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以及文化认同,因而流传在藏民口中代代相传的民间谚语,蕴含着藏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映射着藏民族的文化心理特质以及世世代代藏民独特的生命体验。本文试图通过对藏族谚语的语义分析,展示藏族谚语与藏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解读藏族谚语蕴含的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汉英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辞海》对谚语做了这样的解释:“谚语,……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人们对谚语有很高的评价。人云:“谚语是语言中的盐”,“一束智慧的花”。这决非谬言。谚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一本小型百科全书。但不可否认,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谚语会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的烙印,在男女没有实现完全平等的社会里(如旧中国),男尊女卑的观念、歧视妇女的文化现象也通过谚语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汉语中的“三个女人一台戏”,英语中的“Manywomen,manywords.amnygeese,manyturds”,就是汉英谚语中歧视妇女的无数谚语…  相似文献   

3.
藏族谚语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语言犹如一面镜子如实折射和反映了该民族的各种文化不同时代的特点。文化的各个层次面都在语言这具多棱镜中留下自己的身影,显现出自己的构造。本文是择其作者分析藏族谚语三个层面所包含的文化现象中的一个层次──藏族谚语的文化物质层次记述了藏族谚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藏族社会有着极其浓厚的和谐观念,因此调解制度在藏族社会的传统纠纷解决机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稳定藏族地区社会秩序、协调社会成员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民族改革以后,藏族的传统调解制度已经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它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仍然存在。因此,在藏族社会的现代司法中,必须给予更多地关注和积极的吸收、引导。  相似文献   

5.
在批判、继承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布迪厄提出:语言是整体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每日的社会互动中不断进行语言交换及表达。同时,他揭示了语言的转换可以表达其中的权力关系,从语音、语调到字词都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的阶级地位,每个人在使用语言时都展现了不同程度的权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毛姆短篇小说《教堂司事》创作风格的分析,揭示出毛姆消极的人生观和其对当时的社会所持的否定态度。场景的转换预示着动荡社会中人物命运的多变;语言的简洁和差异,在简化故事情节复杂性的同时,揭示出人们社会阶级地位的不同,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的不可融合性;反讽进一步说明了在荒诞的世界里,人类命运的滑稽可笑和不可预测。  相似文献   

7.
谚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对一个社会来说,位居意识形态主流的官方意志拥有多种表达手段,民众意志同官方意志总是存在相当距离,因而其传播渠道受到了较多限制,一般只能通过口头形式流传.谚语作为民众群体意识最主要的表达渠道之一,是洞察民众思想的重要窗口.藏族谚语反映了普通民众对主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和体验,与官方意志存在一定差异,其特定共时平面的书面谚语,比较准确地透射出藏族社会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英、汉谚语的比较与翻译罗虹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千锤百炼出来的生动精炼的语言。它既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又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因而对谚语的理解和翻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拟就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谚语进行比较,以探讨其翻译的手法。一、英、汉谚语的...  相似文献   

9.
藏族世代生息在青藏高原上,他们选择适应高原生态环境的游牧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青藏牧区牧民在长期的游牧实践中形成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朴素的生态观,世代保护着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如今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管理与保护,应该重视当地牧民在草地保护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并尊重当地民族的传统游牧文化,因地制宜,从而促进当地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政教合一”制度下,僧尼(主要是上层僧侣)作为藏区三大领主的主要成员,不仅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还受到传统法律的保护。然而,对于藏族僧尼的法律地位问题,学术界很少涉猎。本文着重剖析了藏族传统法律对僧尼的宗教特权、社会地位与经济利益的规定,指明了僧尼阶层在藏族社会中特殊的法律地位,并对其产生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作了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11.
英语谚语,源远流长,据文字记载,早在八世纪时即已见诸于文献,至十六、七世纪伊丽莎白年代臻于全盛。英语谚语,作为英语中的一种特殊固定的句子,它短小精悍,简练活泼,内容丰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所不包。它能从不同的侧面刻画某一个形象,或说明某一个道理,言简意赅,言近旨远。其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音韵和谐,饱含哲理,耐人寻味。英语谚语是思想和语言智慧的结晶,所以它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中至今还大量使用。 本文仅从英语谚语的实例中,简略谈谈其省略结构及其语言特色。下面,把我历年所搜集的素材,整理出来抛砖引玉,提供同志们参考,谬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谚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单位,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大多数谚语建立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之上。谚语所表达的道理是通过将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情况与生活中更为普通、常见、具体的概念联系而突显出来的,是人们利用已有的词汇,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构造出来的。本文运用当代认知理论中的框架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尝试性地解释了谚语的语用认知。  相似文献   

13.
一、英语谚语的特点 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国家广大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凝聚着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因此,它除了具有民族谚语所具有的共性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民族性、艺术性和其语法特点。 1.英语谚语的民族性 斯大林曾经说过:“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发展的历史,同创造这  相似文献   

14.
在《娜拉离开丈夫以后》中,娜拉的语言因语境和谈话对象的阶级地位与性别的不同,而在话题选择、句式使用、语气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变化反映出娜拉在现实社会中的阶级地位和两性格局中的真实处境。语言成为阶级斗争和性别冲突的舞台以及权力争夺的战场。  相似文献   

15.
尔比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总结、提炼、扬弃而丰富起来的一种语言片断。它以形式固定、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了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道理,是彝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内容深刻、涉及范围宽广,包罗了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尔比的语言生动精炼,形式与汉族的谚语近似,但与谚语在结构和功能上也大有区别。  相似文献   

16.
谚语主要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谚语的本质、谚语的主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语言财富。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自然而真实地反映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的历史沉积与印记。本文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对傣族谚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剖析,目的是让人们对傣族现存的或曾经存在过的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人们的利益是与人们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相联系的。由于人们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同,人们划分为不同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处  相似文献   

18.
文艺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充满着阶级矛盾和斗争,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亦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因此,文艺这种上层建筑现象就必然具有阶级性。文艺作品阶级性的表现程度不同,有明暗、强弱的区别,不带阶级色彩的文艺作品却是没有的。对于这一点,在理论上,我们队伍中似乎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一定的社会道德是对这一社会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的反映,并为巩固和发展现有的社会秩序服务。道德是具体的、历史的、它随着整个社会、特别是其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基本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就是在同一社会的不同阶段,如果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发生了变化,社会的道德也会有变化。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  相似文献   

20.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简练通俗并且具有一定启发、教育意义的语句,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满语谚语和蒙古语谚语的内容,涉及事物、现象、道理、规律、知识等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和观点,多以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为满语和蒙古语同属阿尔泰语系,语言的表达方式比较相近,谚语反映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因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同,谚语反映的内容亦有各自特点。满语谚语以反映满族早期骑射狩猎生活内容的居多,蒙古语谚语则以反映草原游牧生活内容的为多。通过比较满语谚语和蒙古语谚语内容及分类,可明显看到这两个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