境和人生体验,或是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和适意生活,“小世界”未必契合正史叙述,却不违历史逻辑,并在“情理”维度丰富了“大历史”。“三言二拍”借“小世界”展开的宋史书写既有对市民趣味的迎合,也有文人趣味的表达,折射出明人对宋史的多元认知和历史观,尤其小说家对“靖康之变”的诸多关注,折射着明人的危机认识与社会焦虑以及对宋代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是苏州派剧作家的同乡前辈,曾为李玉、毕魏改订传奇,并对两位青年才俊不吝奖掖与提携,还和张大复讨论曲谱与剧作。冯梦龙的文学创作与戏曲主张对苏州派剧作家产生了明显影响。苏州派剧作家受冯梦龙的启发,用苏州的历史、传说和时事编剧,直接从冯氏的"三言"中取材。冯梦龙严守曲律的戏曲创作主张和文学教化观也为苏州派剧作家普遍接受。可以说,冯梦龙是苏州派剧作家的戏曲导师,苏州派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人与现实的人在人性方面存在同构,历史剧作家和现实观众都能理解和接受历史人物。相通的人类本性像一座心灵之桥,沟通了历史和现实。观众欣赏历史剧,不是单纯地去寻求历史知识,而更是把它当成审美的对象。这就要求史剧作家追求人性真实的深度。但是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必须符合历史逻辑和性格逻辑,否则就失去历史的真实性,不能成为历史剧的创造。  相似文献   

10.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形象从儒佛冲突的调和、佛道精神的沟通和佛教自身的变革3个层面呈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可能性逻辑,其入世修行、逍遥应世、道德自救等行为方式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心态、人格理想模式追求、人生境界追求和艺术创作等产生积极影响。以“在家修行”和“在欲行禅”方式而获得精神解脱的维摩居士,通过自身道德行为规范,将佛教的他力救赎与自力救赎有机地融入社会规范中,从根本上消除出家修行与世俗生活的对立,实现了自我人生境界“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相互衔接,既较好地调适了儒佛之间的道德伦理冲突,又在与道家追求逍遥自由的最高精神沟通中,破除世俗社会对佛教“出世”概念的狭义化理解,突出彰显中国化佛教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意义、又充分关注现实人生解脱之道的特点。由此,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开启了一条心出世而身入世的新人生模式,并为他们将相对抽象的佛禅义理上升为对自我人生实践的内在超越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1.
传统戏曲理论中的"设局"观念与"结构"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又不是完全等同,它还包含着戏剧性、情感及意境等方面。当代戏曲理论认为,一个成功的"戏局"要有巧妙的结构、新颖的情节、鲜明的人物个性、绝妙的情境。而在当代的戏曲编剧实践中,剧作家也运用了"设局"的方式,使戏曲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理想人物的概念 ,旨在揭示民间文化心态及其对戏曲人物和结构特征的生成作用。主要观点是 :1.由于战争作为获得功名富贵的机遇而发生 ,历史性事件因而被游戏化。人物由书生而突变为荣立战功的英雄 ,各种神灵起了决定性作用。女子也被男性化。 2 .戏中对功名富贵的炫耀以民众对改变生存状况的渴望为基础。《曲本》流露出民众对富贵者既嫉恨又羡慕的双重心态。 3.“上天”或神灵的意义在于填平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使道德与功名富贵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合理化解释 ,戏曲因而成为民众的白日梦  相似文献   

13.
没有早期文人剧作家在观念上的突破 ,也就没有后来南杂剧的兴起和成熟。同样 ,没有南杂剧 ,文人剧也就始终只能在北杂剧的阴影里徘徊 ,无从在艺术体制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难以在戏曲史上占据一个方面 ,充其量只是元曲北剧的末流  相似文献   

14.
《阅微草堂笔记》展示了文人丰富的梦幻世界。梦是文人人生追求和高雅情趣的表现:有追求科举与官禄的科名梦,有反映乾嘉学风的学术梦,有思考人生的哲理梦,有神秘灵感的诗歌梦,还有梦寐以求的古董梦。梦也是文人浪漫风流的感情世界的表现:有凄婉惆怅的爱情梦,有人欲放纵的艳遇梦,还有浸染男风的相思梦。梦表现出当时文人独特的人生追求和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5.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名作,剧中男性人物虽然在数量上远远多于女性人物,却被剧作家称作"女人戏",因为凄艳绝美、亦正亦邪的女主角尼娜周旋于并成功控制了多位男性,为我们演绎着一个女人在男权社会中生存困境和生存方式的人生启示录。她勇敢地反抗父亲的权威,向往真正的爱情,鄙视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尼娜的故事承载着剧作家对女性处境、两性关系和人类社会的沉重思考。  相似文献   

16.
北宋词人柳永因其生平颇具传奇色彩而为后世通俗叙事文学所关注。柳永形象在宋元时期的南戏、话本等通俗叙事作品中,呈现出多重的,甚至是溢美和溢恶并存的特征,显示出宋元时期民间叙事作品“主在娱心”的娱乐性、诙谐性和消遣性创作心理。而明清的戏曲、小说,则是突出了柳永形象多才、多情而又多难的悲剧命运,体现出明清戏曲、小说作者“回护士人”的创作思想。仕途蹭蹬、怀才不遇而又逞才使气、寄情红楼的柳永形象,符合了明清时期的文人个性意识张扬、精神自由放旷的文化品性。  相似文献   

17.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人生境界,用这种境界来形容南怀瑾的人生态度,确实不为过分.他以超脱的眼光洞察世事人生,对社会历史的分析入木三分.体现了一种飘逸超然的人生境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怀瑾读历史与人生》一书篇透射着南情瑾先生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人生经验."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可以说是南情瑾读书论史谈人生的真实写照.学问博大精深的南怀瑾在台湾有很多头衔: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国学大师,禅宗大师等.还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著作等有《禅海…  相似文献   

18.
柳永的创作风格前期以俗为主,堪为其时俗文化的代表。柳词“俗”风格的形成有其主观情趣选择的原因,更是时代文化和现实遭遇使然。步入仕途后,柳永创作逐渐摒弃“俗艳”,融入士大夫文人的敦厚含蓄之美,题材上有了雅化的倾向。但仕途升迁的无望,沉沦下僚、疲于奔波的人生际遇使他的词境升华,实现了其创作的另一种姿态的雅化。  相似文献   

19.
作为明代吴江派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理论,"有意驾虚"倡导的戏曲创作"不必与事实合"一说可谓独具匠心。它不仅很好地解释了戏曲创作中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二者的关系问题,而且为剧作家如何实现成功创作指明了方向。本文试从这一观念出发,结合古今相关创作案例,分析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二者辩证关系的基础,考究当今时代的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20.
话本起源于市井,它最明显的特点是突出反映了市民的思想和生活,而随着文人参与拟话本创作以后,话本小说则呈现出明显的文人化趋向。《西湖二集》是明末周清源创作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作品大多以与杭州有关的历史人物为题材,围绕西湖来编撰故事,既保持了话本小说道德训诫的传统,又充分地展现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气质个性,并且在艺术手法、审美情趣上也体现出鲜明的文人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