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辜鸿铭作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独特个性和独异思想的"文化怪杰",其所呈现的"辜鸿铭现象"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辜鸿铭以"良民宗教"、"良治秩序"、"君子之道"为基础构建的政治、历史、思想文化观,虽不无偏颇,但其力图以中国传统思想阐释西方古典文明,批评西方现代性的见解却真切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良民宗教"、"良治秩序"、"君子之道"不仅成为解读辜鸿铭人文精神的思想理论基础,更是认知辜鸿铭历史行为的本原。  相似文献   

2.
辜鸿铭因政治观点保守,与时代格格不入而遭人遗忘.但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重新思考辜鸿铭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独到贡献.辜鸿铭最早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他主张采纳西方文化的拓展精神和进步理念,走出一条基于传统、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上,他创造性地研究国学,使国学走出故道,进入世界性文化大背景之下.他创立"中国学"及述译中国典籍,使西方学者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真精神.辜鸿铭是一位积极的文化建设者.  相似文献   

3.
辜鸿铭以其轶事之怪异、著译之独特、思想之极端成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保守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辜鸿铭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感召下思想文化界和理论批评界不断进行思想解放和创新研究的结晶。通过对30年来的辜鸿铭生平轶事、著译与思想文化活动研究的综述,梳理出30年来辜鸿铭研究的主要倾向并指出辜鸿铭研究面临的问题,能够为进一步研究辜鸿铭与其他文化人物的关系、辜鸿铭与近代文化的关系,进而从中国社会与文化转型、现代化转型的角度研究辜鸿铭的思想与历史影响、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作出科学评价等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前提与准备。  相似文献   

4.
朱寿桐 《河北学刊》2007,27(1):27-31
辜鸿铭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扬,常致力于破除思想文化经典化过程中的历史屏蔽——特别是话语屏蔽现象,在追寻原典和原典精神,打破儒学“经学”传统和“理学”模式方面有明显建树。同时,其自身理论又成为历史的价值屏蔽对象,他的许多错误甚至荒唐的理论及时地遭到了历史的淘洗,使得他在价值屏蔽的作用下保全了起码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独特的保守知识分子,以其"东西南北人"的人生履历,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言说不尽的轶事层面的辜鸿铭形象。过多的轶事和轶事的过度消费,给辜鸿铭的生平轶事本身的真伪和轶事背后的精神现象研究带来许多难以确定的因素。在对辜鸿铭传记研究资料爬梳的基础上,对辜鸿铭生平轶事研究中有待证实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能够为准确理解其人其事和进行辜鸿铭与近代文化的关系研究以及辜鸿铭与其他文化人物的比较研究做必要的铺垫。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与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最保守与最激进的两极性文化人物,其思想的两极性在二人对两性关系的审视上表现得尤为充分。结合辜鸿铭与鲁迅的个人婚恋生活,通过对辜鸿铭与鲁迅的文本进行分析,概括出“无我”和“妻性”这两个理解辜鸿铭和鲁迅两性文化心理的关键词,以期为辜鸿铭与鲁迅比较研究、辜鸿铭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关系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两性文化心理建构做一点铺垫。  相似文献   

7.
辜鸿铭,中国近现代转型时期思想文化史上"极端甚至怪异到不类"的"过渡人",作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双重保守主义者,给后世留下了言说不尽的辜鸿铭形象。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辜鸿铭形象的定位大多在文化层面上,文化辜鸿铭的形象穿越历史的遮蔽逐渐从朦胧走向清晰,而对在晚清社会的政治之网中穿行25年的政治场域中的辜鸿铭着墨甚少,对辜鸿铭这样一个没有建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的"政论家"关注不够。在政治认同的层次理论框架下,结合辜鸿铭生平轶事,通过对辜鸿铭著译文本的细读,在其生命历程和墨写春秋中能够探寻辜鸿铭国家归属意识的发展踪迹。从"一个中国人"的彷徨到"真正的中国人"的确立构成了辜鸿铭国家归属意识的整体内涵,对辜鸿铭国家归属意识转变因缘的探讨,为深入理解辜鸿铭"尊王保皇"政治认同的独特性、准确描绘辜鸿铭"不类"的政治认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辜鸿铬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国文化的近代危机是以儒学的危机为内因,以西学西教的传入为外因而展开的.辜鸿铭以其道德文明现对中西文明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比较,以与当时的西化思湖相抗衡,突显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认为中国文化中包含着可以治疗西方现代化社会弊病的良方,只有中国文明才能力挽西方文明于既倒.辜鸿铭不是顽固守旧人物,他重建中国文化的思路是以中国文明为主体,整合西方文明,中西融合,探索人类文明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文化生命"是牟宗三历史哲学的核心范畴,他以此来透视中国历史并构建起自已的历史哲学原理.历史与文化的融通构成其独特的"理解模式";科学民主及制度客观化的新价值观使其历史哲学多少具有世界史的现代意义.既保持儒家的德性价值,又试图与世界史接轨,成为其历史哲学的最大特征.他极力强调作为中国文化生命特征的"综和的尽理精神"未尝不可开出西方那种"分解的尽理精神".他的历史哲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深刻反省及吸取王夫之、黑格尔历史理念的独特产物,旨在建构一个摄智归仁,仁以统智,德性智性具足的体系.其所谓"客观化"的全部目的在通过历史指出一条人类之"常道".  相似文献   

