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伦理学界对自由概念的探讨久久不衰.马克思主义哲学洞悉了西方现代自由观的困境,即康德式的个人自由无法融入政治伦理社会的构建.虽然黑格尔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将德性伦理学、政治哲学和经济学构建成社会伦理学的传统,将个人自由赋予社会伦理学背景,但他将个人自由建立在维护私有制基础上的做法使人类的创造变成了对财富的追求.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入手通过对私有制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不平等,从而为社会主义自由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学说的理论视角在于人类社会如何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对于人的自由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在马克思看来 ,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存在物 ,个性自由与人类解放是同一的历史过程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解放的出发点和归宿 ,消灭私有制 ,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的研究视域中,自由概念兼具建设性与批判性双重意蕴,不仅是一种理想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社会批判的规范性构思。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劳动是实在的自由的实现中介,并将自由概念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的重要手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谓个人自由的虚假性、片面性,强调真实的自由建立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自由概念的批判维度,对于回击西方“自由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的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从物质资料生产的角度来探讨人的问题 ,认为人的自由和解放只有在交往关系普遍扩大 ,私有制和分工已经消灭 ,整个人类历史变成世界历史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得以实现。马克思的这种人道关怀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现了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与哈耶克的分歧在于对社会是自然性的还是自发性的不同理解.由此,他们对在这种社会中个人是否自由的问题亦作出了不同的回答.马克思充分证明了自发性社会只是短暂、临时的过渡状态,资本主义社会不是自发性的社会,而是自然性的社会.在自然性的社会中个人不是自由的,而是被异化和扭曲地存在着.达到人的自由不是通过维护自发性实现,而是通过消除社会分工,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压迫来实现.同时马克思认为人类理性是自由宝贵的一部分,人的自由要弘扬理性,对理性进行限制要靠实践标准,除此不能避免理性的滥用问题.  相似文献   

6.
法国大革命奠定了"个人自由"原则,俄国革命奠定了"社会公正"原则.本文结合两次大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从比较政治学视角入手,对比考察了卢梭、康德和马克思的政治学说,由此历史地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人民民主"、"公民社会和法制国家"、"人的社会"、"个人自由与社会公正"等.  相似文献   

7.
那种认为马克思不讲个人、不注重个人自由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马克思的哲学和自由主义的差别不在于要不要谈“个人”而在于如何去理解“个人”;不在于要不要讲个人自由,而在于如何才能真正抓住个人自由的本质问题.自由主义所讲的个人是天生的、自然的、独立的,马克思所讲的“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社会的、关系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身在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从事生产的社会个人.仅靠在价值观念中宣称个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或者只靠在政治国家层面保障个人自由权利是不能实现个人自由的.只有进入物质生产领域,关注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和生产关系,才能抓住现代个人无法自由问题的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自由.个人自由还是要在社会中,在理顺个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实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关切人的存在、探究社会发展的理论结晶.共同体是人的集合,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处于一定交往关系并不断发展的“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发展性出发,立足人的生存状况、社会交往形式以及所有制关系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现实进行了反思,揭示了市民社会中人与物的价值倒错、私有财产的二重性、分工的片面固化、自由平等人权的虚假本质.基于对市民社会从人本维度、辩证维度、生成维度到价值维度的批判,马克思将其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归宿指向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指出消除强制分工的异己束缚、以社会所有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外在依托.  相似文献   

