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影子 《百姓生活》2014,(7):63-65
提起陕北米脂,人们总会想到名扬华夏的闯王李自成,也会想到秀甲天下的“米脂婆姨”。因为这里是李自成的故乡,而“米脂婆姨”呈就是米脂的一张文化名片。没有到过米脂的人,可能不知道米脂县城,  相似文献   

2.
过年被称为春节,是从民国开始的,至今未满百年。在中国古代,对过年的叫法,历代雅称不同,其中元旦和元日比较通行。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岁”,商朝称“祀”。“祀”的意思,就是四时已过,要奉祀神灵祖先了,过年的习俗便源于此。“年”在甲骨文中,写为上“禾”下“人”,是一个人头顶谷物的样子,此字周代才有。  相似文献   

3.
《社区》2008,(36):9-10
仪式对于过年来说非常重要。人们找不到过年的感觉,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仪式”。在中国的“年文化”中,仪式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有守岁、拜年这些“通俗”之外,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还有许多相异的习俗。年俗的核心内容是对“美好”的祈愿,而种种仪式也包含了人们许多儿时的回忆。  相似文献   

4.
东汉末年的王朝,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个个是一般高的娃娃皇帝。这样的皇帝阵容,对一个朝代来讲,已经到了日暮途穷了。  相似文献   

5.
王文波 《社区》2013,(1):50-50
过年了!过年了! 如果不是10岁的儿子在鞭炮声中快乐地呐喊,我似乎感觉不到要过年了。年是什么?年怎么过?过了40个年头,“年”的概念更模糊了,特别是爹娘过世后,年好像越来越远,年味越来越淡,因为一直觉得有爹娘在才像过年。  相似文献   

6.
年与关     
“年关”一词常指阴历年底。旧时商业往来,年底必须结清欠帐,欠债的人过年就像过关一样,故称年底为“年关”。仅就生活而言,现在再把过年视为过“关”的人可谓稀矣。但从另一些方面看,过年仍然是对某些人和事  相似文献   

7.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  相似文献   

8.
过年的禁忌     
《社区》2008,(36):17-17
崇尚吉祥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特别是在过年期间,人们说诱做事都要尽可能地体现“吉祥”,期盼在来年能平平安安,吉祥如意。正月是农历瓶年的开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所以,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当然,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过年的禁忌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又是一年佳节过,您是否常忆起曾经度过的那个“年”……父亲汪锋是位职业革命家,我就出生在他当年工作的陕西地下党机关所在地,直到5岁时把我“疏散”回老家蓝田县,才有了过年的概念。我的故乡是一个半山区小村庄。大年三十,女眷们在一起包饺子、做包子、蒸馍馍。年间,小提篮里放上  相似文献   

10.
话说压岁钱     
过年,是最能体现“中国味”的重大传统节日。而“压岁钱”则是过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增添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更是代表了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之情和殷殷祝愿。中国民俗认为,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同音,晚辈得到压“岁(祟)”  相似文献   

11.
北宋东京开封新兴了一个节日,即十二月二十四的交年节。作为正旦的前奏,该节有醉司命(祭灶)、诵经呪、照虚耗、扫屋宇等四大节事。其后流传至杭州等地,并有了“小节夜”“小年”的名称。交年节习俗沿袭一直到当代。其具体节事早在唐朝的长安就已盛行,只是时间上多在除夕。但宋代以后,各地均将交年节诸节事的源头追溯至宋代汴京,原因是交年节的规模效应,以及载体《东京梦华录》的名气效应。交年节是汴京文明的产物,丰富了传统节日文化,活跃了精神生活,强化了环境卫生观念,为中华文明增添了一个新元素。  相似文献   

12.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的第一大节。自古以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过节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城市的春节越来越受到政府行为的引导,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习俗,春节拜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节俗的变迁显示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鼓藏节"的本义就是"同社苗人过节以祭祀一节木鼓"。按照苗族传统,这节木鼓必须用枫香树制作,所以祭鼓就是祭祀枫香树生出的苗族祖神"蝴蝶妈妈"。同时,鼓与"日"通,而以鼓祭"日"肯定与稻作有关,由此我们也可以断定,"鼓藏节"是在稻作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节日。另外,"鼓藏节"的开鼓仪式始终在模拟两性交合,这一点也反映出"鼓藏节"所祈求的"生产性"。  相似文献   

14.
藏彝走廊东端有尔苏藏族、彝族等多民族和谐共居。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是尔苏藏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也是部分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节日文化也已走出国门。尔苏藏族的节日主题是祭祀神灵,祈求丰收。人们相聚一起,举杯祝福,唱歌跳舞,节日活动有:打火把、赛歌、摔跤比赛。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其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其庞大深厚的体系,成为民族文化传统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洋节日"搭乘西方文化的快车迅速传入中国,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留存及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日渐衰微。所以,在当前"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对待西方节日文化应保持理性的文化自觉,不但要充分认识传统和现实,实现传统节日文脉精华的传递,还要与西方节日文化进行和谐对话,通过现代化的调试,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时代的血液和丰富的营养,不断地提升其与时俱进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年画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反映了传统社会民众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年画中蕴涵着中国社会的民间信仰。年画作为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体系一脉相传没有中断,呈现出与官方正统文化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年画真实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层状态,对于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有重要的意义。对年画这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掘,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基础性工作,并且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民意基础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西江流域的水神崇拜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以蛙崇拜和蛇一龙母崇拜为代表的水神崇拜文化。水神崇拜文化根源于西江流域以水为主导的生态环境。蛙崇拜根源于稻作生产的自然生态以及族群繁衍的社会生态;蛇一龙母崇拜根源于“水事”生态以及族群认同的社会生态。西江流域的水神崇拜文化孕育于西江流域以水为主导的生态环境,以形象的方式见微知著地反映了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紧密关联,是西江流域生态文明的文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苗族是一个稻作民族,与稻作有关的节日很多,其中有一个叫“卯”文化节,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这个节日,对“卯”作了种种解释,本文试图从苗族西支系的图腾“猫”对稻卯文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传统节日是人们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是一种展示民族文化整体面貌的社会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当前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范畴,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是青少年树立以及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指南,也是培育"四有"新人的客观需要。将传统节日文化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也是把提高年青一代的素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加强与其他文明和文化形态互补的需要。通过传统节日的亲和力攻克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屋建瓴的统率作用,使传统节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助跑器,二者的统一,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而二者的有机统一,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火把节古称"星回节",流行于滇、贵、川等地的彝、白、汉等民族之中,一般在六月下旬和十二月下旬举行,节日的意义在于以此标志新年。有学者认为,火把节与星回节来源不同。但联系彝族历法中"一年两截"制遗迹和彝族传统的恒星观测法,可以论证这两个节日习俗有共同的原初本质和古老渊源,从文化积累角度看,"星回"是"火把"的底层。火把节起源研究启示我们,中国民族学研究应注意"高文化"问题,重视文献、文物资料对于民族文明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