10.
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透视乔志航在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辜鸿铭是个言人人殊的谜。对辜鸿铭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他是个顽固可笑的保守派。而褒之者则从一些世界著名学者对他的高度评价中重新重视辜鸿铭。不难看到,印度诗哲泰戈尔把辜鸿铭看作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①俄国...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与文化现代转型的"百年激荡"历史时期.此期的思想家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文化策略,力图融会中西,建设民族新文化,它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内在活力和焕发青春的根本动力.徘徊在历史歧路上无所适从的林纾.面对中国光怪陆离的社会与文化现象,成为时代的"伤心人".晚年林纾以"情-礼"调和的言情小说建设他心目中的"和谐王国",企图以此寻求中华民族新的文化坐标."文化力"是一个国家根本的国力所在,因此,我们呼唤当代中国的思想家、当代社会的"伤心人".  相似文献   

12.
“道统”作为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实质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描述儒家思想的传承历史而人为构拟的历时性谱系。其表现形式是:按不太严密的历史顺序排列的一组被奉为“文化英雄”的精英知识分子。其功能有二:一是论证儒学或儒学中某支派学说的合理性,这是“道统”的一般文化功能;二是当这种学术谱系的论证功能被王权所利用时,“道统”的一般文化功能就转变为王权合法性的政治论证功能。  相似文献   

13.
王克奇 《文史哲》2012,(5):89-94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贵族。项羽的命运是其所代表的那个阶级命运的反映。项羽的性格,集传统贵族阶级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于一身,是中国旧贵族群体性格的典型。他凭借贵族的特殊身份和性格优势成功了,又因为其贵族身份的历史局限失败了。正所谓成亦"贵族",败亦"贵族"。"贵族"群体性格的内在矛盾性,造就了项羽个人形象的复杂性,铸成了他悲剧性的命运。他是一个"末路英雄",是一个"代历史受过的悲剧性人物"。项羽的败亡,昭示着贵族时代的终结。贵族文化的缺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走上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道路,并对古代政治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贵族文化的影响并未消失,通过不断变形复制,成为我们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念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辜鸿铭的大部分著作是关于政治批评、历史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理论,但同时他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又是文学家或者作家.勃兰兑斯称他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1];有人将他视为杰出的文学家并提名他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有传记资料显示:"瑞典文学院提名两位东方人作为19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一位是印度的泰戈尔,另一位就是辜鸿铭.  相似文献   

15.
罗关德 《东南学术》2005,(6):162-167
在二十世纪的乡土小说创作中,莫言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莫言的乡土小说,从人类学的角度透视了中华民族的种性、族性和文化性,以小说的方式抒写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历史沧桑,并建构了"现代的我"和"原始的他"之间的文化血缘关系.从而给人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厚的体悟和认知,亦表现了其乡土小说的独特审美视阈.  相似文献   

16.
质疑官方正史、偏爱野史杂记,是鲁迅对待历史的惯有态度,这是他追求历史之"真"、追求历史话语的现世关怀的体现。历史话语是一种"权力话语",鲁迅对旧历史传统的怀疑、对新历史标准的再造,是价值重估所需,也构成《故事新编》的精神底色。《故事新编》一方面通过铺陈推演,呈现历史话语的形成过程,抖落历史书写的奥秘,传统历史的书写范式被质疑、解构。另一方面,文本通过重写上古神话,诸子传说这些"存疑的历史",进入民族记忆的深处,以"文化思想史"的书写姿态对其做出理性的还原,在根柢上对华夏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疏通清理。同时,文本在人物的选择和事件的安排上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用意:从"神话时代"到"英雄时代"再到"诸子时代",《故事新编》梳理了人类认识、解释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方式;从"死后"到"冷遇"再到"逃遁",小说集又从现代人的角度,对人类的理想国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这些都表现出鲁迅的精神探寻与人生困惑。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随笔,是当代散文创作中一个值得特别予以关注的现象.针对百年来中国历史上诸多的文化症结、悖论现象以及当下学者的"精神休克",丁帆"学者随笔"通过解读中国明清与现代学者的精神世界及西方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其著其人,呈现了类似"巴金式"的文化焦虑.他以学者自我精神启蒙为理想,以悖论思维为论说考释的方法,在随笔写作中建树了人格审美的核心理念和文化批判精神的基本品格.  相似文献   

18.
贺麟的文化观,是一种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返本开新"的文化哲学,是中西文化融合前提下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其乐观的文化进化论思想,与他融通中西从而逻辑地得出"文化乃人类的公产"这一理念有极大关系。他肯认"道德的进化",是"理想、现实的合一",并以事实阐述了道德现象演化之例。贺麟深信儒家思想的新展开,必然为民族文化的复兴提供契机。贺麟是始终不忘学术文化救国的一个开明知识分子,其返本开新的文化哲学,总体上呈现出他那一代新儒家学者的整体学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个民族特性所形成的文化模式有着巨大的历史制约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公民文化,必须深刻认识中国国民品性和民族文化性格.着眼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所必须依循的"文化底蕴",着重归纳、分析近现代有代表性、有巨大影响的国民品性和民族文化性格方面的梁启超分析模式、辜鸿铭分析模式、孙本文分析模式、林语堂分析模式、梁漱溟分析模式和史密斯分析模式,系统剖析由生物的、地理的、文化的和心理的等要素所构成的"民族特性"的结构体.这些分析模式为今天把握国民文化特质、建设公民文化,提供一种文化参照.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与侠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侠”生长于春秋战国之际,途经秦时明月汉时风,蔚为壮观地形成、积淀为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态。行侠仗义、劫富济贫、尚力崇勇等侠性精神铸就了多少英雄人格。文人墨客的抒怀写景也呈现出对豪侠勇性的真切而炽烈的倾慕,郭沫若亦是如此。他赞颂历史上的侠性英雄,如荆轲、高渐离、夏完淳、秋瑾等,自觉地与英雄们发生精神联系从而形成自己复杂而鲜明的侠文化观,并以审美形式塑造、建构起他丰富复杂的精神人格和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