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2013年2月8日,沈阳小贩夏俊峰的妻子张晶发了一条微博:"就要过年了,婆婆去了佛堂,公公请了两个小时假带强强去洗澡,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默默地收拾着屋子。楼道里传来沉重的脚步声,男人的咳嗽声越来越近,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听见对门的女主人开门说‘:老公,你回来了。’我的眼泪流下来,这句简单的话,我有3年零9个月没说过了。"在此之前的2012年12月8日深夜,张晶发了一条微博:"夏俊峰案还在  相似文献   

2.
修辞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具有认知属性。而案件形成过程中的修辞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语言的技巧,而且参与了案件事实的建构、演变以及最终的形成。近来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夏俊峰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分析的蓝本,该案背后所依据的案件事实主要是在证据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叙事性活动的产物,这种叙事活动便是在案件事实形成过程中对修辞策略的运用。关于该案的案件事实的版本,是不同主体认识之下的产物,折射出修辞者的立场抗衡。有必要认识修辞在案件事实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的建构性作用,而非语言的修饰和技巧。  相似文献   

3.
司法的公开与公正需要传媒的报道和监督,传媒的新闻自由需要法律来保障。当新闻自由僭越了监督底线,传媒通过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形成公众舆论,进而影响到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等司法程序时,传媒对司法的冲击也就随之产生。传媒对司法的冲击在一些典型的司法案件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例如,“药家鑫案”“夏俊峰案”“李天一案”等。传媒对司法产生冲击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传媒占据了报道司法案件的优先发言权之位置;二是传媒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并不中立;三是传媒推动司法进程的现实作用使公众更为认同。只有化解传媒对司法的冲击,建立两者之间的平衡,才能更有利于我国良好司法环境的形成。为此,一是要准确定位传媒在司法中的作用;二是传媒工作者应坚持职业操守、增强法制观念、坚守司法底线;三是司法机关应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及时、充分地公开案件进展情况;四是司法机关只能在法律框架内考量民意,而不能为民意或传媒所左右。  相似文献   

4.
定州开元寺塔内现存北宋时期修塔题名碑记三十一方,其中四方碑记保存了大量北宋州县下属机构和吏人信息,这四方碑记历代均未著录。由于基层史料的缺乏,学界关于北宋州县附属机构及其吏人的研究较为薄弱,利用新发现的这些材料,结合其他文献,可以考证出两个问题:一、北宋州府使院下设诸案和吏人构成。北宋州级使院下设粮草案、户口案、差科案、商税案、兵案、胄案、修造案,这补充了正史记载州府使院下设十一案但无具体内容的不足。二、北宋县级案的设置和吏人构成。北宋县级案的设置,并非从元丰改制开始,宋初即有设置,在其后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又增加各类案的设置,有的达十一二个。徽宗时期,由于宋廷精简州县以下机构,故对县级所属各案进行归并与裁撤,仿尚书省六部将其正式确定为六案。宋室南迁之后,仍沿此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发生了很多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著名案件,比如邓玉娇案、梁丽"金首饰"案、孙伟铭醉驾案、习水官员嫖宿幼女案,等等.这些案件的处理,为日后法律职业人运用刚性法律应对纷繁复杂的具体事案提供了绝佳借鉴;同时,这些名案背后也深藏着许多艰深的刑法理论问题,有待刑法研习者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类案同判构成了现代法治的基础,也是社会追求的司法目标。实现类案同判是近年来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探索建构类案监督制度就是以此为基础。然而,与检察系统积极探索建构类案监督制度的热情相比,类案监督制度的实施情况却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没有相应的适用方法来指导类案监督制度的运行。当前,建构类案监督制度运作机制,应将重心放在确定类案的相似性判断标准上。类案的相似性判断必须解决类案是什么、如何判定类案、需相似到何种程度三个问题。类案判定的核心在于待比较案件之间相关性特征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防止对被告人辩护权的侵犯,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对案件的合并与分案审理进行了详尽的规定,我国相关立法中却未明确规定.通过对共同犯罪的界定、实务中共同犯罪案件的分案情况、依据以及分案对辩护影响的研究,笔者认为应当摒弃“一案化为常态、分案处理为例外”的观点,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明确共同犯罪案件一案或者分案处理的标准,适当保留司法机关自由裁量权的同时,制定统一的规范,防止司法实践中随意、混乱的不当分案.  相似文献   

