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生态价值观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结合当代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生态价值观转变的新思路,即从思维方式、价值的外延和价值内涵等三个方面实现生态价值观的根本转变,从而建构一种互益的、广义的、系统的新生态价值观。这种新生态价值观将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人”价值观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人”价值观是一个新概念。“生态人”的价值观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体现为自然生态价值观和社会生态价值观两个方面。“生态人”价值观与生态价值观比较,并不是只多加了一个“人”字的问题,它具有生态价值观所无可比拟的新意。其新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传统价值观革命性的否定;二是对解决生态问题的创新性意义;三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深化性认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罗尔斯顿生态价值观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危机和"全球问题"的严峻现实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解决生态问题的各种方法。马克思的自然观中蕴涵有丰富的生态价值观内容,罗尔斯顿的价值论伦理学和生态整体论同样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价值观内容。马克思与罗尔斯顿生态价值观的异同表现在两人的生态伦理观、生态整体观和自然价值观三个方面。充分挖掘他们的生态价值观的内涵并进行有益的比较,对于我们解决当代生态危机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和对生态环境肆意的破坏,造成了目前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相当突出。而只有培养公众的生态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在生态价值观的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生态价值观的哲学研究;生态价值观如何运用到国家和谐发展;研究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国内的研究从哲学层面挖掘了生态价值观的塑造前提,分析了存在的合理性。很多研究者指出要运用生态价值观指导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建设。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这个特殊群体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5.
"生态人"的价值观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人”以全人类利益和追求为基础,在自然生态价值观和社会生态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价值理念。它不仅是对传统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的否定,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思潮之一,而且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质”的变化 ,应该包括许多方面 ,而教育价值观的转变问题应是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应是以人为本、多元化为特征、以协调为主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需要以全方位、多维度的方式来实现这种转向。在经济方面,需要以循环经济代替传统的线性经济;在制度方面,需要加强生态文明的体制建设,从而约束人类对于自然的行为规则;在科技方面,需要由传统的征服型科技向生态学科技转变;在思想文化方面,需要改变现有的文化系统,建立新的保护生态的价值观等。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克服生态危机,走向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旅游生态化与生态旅游建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旅游生态化是一种新的旅游理念,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生态旅游是适应人们生态价值观的转变,满足大众旅游需求的变化,谋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具有生态性、责任性、和谐性、可持续性和整体性等特点。生态旅游建设包括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和审美生态四个层面,体现了生态旅游建设的生态复合性特点。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要在规划、认证、管理、法规和教育等方面进行建设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价值观是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其硬核。本文探讨这个问题不是拘泥于概念辨析和语义追索,而是从多层面、多角度(社会、文化、科学与现实性)分析生态价值观的本质内涵,从五个方面加以论证:生态价值观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是生态平衡与生态发展的统一,是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是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突破,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间“诚挚协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性视角构筑认识论框架,在此框架内对环境价值作出评估。在肯定理性多样化并存的前提下,把两个最具争议的理性——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并列齐观,以阐明二者在环境问题上的分歧,并从中揭示出中心价值对边陲价值的侵犯,并以政治形式将其合法化、正当化的过程。如何实现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和解,宏观层面需要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微观层面需要从"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向"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价值观转向,在这一转向过程中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平衡的价值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变革传统的价值观念,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需在形上层面反思塑造生态价值观的前提问题。生存论根基的前提思考表明,生态问题是一个复合性、关系性的人的问题,而生态意指人类生命诞生后“生命体的存在态势”;价值观视阚的前提清理表明,价值是人追求自身本质生成与丰富的目的物,应超越物性价值观,以一种真实的人性价值观作为塑造生态价值观的观念前提;自觉意识语境的前提探究表明,立足于“人的观点”的思维方式,生态价值观是人的一种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优秀传统价值观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文化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对各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升华。民族地区优秀传统价值观主要有:勤劳创富的经济价值观、诚信友善的道德价值观、爱国贵和的国家观、崇智尚学的文化价值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这些观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表现出重要的时代价值,应当积极引导民族地区优秀传统价值观向新型价值观转变。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生态价值观可概括为两点:(1)非人自然物有其自身价值;(2)人与自然同属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中心主义和还原论是阻碍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的无比顽固的思想障碍。为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拒斥人类中心主义和还原论。环境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量子物理学和复杂性科学(蕴含生态学)提供了反驳人类中心主义和还原论的科学依据。庸俗唯物主义错误理解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丰富,为我们正确理解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社会条件。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生态文化直接倡导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唯当人们转变了观念,才会产生从事各种生态文明建设具体事项的动机。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其生态价值观、生态良知观、生态自我观和生态取用观四个方面,生态价值观体现为存理去欲,生态良知观体现为生生不息、知善知恶和真诚恻怛三个方面,生态自我观体现为万物一体,生态取用观体现为取用有爱、取用有序、取用有度和取用有养四个原则。王阳明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给我国生态伦理学理论建构和生态文明建设以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哲学的高度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社会发展问题的关系及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发展价值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既是一个浪潮,也是一股思潮。中国伦理应对“全球化”的文化立场,应当是坚持全球化与多样性的辩证互动。根据伦理的文化本性和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所处的特殊的文明情境,中国伦理应对“全球化”的价值理念是生态价值观,而不是普世价值观或相对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的合理性根据,在于它能更有解释力地回应“全球化”的三大挑战:文明观方面的价值霸权,诸文明形态相互关系方面的文化帝国主义,对待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相对主义。生态价值观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合理性消解价值霸权;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对话抵御文化帝国主义;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发展扬弃文化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意识教育是在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教育研究领域。生态意识教育主要包括生态哲学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生态美学教育、生态科学教育和生态价值观教育等内容。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主要存在着生态意识理论课程教学方面投入不足、生态意识教育实践不足、生态实践主动性不够等问题。加强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路线图是:拓宽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理论教育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意识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大学生态校园、提升大学校园环境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至少有三个维度:由先发展后治理转变为发展与治理并举的绿色发展;由碎片化治理转变为"生命共同体"下的整体式治理;由运动式治理转变为制度化治理。当前生产力和生态技术的发展、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生态价值观的进步分别从物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为贯彻落实生态治理新理念提供了必要条件。而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必须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通过制度建设确保"三大污染"攻坚战的胜利。研究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新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观,它不仅蕴含着关于生态文明的信念与理想、价值哲学、伦理道德关系转型和思维方式转变等道德哲学问题,也对推进人水关系的道德建设提出了多层次的伦理诉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水伦理既要在原生自然之水、社会生活之水和理想信念之水等三个层面上追求人水和谐的三重境界,又要在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束缚的同时,确立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统一的水伦理价值观,通过多形态水伦理的融通共进和水伦理研究范式的转变,建构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水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加剧,西方社会对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秩序价值观进行了深刻反思,对在生态问题上要不要和怎样“以人为本”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戴维·佩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诠释和科学方法的运用,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生态秩序价值观。科学认识和评价戴维·佩珀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秩序价值观,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生态价值理念和对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