9.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能力及其实现问题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靶向.马克思发现,劳动能力的买卖是资本增殖的关键环节,这就从根本上戳穿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自由与平等的虚假性.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辩证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意义.一方面,从简单协作到机器大工业,造成个人能力的畸形发展,并导致资本增殖与人的绝对贫困相对立;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带来个人关系和能力的普遍性与全面性.共产主义社会以每个人能力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8,(3):23-2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早期文本,其中关于人的自由思想的阐释沿着哲学与经济学两条逻辑并行。在哲学视角下,马克思发现了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根基,形成了劳动自由的逻辑体系;在经济学视角下,马克思发现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是自由的局限所在。异化劳动与私有制不仅使人与人的对象相异化,同时使人与人的感觉相异化;不仅使人与自然相异化,同时使人与人相异化。人在异化中失去了本质,自由应是人本质的全面复归,而实现自由的途径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人权观的“生存实践论”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人权观以生存实践为现实基础,以对劳动本质的异化的揭示为基础,批判了资本主义人权观的现实,颠覆了西方近代人权观以抽象的、普遍的人性为基础的形而上学,解构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劳动异化及其人的丧失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以生存实践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人权观,即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一个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只有把劳动者的生存实践由维持自身的生命存在变成人的自由自觉的追求个性的活动,真正的人权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李忠华 《北方论丛》2015,(1):120-123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建构了科学系统的人学思想体系。在这一庞大的思想体系中,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相统一的人的存在论是其基础;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个人”与“类特征”相结合的人的本质论是其核心;生产力发展条件下在共同体中“联合起来的个人”消灭旧式分工和私有制,促进人的全面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其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起源、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它首先指出劳动创造人,人在社会关系中生活,人的活动创造了历史,所以,人的本质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科学地说明人的问题,不能离开社会关系,特别不能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人学理论无论是从历史的起点,还是历史的终极意义上,都把个人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一切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价值尺度,最彻底、最充分地肯定了个人的存在;马克思人学的落脚点,在于关注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互为条件。当今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同时,也丰富发展了这一科学思想,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  相似文献   

14.
共产主义之为共产主义,决不是简单的“共产”或曰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而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即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果对共产主义的如是理解是符合马克思原意的话,那么,共产主义社会就只有在马克思“社会三形态”学说理论框架的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才能建立。因为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才会“消失”;劳动才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才会“充分涌流”。[1]而“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实现正是以此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同时他又强调:“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②可以看出,马克思不仅强调自由发展的个人,并且重申自由发展的个人是社会历史的个人,是实践主体,而不是抽...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时间思想发展有其内在逻辑进程,主要表现在八个阶段.青年马克思的诗歌中的"生死、时间与永恒的关系"成为其时间研究的出发点.博士论文中所表达的时间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是其理论的生长点.在随后的政治批判中,实现了对政治国家的永恒理性神话的颠覆,成为其理论的批判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通过揭示异化劳动时间与私有制永恒神话的覆灭,这成为马克思时间思想的成长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实践、时间与自由的阐释,使其时间思想走向成熟点.在《1957-19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出发,进行资本批判,揭示了人的三大社会形态,阐明了时间作为人的发展空间,深化了时间与人的自由的研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劳动二重性出发,科学揭示时间的结构,阐述了时间的历史发展以及与人的自由的关系,成为其时间思想的制高点.马克思在随后的东方社会研究中,指出了时间"跨越"与民族解放的问题,成为其时间理论的发展点.  相似文献   

17.
分配正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极为关注的理论焦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构建马克思政治哲学体系,阐释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本质时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探讨以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分配手段,在生产资料共同所有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并且指向了更深层次的人的本质的自我所有问题.通过政治经济学的分析,马克思厘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划分,他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旨趣同人的本质的回归与占有结合起来,为正义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路径.将分配正义与人的本质的自我所有进行关联,一方面能够深入推进对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也能够整合当代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不同思想要素,为其进一步深化提供有益助力.  相似文献   

18.
个人的发展是一个从"自然个性"的"依附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到"偶然个性"的"独立的个人"("偶然的个人"),最终走向"自由个性"的"自由个性的个人"的历史过程。马克思的"自由个性的个人"作为标志扬弃"偶然的个人"的未来社会的个人形态的范畴,不仅指向了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资产者及其"个性自由"的批判与超越,而且蕴含着马克思哲学对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自由的社会的个人"及其"自由个性"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尚未形成有关资本主义(内在方式)内在本质的深入解剖,并以现代私有制社会这个有待提炼的概念指认资本主义现实,但他们还是在新的理论框架中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全面分析.具体包括:现代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性本质在于分工基础上的机器大工业和竞争产生了私有财产和劳动的分离;现代私有制社会中的个人由于分工和货币的关系而形成了一种抽象的偶然联系;私有财产成为异己的力量统治人;工业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必将冲破资产阶级社会的私有制,即共产主义将通过占有和联合的形式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20.
周翔  谢林 《南方论刊》2006,(10):14-15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了人只是社会的实践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人的自由体现是处在社会中“整体”的人的自由。马克思这种“整体自由观”正确地解释了社会与个人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正体现了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