8.
开展民事检察类案监督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2018-2022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的组成部分,对完善检察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检察院相继探索构建类案监督机制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类案监督的价值导向尚不明确,且缺乏体系性的法律规范依据;《民法典》对法律关系体系的调整完善给类案监督带来新挑战,使得类案监督落实时面临较多困难。保障司法公正是类案监督的首要价值追求,构建统一的类案监督法律规范能够为类案监督提供规范指引。类案识别与检索机制共同构成类案发现机制,类案识别取决于案件的实质性要素,在进行类案检索时应特别注意指导案例的参照。类案监督的决策、启动、纠正和保障机制的完善可有效促进类案监督运行机制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近代广东基督教教案成因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案"是指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教会人士与中国朝野之间的种种纠纷。文章在详尽占有基督教"教案"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界迄今研究较为薄弱的近代广东教案进行了耙梳,并按其成因归纳为中法战争案、社会秩序案、经济利益案以及文化冲突案四类,分别加以阐述,旨在为推动教案区域性研究的深入开展作些基础性的铺垫工作。  相似文献   

10.
犯罪隐案问题是当今司法研究领域的空白点.犯罪隐案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大量存在.其存在的形式可分绝对隐案、相对隐案和可疑隐案.分析隐案与明案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现阶段的隐案情况,旨在为我国的刑事司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学习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朗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热潮。其中“导学案”纷纷被广大教师学习、应用。但在应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误区,例如:①导学案编写教案化,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了“教”忽略了学生的“学”;②导学案编写作业化,把教材内容简单的编织成一个个的习题,把导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③导学案编写共性化,全班统一目标,齐头共进;  相似文献   

12.
司法责任制改革与司法实践对类案类判的迫切需求,以及法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的技术平台支撑,促成了类案检索机制从试点到推广、从自主到强制的全面推进。通过对类案检索机制演进路径及其内涵、特征及预期进路的检视,引出类案检索机制的优势及实践运行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从机制内在改进、外在技术平台构建以及审判理念转变、律师参与类案检索运行程序保障等视角提出类案检索机制的完善建议,为实现促进公正司法及法律适用统一的司法责任制改革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罗伊案"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罗伊案"引发的堕胎权之争,在美国的政界、司法界和社会各个层面掀起了轩然大波."罗伊案"和此前的"布朗案"推动了美国司法复审制度的建设进程;围绕堕胎权的问题,衍生了选择权利派和生命权利派的对抗:由对选择权和生命权的认可,加剧了美国上个世纪末的政治分野;通过"罗伊案"的推动,美国妇女运动超越了对"性自由"、男女平等等权利的诉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延展.  相似文献   

14.
谭肖崖调查军阀孙殿英东陵盗宝案、戴修瓒因三一八惨案而拘传段祺瑞案、吴盛涵审判大间谍川岛芳子案,表现了德山善德文化熏陶下的法治人才面对邪恶势力毫不畏惧的勇气。正直的人品,实事求是的精神,刚正不阿的性格,是这些从事法治工作的德山书院学子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5.
苏轼“乌台诗案”,宋时即已流传,并有多种抄本、刊本。今所见几种刊本中,《函海》本《东坡乌台诗案》、《忏花庵丛书》本《乌台诗案》为原案实录,基本上保存了诗案原貌;《苕溪渔隐丛话》本按编撰诗话的要求作过删改;《学海类编》本《诗谳》则可断定是伪书。  相似文献   

16.
以广东“杜氏地下钱庄”案和上海“罗怀韬地下钱庄”案为例,对当前地下钱庄案频发冲击金融市场及经济秩序、助长国内非法资金清洗出境、影响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等危害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多部门配合打击、实施“疏”的手段、健全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等有关建议,以期对当前反洗钱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1782年(乾隆47年)5月,在回族史上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所谓“海富润案”(以下简称“海案”)。该案涉及范围达广西、广东、湖北、江苏、安徽、云南、陕西、浙江8省之广,乾隆皇帝为此多次发布上谕,声势之大,震惊朝野。本文试图着重对乾隆直接干预“海案”,使其得以平息之原因,“海案”的性质及乾隆与“海案”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传媒的力量日益崛起.从早期的张金柱酒后驾车撞人案、刘涌黑社会性质犯罪案到前不久的习水公职人员嫖宿幼女案、邓玉娇案、杭州飙车案.传媒的力量得到了充分显示,发挥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传媒与司法关系的内在张力进一步增大.传媒与司法的冲突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9.
包拯以擅长断案而闻名,传世史书多有记载,其中巧断牛舌案便是其所断“奇案”之一。长期以来,大家对此均无异议。但史书中还有张、叶宾、穆衍断牛舌案的记载,四者几乎完全一样。经考证,原来张、叶宾、包拯和穆衍四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审理了类似的牛舌案。  相似文献   

20.
刘涌案和辛普森案都轰动一时,都引发了社会对正义的激烈讨论,两案不同的判决体现了中外对于正义的不同价值取向,而这种取向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对于实现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成本高低的不同判断。法治的发展必然要求中国不能"重结果、轻程序",程序正义有其不可或缺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